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问题之探析

时间:2022-06-01 17:5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我国农村推行寄宿制教育,既有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现实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寄宿制的推行,是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整合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和有限的办学资源,提升农村小学教育的办学水平。但是寄宿制教育可谓有喜又有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应该引起教育教学工作者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基础教育;农村小学;寄宿制

一、我国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产生的背景分析

(一)政策支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近年来,农村人口出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政府牵头在农村开展了学校布局大调整,目前这项工作仍在进行之中,以行政强制性手段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实际要求变为切实的行动。因布局调整造成的远距离上学给学生和学生家庭带来的不便和不安全随之凸显出来,而“寄宿制”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反过来讲,正是布局调整政策催生了农村小学的“寄宿制”。随着中央和各地教育政策的调整,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都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宿制学校”。①2005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4万多所中小学校,②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瓶颈,解决了由此产生的问题。

(二)现实原因

如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物质需求得到极高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就会追求精神上的一些享受。随着经济能力的增强,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如今农村人不比城里人,很多家庭也是独生子女,最多也就两个孩子,他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要求自己的子女也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在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教育的崛起,事关整个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地进步,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视,也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改善了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以及生活工作条件。但就总体来说,农村教育还是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寄宿制学校的产生,能帮助解决其中的一些难题。

二、我国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的意义与不足之处

(一)我国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的积极意义

1.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加上现在的农民除了种地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来源。为了改善生活水平,很多年轻父母进城务工,或者做生意来增加收入,孩子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看管,这就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的一大“心病”,然而寄宿制的实施,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帮助外出务工的家长解决了一大难题。据相关资料表明,农村寄宿制小学中有约90%的留守儿童。③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蓬勃发展,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有利于集中农村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随着全国进行农村小学撤并,调整学校布局这一政策的实施,农村教育资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总体上呈现“布局分散,资源闲置”的特点。这就使得学校的数量减少,打破了原来一村一校的格局,并且有的学校被撤掉,资源如果没有合适的加以利用的话,就会闲置下来,导致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另外,从我国的国情看,现有的财力是不能满足现有学校普遍发展的需要的,在农村更可行的办法是把有限的财力集中起来建设好乡镇中心小学和其它少数完小。由此可见,寄宿制的推行有利于整合集中农村的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对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推动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小学寄宿生年龄基本都在十岁左右,他们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寄宿生活,这就对他们自理能力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提出了挑战。现在的小孩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帮着搞定,自理能力差、生活习惯不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而如今当他们独自来到学校进行独立生活后,很多事情不得不自己动手做,不少的学生逐渐地能够自己换洗衣服、按时吃饭、按时作息等的好习惯,而且在群体生活中,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关心帮助别人。由此可见,这种“集体生活”氛围的寄宿制生活,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理能力和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二)我国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不到位,学生的安全隐患大

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问题是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保障。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安全问题是其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安全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差,没有一定的防患意识,遇到意外突发情况,后果将会很严重。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还很不全面,不到位,学校领导对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

2.关心指导不到位,学生的心理问题凸显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自身认知、思想、行为的不成熟,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不高,因此需要家长家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帮助。但是,由于寄宿制的孩子们,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及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可能引发各种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师代替父母,执行父母的职责来关心指导,进行情感教育,真正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要做到这一点还很难。首先,现在大多数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本来的师资就短缺,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很繁重,有的教师甚至兼顾几门课程,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其他方面。其次,当前很多农村小学聘请的生活教师是当地农民,素质不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就算是任课教师,大多数关心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他方面似乎不太关注。

3.沟通不到位,家长放心不下

对于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来说,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和学生与家长的适时沟通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有的家远的学生甚至几个周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孩子在学校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学习成绩怎么样,都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与家长沟通的渠道,只是一个学期开一两次家长会,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做到真正的交流沟通。

4.校园文化建设不到位,学生生活单调乏味

曾经很多教育家都深有感触的说:办学校办的就是一种文化氛围,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对一所学校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校园文化,顾名思义就是让学校时时,处处都充满一种文化氛围,学生能在这种优美、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与感染。寄宿生全天都呆在校园里,除去上课的时间外,还有好多业余时间,尤其是下午放学后,没有其他特别的活动,学校只是安排学生早点上晚自习,学生的学校生活十分的单调。学校也只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为的只是学校表面的秩序与安静,而不管孩子的内心需要。由此可见,我国很多农村寄宿制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我国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改进策略思考

1.加强管理,安全管理要到位

学校管理包括很多内容,但是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来说最重要,最棘手的要属安全管理问题。安全问题是大问题,事关千家万户,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应该始终把安全工作当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应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安全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安全教育要到位。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校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制定相关制度和奖惩条例,对于教职工而言,应该做到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努力构建文明、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安全教育更加重要,要使他们掌握“防水、防火、防交通事故以及自救”的基本常识。还有一点十分必要,就是平时的安全检查工作,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制定周详全面的安全隐患检查表,坚持“日查、周报、月评”制,对工作突出的予以奖励,对因玩忽职守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坚决处理,决不手软。

2.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上真正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在人的发展中同等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教育,可是深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学校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教育首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小小年纪,远离父母,开始学校的集体生活,在各方面都不能自理,因此学校除了在日常生活方面给予足够的关照外,更应该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要加强对小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并不难,首先要多沟通,多了解,与家长的沟通,与学生自己的沟通都是十分必要的,从心理上真正的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学校的温暖,这样就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第二如果发现有心理不正常的学生,应该追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第三,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者心理咨询室,进行相关的教育与治疗。相信通过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心理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密切家长和学校的配合,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性格特点的养成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长的联系沟通对于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深远的意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家长沟通,从家长那里多多了解孩子的情况,并且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学校可以通过采取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电话沟通,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生活做努力。对于学生存在的不同的问题,学校和家长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策略,例如,有些学生生活能力过低,就要积极培养寄宿生的基本生活能力;还有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教师与家长就应该加强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总之,学校与家长的配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策略,加强改善。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小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和文化是教育的根,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精神支柱。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有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应该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领域,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因周边小规模小学的撤并,师生人数增多,更加有必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加大对校园环境的改善,也就是改善校容校貌,通过植树种花,增加绿化面积,要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氛围,让校园文化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精神的熏陶与感染。第二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学校可以开展读书文化节活动,通过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或开放阅览室,让寄宿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课外活动,例如演讲比赛、学科知识竞赛、美术书法作品展、勤工俭学、三月学雷锋活动等等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了丰富,而且又使学校的精神环境得到净化。

参考文献:

[1]陈新益.关注农村小学“寄宿制”现象[J].江苏教育,2002.

[2]王义宝.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功能完善之探析[J].云南电大学报,2012(12).

[3]张建清.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点滴[J].2011(1).

[4]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5]王之超.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之我见[J].现代阅读,2013(1).

[6]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

注解

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2007-01-03].

②教育部.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发展事业状况报告[EB/OL](.2005-03-02)[2007-01-03].

③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

推荐访问:探析 寄宿制 农村 我国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