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与方法研究

时间:2022-06-06 16:3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加快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类政策文件中的常用命题,该命题是否具有正确性?哪些操作性的方法和手段支撑这样命题?这是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该文通过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系统审视,旨在分析信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方法。通过研究发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信息技术可以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发挥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作用,但是作用的机制和方法不同。其中宏观方面主要是发挥信息技术在宣传、报道、舆论监督作用;中观层面主要是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替代性补偿作用;微观层面则更为复杂,需要教育系统的持续性创新。通过研究认为,信息技术要想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仍需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促进教育、教学的持续变革,同时需要更多社会要素的支持。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随着社会群体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诉求及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入,政府和一些研究者经常将“信息技术”与“教育均衡发展”两个词汇绑定,认定信息技术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因此有研究者认为,“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1]“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2]。目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规划、行动计划中的常用词汇,并在各类学术论文中广为使用,似乎成为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然而,“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并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需要认真审视及仔细分析。同样,如果人们能够证明信息技术可以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那么需要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呢?这需要研究者给与揭示。

一、教育均衡发展及评价机制

教育均衡是“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的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的相对平衡”[3],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均衡是一个复杂均衡,“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内部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4]。

由于“均衡”一词是涉及主体和过程的词汇,因此“教育均衡”一词的出现往往与矛盾主体相联系,当前社会群体关注的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5]。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极其复杂的,教育非均衡发展根源于国家法律政策等宏观层次因素,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中观层次因素,以及学校内部的教学和管理等微观层次因素。因此,对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评价也是极度复杂的过程。

基于“国内外没有研究建立起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的事实判断,我国学者提出了利用教育均衡发展系数(指数)衡量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早在2003年,袁振国教授提出了“教育发展均衡系数”[6]概念,翟博则系统的提出了“教育均衡发展指数”[7]概念,提出了利用差异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混合的教育均衡分析方法,并构建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从区域、城乡、学校、群体等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进行考察,有效地评定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的状态。

二、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分析框架

《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未来学家和技术专家的视野中,信息技术似乎可以为学生提供在任何空间、任何时间、利用任何工具进行任何内容学习的泛在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育均衡发展将不是问题。然而,作为一种建制的社会教育活动,受社会中诸多因素的制约,更受社会发展现状的制约,超现实的分析是缺乏说服力的。因此,在未来没有到来的当下,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需要多元的分析框架。

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这一命题中,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目标性的状态语,这些状态由相应的系数(指数)描述,信息技术对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影响的研究要充分分析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及衍生功能对这些状态系数(指数)变化的影响。由于教育均衡发展是由宏观、中观、微观的诸多要素构成的复合体,因此必须考虑信息技术是对这个复合体整体发挥作用还是对某一具体层面发生作用,或者是综合作用。同时研究者必须看到,由于研究目的、研究价值取向、研究对象等差异,不同的组织、研究者构建的教育均衡指标及系数是不同的,因此要刨除这些差异,需要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指标与系数要求。

基于上述认识,研究者基于对《欧洲教育系统的公平性:一套指标体系》(Equity of the European Educational Systems: A Set of Indicators)[8]、教育部制定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9]、“北京市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10]等成果的研究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指标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在宏观层次上,教育均衡需要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指标,包括教育权利的公平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以及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指标等;在中观层次上,教育均衡包括区域均衡、城乡均衡、校际(包括各类教育之间)均衡、群体均衡等指标;在微观层次上,教育均衡包括课程、教学和教育评价的均衡方面的指标。如果信息技术对提升教育均衡具有一定的效果,那么信息技术应该在上述三个层面的各个指标改进方面发挥作用。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均衡 机制 提升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