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三农”网络热点舆情监测分析

时间:2022-06-07 13:1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报告”,被解读为“是对工商资本下乡行为的明确回应”。《经济日报》称,土地流转交易立新规,工商资本下乡不能“任性”。还有舆论由此关注了农村土地流转有待解决的问题,从加强监管、搭建全国统一的交易平台、对工商资本下乡建立准入制等方面提出建议。此外,成都首创的“合作社+流转土地+农民+保证保险”模式也引发百余家网络媒体转载报道。舆论称,这种模式降低了土地流转的失约风险,有助于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7月,个别地区暴力强拆事件引发高热舆情。7日,“湖南长沙拆迁村民失踪21天后在自家房屋废墟中找到”的相关网帖引爆网络。在一天时间内,20余万网民在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参与新闻跟帖评论;新浪微话题#被拆迁者废墟内死亡#的阅读量突破1200万次;微信中出现了2800余篇相关文章,总阅读量达到64万次。“暴力强拆”被推向舆论风口,网民怒斥这样的行径无异于故意杀人,媒体呼吁警惕“法治精神”同强拆一并埋入废墟。中旬,“浙江一乡长征地中遭泼汽油”的图文消息也被大量传播。舆论建议双方在法治框架内协商,地方政府要多为农民着想,被征地农民也要理性维权,不能一言不合就伤人。此外,《人民日报》还曝光了广东阳江在处理违法占地案上的荒唐执法行为,称一宗数万平方米农用土地被违法占用8年,相关部门开出的罚单却低至“每平方米1元”。舆论提醒,如果土地主管部门不能在涉农土地纠纷中秉持公正公平立场,易衍生出后续的一系列冲突事件。

>>> 关注全国人大询问食安法实施情况 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多发 <<<

7月初,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联组会议,专题询问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农业部、公安部、卫计委等部委负责人回答了相关问题。媒体对此广泛关注,纷纷以《六问食品安全法实施》为题,对其中的一些热点问答进行了汇总报道。舆论对此表示认同,称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回答实事求是、中肯客观,并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监管、严惩食品安全犯罪。还有媒体以“果菜等杜绝使用高毒农药”为题,报道了韩长赋部长对剧毒、高毒农药禁用等问题的回答。有媒体表示,在主要的农产品中不再使用高毒农药,对于百姓的舌尖安全来说,“是上好的事情”;把“不用高毒农药”变成“不产高毒农药”,则是更值得期待的绿色畅想。此外,农业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举措也是报道热点。近百家媒体以“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97%”为题,报道了农业部发布的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农业部将重新修订猪肉水份标准 严打注水肉”的相关消息也受到关注。

7月,食品安全事件依然多发,“湖南病死猪肉制成腊肉”“加工肉丸掺硼砂”“部分水果制品着色剂超标”“工业明胶制成毒香肠”等多地监管部门通报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例成为媒体报道热点。《经济参考报》还曝光了部分农村地区假劣食盐泛滥问题,称“畜牧用盐卖给人吃 利润达到20倍”。

>>> “预亏”成乳业热词 伊利挺进全球乳企8强 <<<

7月,“预亏”是乳业话题中的关注热点,部分奶牛养殖企业出现的亏损问题被重点报道。《中国证券报》等财经类媒体广泛援引现代牧业、西部牧业等企业上半年财报,发出了“现代牧业上半年预亏逾4亿”“西部牧业预计半年度亏损2200万至2700万”等消息。媒体指出,大量进口廉价奶粉涌入是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并称“国内养殖企业运营状况恶化已从中小型企业蔓延到了大规模养殖企业”,目前国内20多家万头以上的大型牧业公司中,有一半出现不同程度亏损。对此,舆论呼吁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破解奶牛养殖行业困局,并从大力打击复原乳的使用,严格进口奶的优质程度,建立奶粉原料收储制度等层面建言。还有舆论建议,调整对企业的补贴方向,补贴资金逐步由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调整至产品补贴,对滞销原奶和喷粉进行补贴。

7月下旬,“伊利挺进全球乳企8强”的相关消息也被关注。新华网等媒体援引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16年度“全球乳业20强”榜单称,伊利的排名跃升至全球乳业8强,不仅是中国乳企的最好成绩,也是亚洲乳企迄今的最高排名。舆论对此积极评价,认为全球乳企8强不仅是全球乳业的第一阵营,更是全球乳业最有影响力的规则制定者,显现中国乳业日益稳固的国际地位和全球话语权。

>>> “垃圾围村”成报道热点 农业面源污染受关注 <<<

7月,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被关注,“垃圾围村”继续成为报道热点。上旬,近百家网络媒体以“中国土壤污染严重 河北部分村庄怪病频发”为题,转发国外媒体消息,对河北大营村被工矿垃圾场包围等问题进行重点报道。下旬,《经济参考报》列举“上海4000吨垃圾偷运至江苏太湖倾倒”“深圳千里排污至江西”等工矿、生活垃圾偷排事件,称“生态炸弹”偷袭多地乡村,跨区域排污钻了监管漏洞,危废转移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亟待完善。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被广泛关注。近期,安徽、河南等地网民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反映生猪养殖污染问题。人民网对此综合整理后发文指出,养殖环保日益受到网民和社会关注,相关部门要尽快采取整治措施,并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经济参考报》关注了养殖污染以及化肥农药的施用等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称“长期单纯追求产量,带来的农业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一些地方50%的水污染来自农业”。报道呼吁加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并从建立监控网络、完善管控体系、加大政策引导等方面提出治污建议。新华网指出,粮食产量的刚性需求压力、施肥方式落后、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滞后等问题仍待解决。

>>> “逆城镇化”现象引发热议 农民工返乡创业成效显著 <<<

7月下旬,新华社对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区存在的农民进城落户意愿低、“逆城镇化”现象进行深度报道,引发媒体和网民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有舆论认为,“逆城镇化”现象表明农村户口“含金量”看涨,乡村升值前景无限。有媒体说,城乡在公共基础设施、文化卫生建设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而农民享有的土地财产权利和惠农补贴是城市户口所不能及的,农村的青山绿水和绿色农产品也蕴藏巨大价值。网民也列举当地村民入股分红、免费旅游等事例,认为“农村户口更吃香”。也有舆论认为,“逆城镇化”的根本症结在于城市的民生投入不足。有媒体说,目前很多城市宜居度不高,生活压力却日渐增大,让进城农民缺乏安全感。还有舆论提出破解之道,建议通过宅基地入市等方式放长利益链条,让农民有底气、有意愿、踏踏实实进城。

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是报道热点。百余家网络媒体关注了农业部、人社部等部门在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的扶持举措。《农民日报》还说,返乡创业农民工以“70后”“80后”为主,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规模种植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休闲和特色产业,取得显著成效,这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的暑期安全也被关注。人民网等媒体综合发文,报道河北、河南等地发生的留守儿童溺亡事件。留守儿童进城与打工的父母短暂相聚,但被锁在出租屋内面临的“二次留守”问题也引起媒体注意。

【热帖解读】

>>> 日本人在山东买地后任其荒废 五年后震惊众人 <<<

7月25日,网民“感悟苍穹”在凯迪社区发帖《日本人在山东买地后任其荒废 五年后震惊众人》。帖文介绍,2006年,日本朝日啤酒等3家企业在山东莱阳沐浴店镇的五个村租了1500亩耕地,租期20年。开始租用的2年间,这些地几乎处于抛荒状态。后来总算种了一些农作物,但不打药、不施肥,甚至草都不除。随后引进了1800头荷斯坦良种奶牛,在田间散养,把地里种植的玉米和麦子打碎了喂牛,用牛粪堆肥,牛奶有时则喷洒给草莓。网帖说,当地农民对日本人的“顺天收”表示不解甚至耻笑,认为是“犯傻”。但5年后,日企产出的牛奶瓜果的价格却让人震惊。牛奶每升22元,是当时国内奶价的1.5倍;草莓一上市就刷新了价格纪录,最高卖到每公斤320元。这些价格昂贵的农产品只供应中国和海外的高端市场,且供不应求。网帖认为,这种遵循自然规律的种植理念并非日本人獨创,中国早就有农民实施并取得了成功。在当今浮躁又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绿色种植的理念更应该被扩大推广。截至月末,该帖点击量2.8万余次,网民评论160条。有网民对帖文介绍的日本人的做法表示赞赏,认为这种方式尊重自然、目标长远,是农业永续发展的范例。有网民认为,日本人的做法算不上先进,如果我国农民有足够的技术、资金支撑和稳定的土地权益保障,化肥农药滥用等“短视”行为也将大有改观。还有网民说,日本人的这种方式只适合在一些地方做特色高端产品,在我国不具有普及意义。从成本上看,大多数农民不可能长达几年时间抛荒养地,我国的人口和耕地比例也不允许这样的“浪费”;从消费上看,这样的农产品大量上市将压低高端农产品价格,导致大面积亏损,最终受害的还是农民。

推荐访问:舆情 热点 三农 监测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