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06-05 19:3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在给人提供强大发展动力的同时与人文精神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差异。人格尊严、道德水准、价值观念等人文精神要素需要在科技盛行的语境下合理引导,建立“环境伦理”、“生态伦理”成为一种需要和事实。区域地理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地理教学中重要知识模块和地理观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地理人文精神引导下的宏观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的培养既是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入境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开展教学,融会地理知识,学生提高地理素养必要途径。

【关键词】人文精神 地理教学 地理素养

一、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各校都建立了本校的教研制度,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上,教研解决直接的和具体的“怎么教”的问题。在具体的学科教研中,老师们却往往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有限的教学空间里,纠缠于细节,难以决断,这并不是缺少新教育理论的支撑,而是缺少一种教育理念,缺少一种树人的精神,缺少当下现代社会所一直呼唤的人文精神。宏观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的培养既是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入境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开展教学,融会地理知识,学生提高地理素养必要途径。对地理学的学习,往往从首先要有一个地球印象,而这里的地球印象正是在学问上形成宏观地理意识的开始。从地球的形状,到大陆的形态,直至生活周围的环境开始在感官和情感上留下印记,作为形成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最开始的地理因素。正是宏观上的形式从印象上形成那一刻开始,具体的地理情感形式、地理美学观念的形式也便逐渐确立,最终确立地理素养,丰富人文精神。

二、区域地理与独立思想精神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一个主体,是一个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生命力、文化和历史精神的主体,学生拥有自由、独立的精神,教师也同样具有这样的一种精神,并且要让自己的这样一种精神渗透到自己的讲课过程中,给学生以启迪,给学生以思考的引导。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需要人不断地思考和追问以确认和追逐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更是一个拥有着无限的对人有异化力量的社会,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那么,处于社会中不仅难以寻找到自己价值的人,反而会在时间的流逝中,空自感叹,失去实现人在有限生命中的价值的机会。因此,人必须拥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选择,并拥有以此来背负起一生责任的视野,寻求出人所内在具有的潜质,并将这一种潜质迸发为力量,成就一种在社会中生存,并有所创造的价值。社会中的人的价值的创造,追根究底,是由人的情感、热情、意志统和而成一个系统构建,所以,现代教育的首要,是要建立起学生独立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在一个自由的思维中巡视自己眼前的世界,才能够找到自己所热衷的事情。由此,激起情感、热情,生成意志。

人文精神的内核立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同样也应该是地理素养的内核。对独立思维的训练通常是通常过对个体问题和具体问题的思索来进行的。那么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反映在地理上就不能不提“区域”这一概念。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必须结合具体区域的实际,同时,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农业区域、工业地域、城市的特色性,尤其是区域资源的开发、区域生态的保护这些只有联系到具体的“区域”才具有研究价值的地理问题。区域的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落脚点必然是具体的区域,具体的空间。区域持续发展的研究是一切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落实与检验。因此,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往往成为新课改必然选择的必修部分。理解“区域”的含义,解决不同的“区域问题”就是要了解不同区域间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性。那么在教学中我们第一步便是要引导学生正视这种差异性,这种差异是正常的,常态的,分析这种差异,将抽象的理论在对具体地域问题的拆解中进行运用。这样的教学和训练模式映射到学生的思维上就是对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的认定。

“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内容的“课标”都要求“以______为例,分析______”,这有些类似于“范例教学”。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对区域性问题的思索,往往是对既定答案的反驳,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教材对材料的组织模式也是首先建立在之前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发展模式的否定、错误的环境观、生态观和地理观的矫正开始的。学生在这样的思维训练的模式中,思维也得到了纠正性的发展。反驳式、对话式和探索式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真正正视具体的“区域”,正视自己的个体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处于青春年少甚至是极力张扬自身的个性特征的。当让学生正视自身的个性,以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来找寻自身发展的合理模式,推动自身健康地发展。那么,在这之后处理和谐的人际关系,正视生活中的不同境况、不同的问题,则会宽裕的多;甚至从长远的人生路来看更是一个正确对待个性与共性的共存,差异与弊病的不同,以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对待复杂的变化的社会现实。

三、可持续发展与生命意识

一般说来,区域的继续发展要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地理要素的影响。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消耗物质、能量、信息,并且再以新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它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用发展的眼观看一个“区域”的发展,这里的发展强调的是要突出持续性。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不同发展阶段”是指区域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一般包括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这样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往往由区域内的因子数,空间结构关系,区域内部人地关系等因素的协调与冲突来决定。

无论是城市区域,还是自然生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考虑人的因素。有人参与的环境,必须要保证对环境内部因素的不断变革,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生活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学生们没有接受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为改变之前的面貌,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对自然的亲和力,与生态的融合程度都是与接触了工业化影响之前的环境的一代人是有差别的。在对原始生态想象性认识的基础上往往是一种比较弱批判性的思维。对学生们的这种由书本和教育而非直观和亲历的环境自省意识,要积极的疏导,行为不能只是停留在反思和批判上,更要积极的倡导,那么提供富有魅力的生态场面,将为学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富有启发性的意义。从现实生活的工业化进程来看,正值中学学龄的他们,即使对每个城市新老城区的变迁没有足够的记忆,那么现实中存在的新老城区所形成的视觉印象对比是强烈的。这样的贴近生活的教材,不仅可以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来解决现实的问题,更可以刺激他们改变老城区面貌的决心。老城区之所以衰败下来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环境、交通、产业类型等各种因素都影响了老城区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老城区自身还有的优势,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和改造老城区,有保留有特色的发展老城区,以可持续的、生态的眼观来看,工业化的形态也可以作为一种“生态”来保留。那么,这一切都必须以合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环境传承观,其中必然含有对原始状态的保留。地理经济不是经济学,甚至是需要在与经济学的某些观点相对立来认识的。地理因素、环境因素、生态因素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是与经济因素互相冲突、互相比较,而人在其中进行选择和匹配各种因素。理性的状态是人、环境因素和地理因素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那么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天人合一的状态了。

四、共同推进综合有科技与人文理想的地理教学

在科技的推动下,通讯和交通变得更加便捷,使得人现实存在空间和虚拟存在的空间都有所扩大。人所居住的地理环境逐渐接近人们所描述的“数字地球”,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活动,也正改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在“数字地球”的生存语境下,在提供给我们丰富地理信息的同时,更需要全新的地理意识。地理坐标、地理生态、地理意识等这些传统的重要地理因素无不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只有立足积极的人文精神,围绕人文精神的构建这一根本性的主体,掌握和利用最新的科技,把握最广泛最深入的地理信息,在人文精神的关怀和推动下使学生的地理素养获得足够的新发展。

我们要在地理教学这块园地上,以创新精神温润学生的地理素养,努力浇灌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3]《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4] 张文奎. 人文地理学概论[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1987.

[5] 谷声然. 人文精神的内涵探索[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0.1.

[6] 邹广文,孙爱云. 试论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建构[J]. 北方论丛,2010.1.

[7] 冯年华. 人文地理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12.4.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南市第五高级中学)

推荐访问:人文精神 地理 培养 中学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