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之综论①

时间:2022-05-30 19:0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杨荫浏先生诞辰百年之际,先后有数篇论文对杨先生的中国音乐理论著作《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进行讨论,本文主要对相关文章进行概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现今学界在同一学术语境下平等对话的这种交流形式能促进学术的发展。

关键词:杨荫浏;崇古;防范;学术对话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6-0000-01

为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百年,冯文慈先生共先后发表四篇文章表达对杨荫浏先生在音乐史学和传统音乐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的深切敬意。这四篇文章分别是《崇古与饰古》(《音乐研究》1999/01)、《雅乐新论:转向唯物史观路途中的迷失》(《音乐研究》1999/02)、《防范心态与理性思考》(《音乐研究》1999/03)、《<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局限》(《人民音乐》2000/01)。他的前三篇文章是对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进行择评,最后一篇是在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石激起千层浪,冯文慈先生择评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界一系列的讨论。首先是2000年向延生《也谈杨荫浏先生的 “防范心态”》,另外还有孔培培、闻道在2001年发表的《也谈“崇古”、“防范心态”与“唯物史观—与冯文慈先生商榷对一代宗师杨荫浏的评价》,都对冯文慈先生择评杨荫浏史稿的三篇文章给出了不同意见。其后,2001年9月,冯文慈先生又发表了《坚持唯物史观 坚持反思— —答孔培培、 闻道同志兼及向延生同志》一文,再次就其中提出的几点问题进行辩论。2002年第1期《音乐艺术》中刘再生先生对《史稿》评价发表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求实精神——再谈对杨荫浏的评价》的文章,支持孔培培的观点。最后谢秀敏在2006年1月的《内蒙古艺术》上发表《浅谈音乐评论中主观与客观的统——读冯文慈与孔培培评杨荫浏<史稿>有感》。这就是自《史稿》择评发表后所有相关问题讨论的文章,笔者现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梳理。

冯文慈先生的三篇择评如他的题目所示,共提出了三个问题:1.杨荫浏先生《史稿》中可能出现的“崇古与饰古”倾向。2.杨荫浏先生对待雅乐的客观性的问题。3.杨先生在阶级背景下的一种带入历史和阶级观念,一种防范的心态。

之后向延生、孔培培、刘再生文章所议观点主要就集中在这三点上。具体的问题包括:杨先生是不是怕落入“拥护封建意识形态的圈子”中,而有意识的回避阶级问题;冯文慈老师是不是贬低了杨荫浏先生《史稿》的学术著作价值和在中国音乐史学的学术地位,并在具体的文中对佛教音乐、唐玄宗、姜白石、阶级斗争轻率定性等问题进行一一辩驳;杨先生《史稿》的观点是否是成熟的唯物史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些问题,每个学者的学术根基不同,文学修养不同,思维模式不同,阅读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也会有相应的、不完全相同的理解,对杨荫浏先生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个人的观点如下:对于“崇古、饰古”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崇古、饰古”的概念。“崇古”,是指崇尚古代社会、古代文化,不加区分地认为古代一切都是好的;“饰古” 则是粉饰古代历史,好的是好的,不好的也是好的,将古代文化的成就提得越早越好,按照个人好恶任意“打扮”历史。②如果把“崇古、饰古”的意义定位于此,那杨先生自然不能算是如此。他在与西方音乐接触的同时,吸收了外国先进思想,糅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史学观。杨先生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很深的古文、儒学功底,对古代遗留的音乐文化遗产也是较为客观、公正的去叙述,而不是评判。

杨荫浏先生对待雅乐是否采取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冯文慈先生的观点认为杨先生不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看待雅乐,特别是不能看待西周雅乐。统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而雅乐是统治者享用的音乐,那雅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站在劳动人民的对立面,杨先生在《史稿》中对雅乐提及不多,在这为数不多的篇幅中很多都是雅乐持否定态度的。但在我们现当代的研究中,雅乐的研究对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实际同样具有非凡意义。这就不得不回顾杨先生对雅乐的描述,忆及其中片段,难免会认为杨先生在写作《史稿》之时带有阶级色彩和当时的历史局限。每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都难免会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这就是史学和史学史在不同侧重点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我们现在的学术研究同样是以我们当代社会的知识架构去阐释的,在后人看来也许同样具有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局限性。既然如此,客观看待雅乐即是。

杨荫浏先生在写作《史稿》时,是否具有“防范”心态?其实对于杨先生写作《史稿》时究竟是何种心态,是否真的有这种“防范”的心态,我们已无法进行考证。再纠结于杨师写作时的想法已无必要,对于书中略写或认为其有必要之处可以进行资料的搜集、补充和再研究,将内容逐步完善、臻于完美,还原古代音乐之原貌。

不论杨荫浏先生在写作《史稿》时是何种心态、《史稿》是否具有阶级偏向等,《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能作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这门学科进入发展时期的标志是毋庸置疑的,而杨荫浏先生在音乐史方面的贡献同样是不可磨灭的,他在音乐史学中的学术地位也是无法撼动的。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对于杨荫浏先生评价的这样一个问题上,大家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着你来我往的讨论,应该就是西方学者所谓的学术上的话语、对话。但是这种对话要如何进行?我想首先应该是要平等的进行对话,用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人和事,在这种话语对话中仅仅是观点上的对立、或支持,而不是用尖锐的语言进行人身批评,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风气,最终促进学术的进步。

注解:

① 本文是对冯文慈、刘再生先生择评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之综述,也是是笔者在阅读中国音乐史专题文献时的一些思考。

② 刘再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求实精神——再谈对杨荫浏的评价》,《音乐艺术》,2002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冯文慈:《崇古与饰古》,《音乐研究》,1999年第1期。

[2] 冯文慈:《雅乐新论:转向唯物史观路途中的迷失》,《音乐研究》,1999年第2期。

[3] 冯文慈:《防范心态与理性思考》,《音乐研究》,1999年第3期。

[4] 冯文慈:《<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局限》,《人民音乐》,2000年第01期。

[5] 向延生:《也谈杨荫浏先生的 “防范心态”》,《音乐研究》,2000年第2期。

[6] 孔培培、闻道在2001年发表的《也谈“崇古”、“防范心态”与“唯物史观—与冯文慈先生商榷对一代宗师杨荫浏的评价》,

[7] 冯文慈:《坚持唯物史观 坚持反思— —答孔培培、 闻道同志兼及向延生同志》,《音乐研究》,2001年第3期。

[8] 刘再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求实精神——再谈对杨荫浏的评价》,《音乐艺术》,2002年第1期。

[9] 谢秀敏:《浅谈音乐评论中主观与客观的统——读冯文慈与孔培培评杨荫浏<史稿>有感》,《内蒙古艺术》,2006年第1期。

推荐访问:音乐史 中国古代 择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