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恺:哲医管理

时间:2022-06-10 11:4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教授李森恺,在从医45年的工作中,注重临床实践与临床思维方法的锤炼,将医学专业、哲学思维与临床管理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地学习本体论、认识论、还原论、整体论、综合集成方法论、工具论、价值论、效果论,及创新学等哲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最终实现了外科手术过程的动态控制细节优化与管理精细化。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

李森恺曾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院长7年、整形外科主任2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发觉医院医教研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专研哲学。

在对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学习中,他惊奇地发现,其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内容与医学管理异曲同工。

“这正如我们做外科手术,追求正面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将手术及其他治疗手段的副损伤、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利益。”李森恺认为,外科手术首先接受还原论思维的支配,分解、分解、再分解,去除病变。然而对于整形外科而言,更多的内容是修复与重建,还原论必须接受整体论的约束,这就是综合集成方法论。“我们一定要保证生命整体的安全性。如果手术成功了,但是人死了,这场手术就是毫无意义的。”

在他看来,人体组织与器官不是松散的联系和同质的单纯集合,机体问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国外,很多外科手术至今还在追求还原论。例如尿道下裂,他们将包皮一半做尿道,一半做阴茎的包裹,并将中间分开。在这一过程中,难以切分均匀,使本来就很薄的组织容易坏死。”李森恺在进行这一手术时,并未完全将其分解,而是注重整体组织的血液供应,使得尿道下裂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整体的性质远远大于各部分性质的总和。离开人体生命整体的结构与活动,将失去原有的意义。在手术的过程中,同样应注意将整体最大限度优化。组成复杂手术系统的各个简单小手术单元都不是孤立的,主刀医生要把握复杂手术中整体的动态,在动感中协调每个小手术单元的衔接。

从粗放式到精细化

通过长期深入地参与临床实践,李森恺感到,手术室的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粗放式内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外科手术中,手术器械讲求专科专用、专病专用,不能代用,也不能穿插使用。

而在临床教学中,他却发现,很多医生连最基本的缝合器械持针钳具有粗细之别不可混用都不注意。倘若手术中使用粗针持针钳夹持细针,会导致缝合针折断;而使用细针持针钳夹粗针,则会损毁折断持针钳,或因夹持不牢而误伤自己或患者。

不仅如此,很多医学生对器械的认知程度较低。李森恺回忆他曾为医学院博士考生出的一道题:“中国医用缝合针外包装上3/8,5×12的含义”,20余名博士考生,无一答对。“未来外科的栋梁之才连缝合针的规格都不知道,如何进行手术操作?”他对此表示担忧。

除此之外,李森恺认为,影响手术质量的另一个因素是停工待料。很多医院在手术前,没有区分患者的年龄、部位,经常出现多种手术共用一套器械,或没有提前准备手术器材的现象,结果只好临时寻找再消毒,这是损害患者利益、降低手术安全质量的“魔鬼时间”。这种延长患者的麻醉时间、增加患者手术的出血与暴露风险的做法,极易增加患者感染率,既浪费卫生资源,也会使手术团队产生焦虑懈怠的情绪。

粗放式的管理、器械耗材的准备不完善、配合的不协调,成为外科手术的顽疾。“若想提升外科手术的安全与质量,首先要实现外科手术器械的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终于,他设计出针对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手术流程图”和“手术单元参与人员分工操作动态控制细节流程表”,以此做到各司其职、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如在麻醉完成后,麻醉师要大声说:“麻醉成功,患者平稳,可以手术。”手术主刀医师要大声说:“手术开始。”参与人员都要回应:“知道。”紧张的治病救人的手术战斗,就此开始。这些内容在流程图表中都有表述。

在手术前,只须5分钟,每位手术参与人员阅览流程图,了解自身职责。台下的巡回护士做好耗材准备,打开包装交给台上的器械护士。器械护士做好相应准备,分别交给主刀医生与助手。该应用的器械都明确地出现在流程图表中。这样,器械护士的出错率就会大大降低,并节省魔鬼时间,加快了手术速度。助手配合主刀医生,进行操作。这就是手术进行动态控制的细节流程。

“因为有这个流程图,护士便可知道医生下一步需要什么,待医生说到下一步操作要点的时候,就会得到相应的器械。”在李森恺看来,这一做法不仅针对整形外科,甚至可以惠及每一种外科手术。

“精细化管理使我们的手术运作非常协调。现在我们将临床路径手术流程表拆分成手术单元参与人员分工操作动态控制细节流程表,更方便手术团队相关人员的查阅。”李森恺对手术的精细化管理并不仅仅停留于流程图的绘制,更多的是思索内容的改进。对他而言,实现手术过程的最优化,是外科医生永远的敬业追求。

木桶原理与后木桶原理

在一台完美的手术中,不仅需要设计出完善的流程图,更重要的是需要团队默契配合。这更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令李森恺记忆犹新的是30年前的一天,李式瀛教授带领自己另外6位技术尚浅的年轻医师,组成手术团队,为烧伤患者进行双手背瘢痕切除中厚皮肤游离移植手术。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李式瀛教授的统筹安排,全体成员配合协调,使一般需要6~8小时的手术,仅用5小时就完成了。

“我们跟着李式瀛教授做手术,不但在技术上的收获与日俱增,在个人价值上也有收获。我感到自己在整个手术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件事深深影响了李森恺,待到他带教研究生时,同样传承了此种方式。他常常用木桶原理与后木桶原理来启发手术团队的每个成员。

木桶原理即短板效应,木桶装水量取决于最短板,若要增容,必须加长短板。这体现于手术中则为:在手术前,主刀医生特别要对手术团队中资历最浅的医生进行手术讲解,并充分告知他手术内容与他需要配合的程度,提升其协调配合能力。

而后木桶原理则是指,在构成木桶的木板长度一样时,却也无法装水,主要是因为板与板间的连接不紧密。这充分说明了配合的重要性。体现在手术中,则需各位医生在手术前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手术中协调配合,方能圆满完成手术。

李森恺总结,在外科手术中,参与手术的成员中,须确立一位领军者,作为手术团队中的灵魂。一般来说,由年资最高的医生担任,主导手术全过程,还应负责术前、术中的团队协调,保障手术达到预期效果。

在手术台上的很多时候,主刀医生总是批评助手,这一行为很容易影响两者间的合作情绪。“主刀医生不应该挫伤助手的积极性,后者的职责就是帮助前者。主刀医生应该让手术的每位参与者都感到参与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在李森恺看来,一台手术中,每一位参与成员都是患者生命相托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真合作,才能发挥出每位成员的最大作用,共同配合主刀医师完成最优化的手术。

李森恺的执医生涯中,进行过的大小手术不胜其数。然而,在他而言,每一台手术都是一台新手术,虽然手术名称相同,但患者却存在个体化差异。

“外科医生要不停顿地参与临床实践,不断地锤炼自己,以高度的责任心,厚积薄发,出色地做好每一台手术。”他如是说。

推荐访问:管理 李森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