当今台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时间:2022-03-26 10:1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上期我们介绍了台湾“教训辅三合一”学校辅导体制概况,使您了解了当今台湾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情况,本期请您继续关注。

台湾在强化青少年身心健康辅导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身心健康辅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对改善学生整体学习情境、学习兴趣、身心健康,以及创设安全的学习环境,推动“全人教育”,实现学生主体教育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台湾的“义务教育法”于1979年公布,在“义务教育法”中,德育居五育之首,为整体教育的重点。台湾吴大猷指出:“德育为立人之本。”台湾在国民小学设有“生活与伦理”,国民中学设有“公民与道德”,高级中学设有“公民”,并借助有关学科与活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并举的目的。1995年,台湾成立了心理辅导学会,负责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台湾教育当局《2001~2004年度施政计划》中,更是把“孕育身心健全的儿童及青少年”作为“优先发展课题”,并指出,“个人健康与环境健康是发挥个人潜能的根源”,“未来教育改革,应以‘提升教育品质’为主轴。”

一、台湾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问题与特征

根据近年完成的台湾《青少年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台湾青少年目前心理上感觉有困扰者,占受访总人数的35.13%,这显示出乎均每三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有心理上的困扰。按教育程度观察,文化程度处于高中段的青少年困扰最多,占被调查人数的37.42%。可能因为面临大学联考的升学压力,或者是因学历不足面临就业上的压力。按在学状况观察,未在学亦未就业的青少年,由于前途未定,有心理困扰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4.28%,明显高于在学学生。

近五年来,台湾少年犯罪人数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8岁的犯罪人数一直高居首位。在学少年犯罪行为居多,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以高中生为甚。

(一)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1 升学制度带来的问题

由于竞争与就业的需要,在人才素质相对较高的台湾,功课好不好,学业如何,是学生很关心的事。与大陆一样,念好书,考上好学校,是台湾青少年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造成他们心理压力的一个因素。

2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在生活上,青少年在步入青春期后,仍然不能脱离父母的照料,自立能力差。而在性格上却表现为极力反对父母的批评与管束,自我意识增强。又由于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对事物的看法、处理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了“代沟”问题。

3 与权威者的关系

一般说来,青少年对权威者的批评反抗方式有背后与当面两种。当老师或权威者不在时,他们会大肆批评、嘲笑。但当老师或权威者出现时,又显得很规矩。而有的学生则当着老师或权威者直言意见,批评、反对,甚至于故意作对。

另外,还有青少年交友感情问题,与恋爱有关的烦恼,与性有关的困扰等。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在家庭方面

台湾地区离婚率居高不下,夫妻的离异失和,家庭的破碎,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台湾地区父母对子女的管教由于受传统的影响,有的过于严苛,不分青红皂白,动辄就是打骂;有的却又过于宽恕,甚至纵容子女犯错。总之在台湾,家庭因素是造成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台湾的郑石岩教授曾多次指出:“少年犯罪的原因以家庭因素居首位,家庭因素中又以管教不当者最多,破碎家庭的影响居第二位。”

2 在学校方面

台湾学校课业负担较重,而学校考试又层出不穷,“每天平均起来至少考一科,如果是放假回来后第一天,考两三科以上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教育心理学》台北 张春兴 林清山)。学校的课业不仅学生应对不了,就是老师也有吃不消的感觉,学生的心理负担可想而知。

3 在社会方面

随着台湾科技的发达,大众传播媒体的普遍,有线电视、无线电视及一些平面媒体均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他们形成一些社会恶习。

台湾少年犯罪有多严重?

台湾立法院曾举办一次座谈会,座谈的是众人关切的青少年辅导问题。主办单位在书面资料中指出,岛内每17分23秒就产生一个少年犯。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困境

当前台湾,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以及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使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不能紧密配合,从而使对学生的身心辅导陷入困境。

台湾成了“贪婪之岛”,整个社会拜金之风弥漫,损人利己行为随处可见。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东西还来不及内化,离开校园后所见的却和学校所教的不同。学校教学生诚实,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却是尔虞我诈,参选而贿选而当选,经商而逃税而致富,仿冒品、盗版书、夸大广告、不实标符等,随处可见。

家长教育观念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倾向。家长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考试成绩、升学前途上,忽视了子女人格的发展,不利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

台湾的教育专家呼吁,今后,伦理道德的教育除加强学校正式的伦理道德教育课程外,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分工合作,借助家庭与社会生活,实施非正式的伦理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整合互补,避免有限功能互相抵消,以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实践

(一)健全人格的培育

1 健全人格培育的意义

人格教育原是教育的一部分任务,而在当今台湾,其重要性更超出于知识之上。因为有健全的人格而缺乏知识,仍不失其为人的价值,有了健全的人格,自会有求知的欲望;若没有健全的人格而徒具知识,不是知识无所应用,便是利用不当,结果知识反而成为有害的工具。

任尼(Rennie)和吴德华(Woodward)说:“学习是儿童的自然活动之一,健康的儿童需要也期望获得有用的资料和技能,以便对环境有较高的控制力。教育的初步目的便是为此而供给儿童以学习的机会。不过近来人们觉悟到学习并不是一种单纯作用的活动,而是和学习者的全部人格相关,其中心理健康和智慧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学校中的学习,仅局限在学习的本身方面并无意义,所以学校的责任,是发展儿童的态度和潜能,使其在人类社会中,能够有‘人’的作用。故而心理健康的培植与保持,是教育的另一项任务。”

台湾地区以学校为主导在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首先是强调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使学生从教师处体验到关爱,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范本。其次在教育的材料及方法上,所选用的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特别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与技巧方面。

2 健全人格培育的措施

①实施人性化的训辅制度

树立教师正确的训辅观念,使教师善于了解学生需求的差别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关怀,为学生提

供申诉渠道或功过相抵的机会,视学生如己出,建立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增进校园伦理建设。

②加强对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

加强教师心理卫生教育职能,推动学校预防性、发展性的咨询服务工作,结合地区心理卫生机构,建立学生心理疾病防治的支援系统,扩大对学生的辅导效能。

③加强对学生偏差行为的防治

对于少数行为偏差学生,除应提供必要协助,加强相应法律常识教育外,还应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多给予关怀。必要时,学校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运用心理辅导技巧,共同协助学生顺利渡过困境。

④加强对学生学业生涯规划

使学生由狭义的升学就业,扩展为对未来人生方向的规划,并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情绪教育

近年来台湾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其中有许多问题是源于青少年不能控制好自身情绪。台湾教育界已普遍认识到加强对青少年的情绪教育刻不容缓。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 调整个人的固有思考方式

让学生多肯定自己,同时应学习多鼓励、称赞和接纳他人。另外,引导学生改变追求完美的想法,凡事先求“有”,再求“好”。一般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容易因为执着于事情的完美,而忽视了已取得的部分成绩,从而造成对心理的负面影响,而导致情绪问题,使人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

2 引导学生常存感恩的心

要牢记周围人对自己的付出,并学着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同时,在处理事情上要多从积极的方面思考。

3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

引导学生有规律地生活,有适当的休闲时间和休闲活动,作息正常,并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等。

(三)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

辅导工作的功能在于协助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十年来,台湾教育部门为适应时代的变化,预防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激发教师的教育热忱,唤起家长来关心成长中的青少年,在台湾行政院的支持下,首先成立了“学生辅导工作六年计划”执行小组,隶属于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督导、执行学生辅导工作。“学生辅导工作六年计划”执行完毕后,训育委员会又继续推行了“青少年辅导计划”方案,使教育、训导、辅导三合一,在观念上沟通,经验上共享,策略上整合。把力量汇集于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四、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目标与特色

(一)国小德育课程

台湾国小德育课程昔为《生活与伦理》,现为《道德》,其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与分段目标,总目标为:

1实践生活规范与国民礼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建立正确伦理观念,涵咏基本品德,培养高尚情操。3使学生掌握心理知识、心理调节技能,奠定身心健康的基础。4培养尊重人性和生命的观念,丰富道德及健康生活。5增进思考判断的能力,培养负责的行为与态度。

分段目标分为两阶段,一至三年级的目标是:

1遵守家庭及学校规则,营造快乐的家庭生活及学校生活。2注意安全,养成卫生习惯,促进身心健康。3认识自己,尊重自己,进而认识他人,尊重他人。4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培养欣赏自然的能力。

四至六年级的目标是:

1实践生活规范,培养基本道德及良好习惯,孕育高尚情操。2培养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能力,以解决生活及社会问题。3了解本国及外国文化,培养爱国情操及与世界一家的胸襟。4尊重生命,珍惜自然,培养崇高的心灵。

国小道德课的课程标准修订委员欧用生曾指出“道德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八个特色:

1 转移课程典范,分别在人性论上强调人性本善,并相信学生且赋予责任;在社会观上强调批判理论,不隐藏对立与冲突,加强反省及批判能力的思考;在知识论上,重视建构主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 充实目标内涵,除总目标外另定分段目标,兼重知识、技能与情意,并强调过程目标,以培养学生具有明辨是非、明智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以解决道德与健康问题。

3 注重儿童经验,使学生认识自己、尊重自己,并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以符合学生的基本需求。

4 设计多元活动,使学习过程生动而有变化。

5 统整学习环境,除强调全校教职员皆负有指导之责外,学校活动配合以及优美的环境也重要。

6 强调行为实践,并融入价值澄清法与道德两难讨论,以指导学生行为实践的方向。

7 鼓励家长参与,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8 重视质的评量,摒除以往纸笔测验的缺点,以观察、访谈、轶事记录等方法加以评量。

(二)国中德育课程目标

台湾国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以“公民与道德”为代表,其课程目标如下:

总目标为:

实施以伦理、民主、科学为中心的公民教育,期望能养成德、智、体、群、美五育并进的好国民。

除总目标外另列四项分项目标,分别是:

1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良好行为。

2 培养学生对法律和政治的基本认识,使其树立民主法治的观念,并对国民的权利与义务有正确的了解及实践的能力。

3 加强学生对社会和经济的基本认识,培养其关怀社会的情操,并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具有参与社会及经济建设的能力。

4 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基本认识,使其具有发扬台湾优良文化的能力,培养其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

(三)课程标准三特点

1 着重课程的整体性,维持教育、社会、法律、政治、经济及文化六项主题,使教育全方位发展。

2 注重人文及社会学科的平衡性。

3 强调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故主题名称都加上“生活”二字。

4 注重“公民资质”的主题,兼重素养、价值与技能。

5 加强“民主法治”教育

6 应社会的多元发展,培养民主、自由、尊重、容忍、妥协等观念。

7 融入世界观的理念,以拓宽国际视野。

从以上可以看出,台湾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德育课程目标似是各自为政,衔接性不足。国小德育课较为强调道德内涵的完整性与组织性,而国中阶段课程中的道德内涵则显得较零散与薄弱。另外,台湾中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均以“德目”为主,较缺乏系统性。近来,台湾教育部门又公布了《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预料现有德育课程将会有很大的变化。

栏目编辑/于 洪

推荐访问:台湾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