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与观演场所的形成

时间:2022-06-04 18:00: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从远古时期至今,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中国戏剧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到蜕变,戏剧的观演场所也从无到有,从室外走进室内,从简陋走向繁复。不管是露天旷野,瓦舍勾栏,还是神庙戏楼,厅堂氍毹,戏剧观演场所都是随着中国戏剧的不断发展而建立、完善起来的。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戏剧从萌芽形成、发展成熟以及蜕变丰富时期的论述,窥探中国古代剧场的发展以及观演关系的形成。

关键词:中国古代戏剧; 观演场所; 发展; 形成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起源于秦汉的乐舞、百戏和俳优,从形成、发展、成熟到蜕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中国戏剧的观演场所和演出形态都是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戏剧的演进而逐渐进行衍变的,从无到有,从四面围观到三面围观、一面围观。中国戏剧也做出了种种顺应时代需求的改进,观演场所同戏剧一样,也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完善的一系列过程。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戏剧从萌芽形成、发展成熟以及蜕变丰富时期的论述,窥探中国古代剧场的发展以及观演关系的形成。

一、萌芽形成时期的中国戏剧与戏剧观演场所

原始社会,人民通过歌舞来交流感情、重现劳作情景、传递对大自然的敬畏,正是这些原始歌舞孕育了中国戏剧。据《诗经·陈风·宛丘》所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①该篇描绘出一番巫舞的场景,其表演场地便是宛丘,即四周高中间低的游乐场,可见当时的演出场所尚未建筑化,大多在一些天然场所进行。

目前学术界普遍以“巫优说”作为中国戏剧的起源学说。早在先秦时期,优人便存在于春秋各国的宫殿之中,他们专门为统治阶级表演歌舞和滑稽的节目。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会在殿庭或院落里进行俳优演出,但由于等级观念的限制,大部分普通民众是无法观看的。西汉时期百戏盛行,贵族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它的演出场所大致分为供王孙贵族宴请宾客的室内,和室外的殿前广场,表演区较之前相比有所抬高,“露台”一词也是从汉代开始见于记载,不过并未与演出有直接关系。在汉代百戏之中,已出现人物装扮和布景,向真正的戏剧迈进了一步。六朝时期,梁武帝制造了专门用作奏乐的木头台子,高丈余,有矮栏杆和台阶,周围装饰了熊罴图,这一奏台可追溯为戏台的早期雏形。

二、发展成熟时期的中国戏剧与戏剧观演场所

隋唐时期,歌舞戏盛行,戏剧观演呈现市民化趋势,开始注重表演,歌舞演出一般会在舞台、乐棚进行,出现了戏场的说法,观众便在戏场观看。唐代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同时朝廷也加强了对戏剧表演和歌舞表演的管理,作为管理部门的“乐府”改名为“教坊”。戏剧演出场所主要有宫廷戏场和寺庙戏场两种,宫廷内参军戏盛行,有《代面》、《钵体》、《踏谣娘》等,参军戏和古优表演联系密切,是固定的演出形式,演出的情节性有了很大发展,歌舞戏和参军戏的出现是中国戏剧形成的主要标志。

中国戏剧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南戏和北曲杂剧的出现。南宋时期南戏的剧本多由书会写作,较宋代以前的参军戏和歌舞戏在剧目上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同时戏剧脚色也完善起来。戏剧观演进一步市民化,随着观剧人数的不断增多平地表演的形式变得不利于观看,于是便有了离地面有一定高度且台上还设有木栏的露台。这种露天式的戏台建筑或建在庙宇中,或建在庙宇前的广场上,遍及城乡,成为戏剧演出的主要场所。露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戏剧演出的可看性,但这种露天演出都有避免不了的弊端,即环境噪杂带来的扰乱,因此演出艺人不得不采取多种手段来尽可能的降低视听干扰。虽然很多露台建在神庙里,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固定性,但不能长久遮风挡雨,逐步在露台顶部架设木质顶盖,后被容纳到瓦舍勾栏之中。

宋代商业繁荣,北宋和南宋突破了以往的里坊制度,戏剧观演场所由露台进入到瓦舍勾栏。瓦舍勾栏在一面设有供观众出入的门,是真正意义上的专门性剧场,建造的目的除了是让观众能够集中注意力,也表明了演出的商业性,只有花钱才能进去观看,这种商业性的演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众的重要地位。演出有了固定的时间和相对集中的观剧场所,对演出艺人的技艺要求也逐渐提高,杂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融合了各种技艺。杂剧和参军戏类似,但题材更为多样化,上场人物也丰富起来,可见,戏剧艺术走向成熟化与戏剧观演场所趋向完备化,在大体上是保持一致的。

金代晚期出现了北曲杂剧,由于演出场地的需要,加之瓦舍勾栏并不坚固,甚至会出现勾栏坍塌压死观众的事故,于是观演场所在金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舞楼、舞亭等建筑。到了元代,北曲杂剧进入全盛时期,成为人们口中“元杂剧”,这时期出现了乐楼,标志着中国戏楼正式形成,戏剧演出舞台由露天的四面围观发展为三面围观。元杂剧与之前的戏剧相比,更为规范性和方向性,观众从演员背后观看演出已不能得到审美满足,于是通过挂幔帐或砌后墙的方式将戏剧演出由四面围观减为三面围观。不仅明确了演出的方向性,排除了演员和观众的视觉干扰,保证了观演的集中性和演出效果,也有效增加了演员演唱的声音效果,加强了戏剧演出的吸引力,观演关系得到进一步磨合。

三、蜕变丰富的中国戏剧与戏剧观演场所

明代,随着北曲的衰落和南曲的发展,杂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溶身于新的戏剧形式之中进行了蜕变与革新,明传奇开始兴盛起来。随着戏剧表演复杂度的提高,这时期的戏台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戏楼也趋于复杂化和精巧化。戏台由之前的正方形变为长方形,台口加宽,缩小了进深,戏楼由元代的四角攒尖式变为横向台梁式,除了对隔断墙的继承,还在后墙的兩侧设置了上场门和下场门,整体建筑不再是单独的一块区域,出现了专门为妇女儿童设置的专席,并在戏楼两侧建造耳房。

明代中叶以后家乐盛行,“一部家乐由十人以上组成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家乐繁盛的晚明及清初时期。”②一般的厅堂面积不是特别大,家乐演出一般以文戏和折子戏为主,如台湾学者王安祈所述:“高台戏棚之上,以通俗热闹、缤纷火炙的剧目为主,目的是要能直接动人,以期老少咸宜,并配合休闲节日热烈欢腾的气氛。画阁雕梁,小庭深院之中,则以文人才子的情事为主,细腻委婉、典雅精致为其特色。”③

清代剧坛是一个百花争艳的舞台,戏剧作品数量庞大,在继承元明戏剧的同时也在努力的进行变革。戏剧演出场所在格局上逐渐成熟的标志一是开放的空间,二是坐南朝北的明确方位,三是中等规模。戏剧演出场所种类众多,在此以茶园演剧为例进行说明。

茶园演剧主要以观演为主,茶园内不设酒席,只备了简单的茶水和点心。茶园整体呈方形或长方形的全封闭式,中央是空场,三面或四面围观,建有二层楼廊,观众席也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划分,大门外也开始放置一些道具以便进行戏剧广告。早期的茶园与戏班关系是不固定的,会事先签订协议或临时租场演出,光绪之后趋于固定。在宋金元已发展成熟的戏剧,在明清时期有了进一步的蜕变与丰富。因戏剧自身的不断发展,对演出场所的要求也日趋完善,明清时期戏剧演出场所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随着戏剧对演出的准备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明清时期的戏台较之前相比,进一步强化了前后台的划分,伴奏区独立起来,出现文武场;室内剧场完整话,不但在采光方面进行人工照明;观众席也细化出官座、散席等不同席位。

随着中国戏剧长河的渊源流淌,如今,各地方戏依旧声声不息,繁荣唱响,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相信凭着戏剧家与剧迷的热情,国家对戏剧的大力扶持,以及一代代年轻血液的注入,中国戏剧必将在世界舞台永绽光彩。

注释:

①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62-263页。

②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③王安祈:《明代传奇之剧场及其艺术》,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第194页。

参考文献:

[1]王安祈.明代传奇之剧场及其艺术[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

[2]吴德基.观演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高琦华.中国戏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 戏剧 场所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