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元素在民族村寨特色文化建构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6-09 13:4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

档案元素即档案信息产品,内容丰富多样。民族档案元素的有效利用将大大提升村寨特色文化的建构成效。通过案例村寨的实证分析,认为档案元素的应用可以充分展示村寨文化特色,增强村寨民众的文化意识,对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档案元素 村寨 特色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档案元素指的是档案信息元素,如图片、音像资料、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以及将这些内容进行编辑而形成的成果,簡单地说就是档案信息产品[1]38。民族村寨档案元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到村寨文化馆、乡村记忆基地、乡村记忆长廊、民族文化大礼堂,小到村规民俗、家谱匾额、科仪唱本,这些富有民族记忆的文化积淀构成了村寨最亮丽的景观,其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民族村寨文化建设的成效。近年来,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背景下,“档案元素”成为打造民族村寨的特色展示窗口,并且在服务村寨文明建设、文化旅游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充分运用档案元素参与民族村寨特色文化建构,有助于开发利用蕴含着民族村寨历史、民族特色的档案信息,并通过多样化的文化宣传平台,获得文化建构的最佳途径,并借此唤醒村寨民众的民族文化自信与振作。

二、基于案例村寨的实证分析

福建省宁德市(俗称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约有畲族人口19.2万,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6.6%[2]162。近年,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示特色村寨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历史记忆,闽东畲族围绕特色村寨和美丽乡村建设,借助档案元素将村寨历史、先进人物、民俗风情等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传播“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村寨特色文化,使村寨档案资料成为传承村寨文化、弘扬乡风文明的新型媒介,有力地推进了民族村寨特色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开创了村寨特色品牌,为开展美丽乡村档案工作探索了新的途径。

1.档案元素与形式多样的村寨文化展示。

(1)赤溪畲族村“文化墙”。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闽东福鼎赤溪畲族村大力开展扶贫工作,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为了村寨扶贫开发的需要,十分重视相关文化建设,其中档案元素的利用有力地助推了村寨文化发展。现在,赤溪村几乎每一堵民居的墙体上都粘贴有宣传画或扶贫宣传广告,这些档案元素传递着扶贫的正能量,将国家的惠民政策、摆脱贫困的新理念、计划生育和法律常识,以富有民族风情特色的图画、谚语、歌谣、对联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村民的视野中,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为了彰显扶贫开发特色,凸显村寨文化特色,抵制不良风气,还采取喷绘的形式在主要路口建造了多面宣传栏,这些宣传栏被村民称为“文化墙”。这些绚丽多彩的“文化墙”营造了村寨扶贫文化氛围,助推着村寨的文化发展。

(2)半月里畲村文化“大观园”。霞浦半月里畲村是白露坑辖下的一个自然村,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族特色村寨”、“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等称号,拥有国家、省市级非遗7项,整个村寨历史遗存极其丰富,每一处人文景观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档案,堪称闽东畲族文化大观园。这些文化遗存被制作成视频、照片、文字材料,经由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成为建构村寨文化重要的档案信息产品,人们透过这些档案元素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半月里村的文化信息,不但使举人府、龙溪宫等大型建筑,而且使这里的每一座民居、每一道村巷、每一堵古寨墙,甚至是斑驳的石头、朴拙的字画、活人身上的“龙髻”、“发簪”,无一不折射着畲族村寨文化的智慧和魅力。这样,通过档案信息产品,人们不必亲临村寨就可以在网络虚拟空间见到村里的“畲族民俗博物馆”,饱览馆内约1600件文物展品,包括畲服、瓷器、古籍、木雕、畲歌唱本、小说歌手抄本等,而民族村寨通过图文编辑不但展示了村落的发展历史,还能通过主题渲染,让每一种档案元素传递出民族文化的骄傲与自信。

(3)云门畲族村文化展示馆。云门畲族村由于地处周宁县咸村镇偏僻的高山上,畲族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好。近年来,村寨开始大力挖掘民族文化,所设计的畲族山寨门、畲族风情展示牌、文化展示馆、凤凰图腾、生态景观宣传画等吸收现代档案元素,极富村寨文化特色,凸显了档案元素在村寨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其中,畲族文化展示馆的建成更是凝聚村寨文化的精髓,除了实物展示之外,展馆图文并茂地讲述了畲族起源、祖先传说及该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图文形式系列展示了畲村人民生产劳动、祭祀、节俗等活动,通过图文信息静态展示民族的历史记忆。该展馆设计精致,充满现代元素,与馆外的彩旗、擂鼓台、观景亭、麟凤阁等遥相呼应,使整个村寨飘散着一股浓浓的畲家现代气息。

2.档案元素对接村寨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闽东畲村许多实物档案被制作成档案信息产品,使得这些档案元素成为民族文化保留与传播的主要载体,在民族村寨文化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各地在档案元素对接村寨特色文化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1)利用关键元素彰显村寨文化特色。就以上案例村寨对档案元素的利用来看,有着某些共性。因为档案承载着村寨的历史记忆,特色村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离不开档案的有效利用。在特色文化建构中,能反映村寨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有形载体主要是档案,而静态的实物档案只有制作成为信息产品才更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但由于不同村寨的历史和现实不同,各村在建构村落文化时所能利用到的档案元素也不尽相同。因此,发掘关键的档案元素是档案工作助力村寨特色文化保护与建构的重要环节,也是闽东畲村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不可忽视的关键点。如赤溪畲族村紧紧围绕“中国扶贫第一村”这一关键元素,利用石刻、民居墙面、文化墙、宣传栏展示村寨扶贫历史,传扬扶贫文化和扶贫精神,为村寨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时代动力,让村寨档案元素发挥更有效的宣传教育功能,促进了民族村寨特色文化的建构和发展[3]5。

(2)挖掘核心元素,传承村寨特色文化。档案核心元素在村寨历史文化挖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不但能促进村寨民众自觉传承民族文化,还有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增强村寨文化的区域影响力,进而提升村寨历史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有利于村寨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为每个档案核心元素“都是一个生命的活体,是民族文化的箱底儿”,传承这些核心文化元素就是“留住民族文化的根”[4]59。如半月里村成千上万本小说歌的挖掘和复制印刷、畲族婚俗的“男拜女不拜”的影音资料等,代表了半月里村最富特色的文化核心要素,其挖掘整理以及国家级非遗的申報成功,大大提升了半月里村的文化地位和人们传承保护村寨特色文化的自信力。再加上龙溪宫、举人府、畲家祖训、家规家风匾额等文化遗存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搬上影视节目,极其富有特色地还原了畲族文化历史本真,使半月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闽东畲族第一村”。

(3)强化特色元素,激活村民文化意识。档案的构成丰富多样,一张契约、一个酒杯、一幅图片、一根木杖都是档案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积淀,这些本来普通的档案又会变得极为珍贵,也更有将之制作成档案信息产品的必要性。对于档案元素来说,有特色往往就更有价值,村民也会对之更加珍爱。就闽东畲村而言,本着“一村一策、一村一色”的工作要求,各村寨开始重点挖掘历史文化的特色元素,如云门畲村的“凤凰到此”字幅和壁画、溪塔村的南方葡萄沟广告宣传画、上水畲村的畲家“花斗笠”宣传片、上金贝村的“乌米饭”地理商标、半月里的小说歌影音资料和“畲家三宝”的复制品、半岭畲村的“观音亭”碑文图片、云门畲村的牌楼图案等等,这些档案的特色元素一旦在村寨文化建构中获得强化和彰显,势必成为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的“金钥匙”。而且,由于档案的特色元素很容易刺激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并引发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也便激活了村民的文化意识。

三、档案元素在构建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中的应用与思考

1.用宽广的视角审视档案元素在村寨文化建构中的优势。档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形成民族文化自信的本源,利用档案元素创新民族村寨特色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档案开始走向“平民化”,借助档案元素,村寨民众从中获取大量信息,反之,离开了档案信息产品,“知识的获取、储存以及传递”都将受到极大影响[5]86。以往,档案的管理只重视档案的实体保管,而忽略了蕴含在有形档案间的信息与知识。所以,应以宽广的视角,重新审视如何发挥档案元素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和优势。

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看,应将管理的重点落实到档案元素或信息产品的内容上,使档案元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厚,并充分发挥档案元素传播知识的功能优势,使民族文化的传播获得新途径。从档案共享与利用的视角看,档案元素可以开放性地走向社会大众,为广大民众服务。档案的共享和利用程度决定了其社会价值,只有它被公众共享和利用,发挥了其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社会的重视,才能充分发挥档案元素在村寨文化建构中的优势。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根据不同村民的需求,采取信息接收的不同方式,拓宽档案信息传播渠道,改变档案服务的被动性,按照村民的文化层次提供不同深度的档案元素,并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传播方案,以便实现最佳的接收效果。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审视,档案工作是一项公共服务,具有大众化、均等化的特点,档案元素能为村寨弱势群体或不同阶层的民众提供公平的帮助或均等的服务,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和谐社会的作用,进而促进村寨文化更好地发展。

2.用创新的思维开辟档案元素构建村寨文化的崭新路径。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今民族特色村寨档案管理并没有出现全面以数字技术为先导的发展动向,互联网建设滞后,“数字博物馆”的功能无法得到发挥,档案元素的网络传播相对有限,模式单一,创新不足。可见,当前民族特色村寨档案元素的传递方式比较落后,根本无法满足村寨文化现代性建构的需求,必须创新其参与构建村寨文化的路径,引导建构主体更深入了解村寨档案元素的蕴意,才能找寻到最佳策略。

比如,作为“畲家三宝”之一的畲族祖图,通常被封藏在村寨德高望重的长者手中,平时秘不示人。如若能利用现代技术,通过虚拟和仿真技术复制祖图,将档案构建成融视听效果于一体的虚拟环境,人们便能随时与虚拟环境中的“珍贵档案”进行“体验式”交流,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开辟村寨文化构建的新路径。

再如,利用新型的移动终端可有效利用档案元素构建村寨文化。主要通过微信、二维码和移动终端等形式,为人们提供文档、照片、录音、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村寨文化档案信息,利用现代技术凸显档案元素的审美特性,扩大民族村寨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力。一些移动终端还可以实现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使人们通过虚拟空间感受村寨文化或村寨景观的魅力,实现利用档案元素打造“美丽乡村”的目标。

3.用独特的内涵促进档案元素在村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档案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东畲族留存于村寨的许多档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若加以深入挖掘,将它们制成档案信息产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和发展民族村寨文化势必起到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只有深入挖掘档案元素的文化内涵,档案才能真正“走入公众的视野、进入公众的心里、融入公众的行为,从而体现档案文化的价值”[6]44,才能发挥档案元素在村寨文化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如猴盾畲村的“禁乞碑”对族人勤劳致富精神的呼唤、半月里村龙溪宫供奉的妈祖神像所传递的海上茶商的梦想、富达村的“蓝公府”所浸透的传承千年的慈善情怀,以及“盘瓠祖图”所折射的忠勇精神、“族谱”和“宗祠”所传达的聚合族人的文化力量等,只有将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档案进行编辑,形成信息产品,才能起到充分教育民众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些档案元素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图书或报刊、展馆、文化节、电视节目等媒介,创新性地开发出村寨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产品,便能进一步增强档案元素的文化魅力,引领村寨群众自觉参与民族特色文化的创建活动。如闽东竹洲山畲族村是“闽东革命的摇篮”,革命历史档案、红色文化资源随处可见,如不加以挖掘,闽东畲族人民“忠勇”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现代性传承的意义便可能被世人忽视。所以,在建构特色文化过程中,应努力挖掘档案的历史记忆,为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史实资料,并配合旅游、文化珍品展览等,一方面扩大村寨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促进村寨文化建设,满足村寨群众的精神追求。

4.用智慧的管理打破档案元素在村寨文化建设中的界限。闽东的许多民族村寨都搜集有大量档案资料,这些档案承载着独具特色的村寨文化记忆,其对外的展示与传播都将大力助推“美丽乡村”或“特色村寨”的文化建设,同时还会增强村民保护档案的意识。由于“许多村民都认识到档案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档案保管好了,自己的利益就有保障了”[7]23,所以,无论是修族谱、建祠堂,还是征集文物,村民都积极参与,增添了村寨的和谐因素。利用这一内在积极因素,加强村寨档案管理便有了内生动力,借助档案的编研和管理,建构村寨文化也便有了新的可能。如赤溪畲族村推行档案规范制度和“智慧管理”,做到“事事有记录,人人有档案”,主要包括“能人档案”、“好人好事档案”、“赡养档案”等,并借助档案的动态管理教育村寨民众,改善了村风民风;云门畲族村为规范档案创新管理模式,将村寨的公共文物、个人或家族的珍贵文物转移或租借到文物展示馆内保管,个人和家族的文物由所有者自愿捐献给文物馆,一些其他村寨的文物(如祖圖、族谱、祖杖、小说歌等)进行复制展出等,打破了档案元素在村寨文化建设中的界限,大大提高了村寨文化建构的效益。

为更好地保护和建构村寨文化,还应引进专业人员和先进技术手段建构村落档案文化。如建立“民族特色村寨古建筑数据库”,将民族村寨的祠堂、民居、古道、古桥等进行建档和编研,把畲族的“茅寮”、“竹竿寮”、“走马寮”、“土寮”、“瓦厝”、“孩儿撑伞”、“千脚落地”、“廊桥”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历史记忆,通过多种档案信息传输渠道传承下去,打破档案元素的时空界限,增强民族村寨特色文化的记忆内涵和吸引力。

四、结语

传统的实物档案由于其静态性和信息传播的单一性等特征,在当前的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建构中不易充分发挥其作用。在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档案元素”成为打造民族村寨的特色展示窗口,在服务村寨文明建设、文化旅游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借助当前的信息资源优势,将实物档案转换为档案信息产品,并挖掘档案文化的核心要素,增强村寨档案的人文底蕴,才能让民族特色村寨的档案元素流淌着文化血脉,促进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参考文献

[1]赵雪妮.企业网站中档案元素利用状况分析[J].云南档案,2012(3).

[2]伊漪.增权理论在民族村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6(3).

[3]黄少鹤.文化墙“激活”农村文化“精神末梢”[J].农家顾问,2013(9).

[4]杨峰.保护好民族文化的“箱底”[J].今日国土,2006(10).

[5]陈国权.人的知识来源模型以及获取和传递知识过程的管理[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

[6]宋依丽.社会责任与档案文化建设[J].中国档案,2011(11).

[7]周峰林,张大华.延续古村落的文化血脉:磐安县档案元素对接特色文化村保护利用[J].中国档案,2012(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项目“闽东畲族古村落文化传承及现代性建构研究”(16XMZ049);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海西发展背景下闽东畲族村落文化现代性建构研究”(立项号JAS150647)。

★作者简介:施秀平,宁德师范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档案学、民族文化。

推荐访问:村寨 建构 元素 民族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