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一“最”解千愁,阅读写作导写练

时间:2022-06-15 11:3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阅读与写作:一“最”解千愁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网络及通讯手段发达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晒“美颜”、晒“精致”生活甚至无聊搞怪,简简单单的信息发布马上会引来受众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通过网络变“红”。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对自身生活状况的不满意,希望通过网络上展现出的完美场景来弥补精神上的缺憾。有人说,从文字时代、图文时代到宽频时代,作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络追捧现象越来越多地和负能量相伴,而这绝不该是一个正常的职业发展道路。

 一“最”解千愁 (标题即观点,暗含褒贬。)

 ①时下,不论阿猫阿狗还是歪毛淘气儿,只要跟网络一搭,立马丑变“最”美,臭变“最”香,黑变“最”白,真是一“最”解千愁!只是,这种“最”人的把戏,古人并不逊于今人。

 (开篇点题,由时下盛行的网络“最”人把戏追溯到古代“最”人事例。)

 ②最,是一个副词,表示同类的人或事物,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极点。文章大家梁启超,行文尤善“最”道。光绪二十二年(公元 1896 年)二月十六日,太监寇连材,因违背“宦官不得干政”祖制上书言事,被慈禧诏令斩立决。对此,梁启超作传记《烈宦寇连材》,感叹“京师之大,衿缨之众,儒林文苑之才斗量车载,及其爱国明大义,乃独让一不识字之黄门”? ③显然,梁启超将“寇连材事件”,定格在“死谏”者身份上。不具备“死谏”资格,却完成了“死谏”壮举。相比之下,朝堂上那些跪姿优美,满腹诗书的衣紫腰黄之辈,天底下那些整天子曰诗云,言必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子清流,竟不及“斗大的字识不了半升”的太监!明知僭越,以“死谏”上书,演绎自“最贱”到“最美”过程。江湖与庙堂陡然明白,寇连材可为“忠君爱国”之“最”佳典型。

 (“最”人事例之一:宦官寇连材“死谏”的壮举。)

 ④一个“最”字,凸显了寇连材的哀荣。跟寇连材相对应,东汉官居“三公”之首,因屡次谏阻汉安帝大修宫苑,被逼饮毒酒而死的杨震,可没寇连材那么幸运。应属“死谏”身份“最贵”,死得最窝囊的一位。据《后汉书》载,延光二年(123 年),汉安帝下诏,派遣使者为其乳母大建宅第。中常侍樊丰与侍中周广等人趁机互相勾结,干预朝政。杨震“死谏”安帝,对他为乳母大兴土木提出严厉批评。

 ⑤然而,杨震的“死谏”,除了令樊丰等人对他怀恨在心,就是让安帝决心下诏将杨震遣返本郡。杨震行至半路,为自己“死谏”而无任何结果仰天长叹,说“死,是士大夫本份。我居三公之位,痛恨奸臣的狡猾,却不能将他们诛杀;憎恨宦官的擅权,又无力将他们抑制。我还有何面目再见日月!” ⑥其实,凭杨震的悟性,本可既保名节,又不同流合污。怎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杨震,宁可饮鸩而死,绝不助纣为虐。一如当年,杨震途径昌邑,县令王密为报答举荐之恩,“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可惜,汉安帝不是王密,漫说“四知”,天下皆知又如何? (“最”人事例之二:以杨震宁可饮鸩而死,绝不助纣为虐的壮举反衬当时宦官擅权之烈。)

 ⑦“天下皆知,依然故我”的事儿,莫过于嘉靖初年“大礼仪”之争。几百朝臣联名“死谏”,围绕“继统”与“继嗣”之争,一起被退掉裤子打屁股,场面之壮观,堪称“最酷”。魏征说,“谏”非“诸臣之敢谏,实由于帝之能受谏也”。李卓吾更直接,说“早知其不可谏,即引身而退者,上也;不可谏而必谏,谏而不听乃去者,次也;若夫不听复谏,谏而以死,痴也”。

 (“最”人事例之三:以嘉靖初年几百朝臣联名“死谏”事件反映朝廷的昏庸和腐朽。)

 ⑧“痴”乃“最”也。王国维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企盼一“最”解千愁的阿猫阿狗,面对嬗变中的网络,要么起哄架秧子,要么墙倒众人推,独不思考和观察。殊料,“过尽千帆皆不是”,虚拟之“最”,难掩现实之窘;所谓一“最”解千愁,不过“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而已!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来源:

 2019 年 06 月 07 日 人民网《讽刺与幽默》第 07 版

 【时代警语】

 早知其不可谏,即引身而退者,上也;不可谏而必谏,谏而不听乃去者,次也;若夫不听复谏,谏而以死,痴也。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依次填入文中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文章大家梁启超,行文尤善“最”道。光绪二十二年(公元 1896 年)二月十六日,太监寇连材,因违背“宦官不得干政”祖制上书言事,被慈禧诏令斩立决。对此,梁启超作传记《烈宦寇连材》,感叹“京师之大,衿缨之众,儒林文苑之才斗量车载,及其爱国明大义,乃独让一不识字之黄门”? A.最,表示同类的人或事物,它是一个副词,表示人或事物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极点 B.最,是一个副词,表示同类的人或事物,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极点 C.作为一个副词的最,表示同类的人或事物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极点 D.表示同类的人或事物的最,是一个副词,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极点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读过此文,针对作者列举的现象和事例,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结合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仿照作者讽刺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写一篇 300~500 字的小短文。

 【相关链接】

 如何看待网红现象? 不知从何时起,“网红”“闯入”大众生活,各类“网红”铺天盖地,“网红”现象成为公共话题。每个人都握有自己的“人生剧本”,梦想当“网红”并无不可。问题是,今天,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网红”?

 是不是制造点名气就是“网红”?是不是成为“网红”就可以将名气变现?是不是只要红了便不讲底线?不难想象,有些“网红”就像是口红,以为弄点动静,然后再搽脂抹粉就能招摇于世。越是众声喧哗,我们越需要冷静;越是“网红”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越需要重新定义“网红”。明乎此,不是所有的“网红”都能成为偶像,更不是当上了“网红”就可以任性无节操。

 有一类人也是“网红”,比如“最美妈妈”吴菊萍——当两岁女孩突然从 10 楼高空坠落,刹那间,身为路人的她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孩子得救,她的手臂被撞成粉碎性骨折。再比如“最美教师”张丽莉——学生差点被撞,生死关头,她奋力一推,学生有惊无险,她却受伤,后被截去双腿。无论吴菊萍还是张丽莉,她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在考验面前不踌躇,在痛苦面前不退步,其壮举,触摸到人们的灵魂深处,复苏了人们内心的柔软,一时间她们名满天下,赢得了世人尊重。

 还有一类“网红”,比如有“布鞋院士”之美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李院士生活素朴,淡泊名利,课堂上的一副朴素打扮,让无数网友为之点赞。新时代领路人说过,“希望广大院士善养浩然之气,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在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中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李小文就是这样的院士,他成为“网红”,并不偶然。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伟大的时代需要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真正的“网红”,也需要那些能够带给我们精神鼓舞的人成为“网红”。坚守

 美好,在平凡的世界做好自己,我们都能成为“网红”。

  “读书不行大不了将来做网红”才是最大的误读 ①“OH MY GOD,手感太顺滑了吧,一个鸭屎绿,一个失血白,真是好看到爆。总之,买它!买它!买它!”因为模仿网红李佳琦,一位名叫天天的小朋友也成了网红。在抖音上,他有 70 多万的粉丝,短视频有四百多万的点赞。作为回应,李佳琦送了他从小学到高中的全套练习册。网友一边笑得肚子疼,一边感叹,这届小朋友确实有点不一样。与 80 后、90 后从小纠结“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烦恼不同,今天的 95 后、00后们似乎正面临一个新问题:选择好好读书还是选择当网红?

 ②读书还是做网红,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真问题”。调查显示,有媒体曾做过一个 95 后就业观的图解,其中提到,54%的 95 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和网红。

 ③对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在一个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社会,年轻人的择业观被重塑,更多的年轻人青睐做主播、乃至“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无需过于担心。

 ④新的社会择业观的形成,一定对应着深刻的社会现实的变迁。就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特定年代被倡议,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所流行的“手术刀不如杀猪刀,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而对应到当前社会,新生代们都属于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文化及其所衍生出的职业的好感,也是整个社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且伴随着社会的开放,对这些新观念、新的就业倾向,也有了更多的包容。

 ⑤就另一个维度而言,我们需要警惕的,其实不是年轻人向往做网红,而是把读书与做网红对立起来,将其当成了二选一的选择题。一种声音颇有代表性,“我读书不行,大不了将来做网红”,仿佛“网红”是一条可以退而求其次并且随随便便就能够成功的捷径——这才是最大的误读。

 ⑥在现代知识社会,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要以一定的知识或者是相当的“读书”训练为基础。就拿主播来说,有调查显示,“高学历”已经成为目前“头部”主播的主要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主播学历最高,大学以上学历

 占比分别达到 71.8%、68.9%、63.6%,且主播的收入与学历成正比。换言之,不读书做网红,成功的几率也要小得多。

 ⑦而一个看起来“成功”的网红背后,可能是无数个“失败”的网红,网红行业并非天然就代表着风光。如《2018 直播行业半年报》显示,头部主播数量仅占所有主播数量的 0.7%,收割了超过 32 亿的财富,占全部主播收入的 68%。

 ⑧因此,社会不必对年轻人青睐做网红表示忧心忡忡,更不必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来束缚年轻人的选择。但是,对于将网红与读书对立起来,认为做网红就可以不读书的观念,还是应加以严肃的辨析。

 (论述对待做网红和读书应持的态度。)

 ⑨这里面的分寸感如何把握是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教育,包括从家庭到学校,不必刻意贬低网红等新兴行业,更不必再视网红、电竞等新兴职业为洪水猛兽。相反,应该是帮助他们对这些行业有更客观、更全面和真实的认知。如今一批“知识型网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在帮助社会重新认识网红职业,这其实是好事。但这个过程中,也得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教育,需要作出积极的、健康的引导。

 ⑩另一方面,从大的角度来说,将读书和做网红看成是二选一的选项,这里面也包含着多个层面的外部问题。比如,在消费主义的浸淫下,不少年轻人对网红的青睐,很大程度上也是鲍德里亚所定义的“符号消费”的一种具体体现。在物质丰裕时代,社会消费观念如何维持在一种理性范畴,是整个社会都应该正视的问题。再比如,在读书还是做网红这一疑问背后,还是充斥着“读书无用论”的底色,或者说是该观念在互联网社会的一种变体。因此,拓宽社会的上升通道,遏制阶层固化的倾向,让“读书”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彰显,才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⑪一个理想的社会之中,读书和做网红,不该是互相对立的选择。好好读书也能够成为“网红”,而网红也崇尚“读书”,这才是值得追求的正常现象。

推荐访问:阅读写作 写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