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对历史研究的补充完善

时间:2022-05-30 18:1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我国学者对新闻史的研究大多是根据历史学的年代划分进行断代史的逐期研究的。中国的新闻事业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而新闻史的研究则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附在《上海闲话》一书内出版的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是我国最早的地方报刊史著作;1924年在美国纽约用英文出版的王英斌的《中国报刊的兴起》是我国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报业发展过程的新闻史著作;1927年9月在上海出版的蒋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是我国第一本通史型的新闻史著作;而同年11月在上海出版的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则代表了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新闻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曾多次再版并有外文译本,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从1908年到1949年的40多年间,累计出版的中国新闻史专著约50余种,发表的新闻史论文和有关的文章约百十来篇。这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起步和初步成长的时期。而1949年以来的研究,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是前一时期所难以企及的。中国新闻史极大地丰富了中國历史,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中国新闻史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依据

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唐代“敦煌进奏院状”,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是现在还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1907年前后,该文物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并藏于英法。

《申报》是上海历史上创刊的第二个中文报刊。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起初由英商安纳斯·美查等人集资创办,1909年为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历时77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80年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中国新闻人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对中国历史人物的研究中,对人物的介绍往往侧重于人物的历史贡献。经典化的历史和历史人物, 具有永远的新闻特性、 无限的传播价值和普及的意义。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在新闻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们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领军人物,同时也在新闻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笔,在新闻方面的重要贡献使其历史形象更加饱满。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号角。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新青年》从创刊到休刊,历时7年。陈独秀的功绩,就是把这一新的思潮,引导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发展。经过五四运动,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酝酿成立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为以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李大钊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些著名记者或者著名报人在历史上被提到的时候,并没有着重强调他们在新闻业方面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为以后中国革命事业向前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中国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闻媒介的发展促进历史知识的普及

从理论上讲, 只要有足够多的人阅读历史书籍, 便能促进历史知识的普及。历史知识的传播存在两种途径, 一种是通过学术研习在专业圈子里进行传承, 一种是通过新闻媒介 (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进行大众传播,而最有效的方式无疑是后者:将研究过程省略,直接以大众能够接受的通俗语言和讲述方式传播,因此其受传面远较历史研究要广, 获得的传播效果也远比历史研究要大。

古代的历史知识普及,除了“说史”之外, 也常借助“话本”和通俗史书来进行,明代出现了瞿林东所称的“史学的通俗形式”。这些通俗史书虽然不像现代传媒那样形象生动和覆盖面广,但也具有知新性、重要性、显著性,特别是趣味性的特征,从而具有历史新闻的价值,获得大众的广为传阅。

历史知识的传播广度与其表达方式的深度成反比。历史知识的表述方式越精深和学术化,其传播广度越小,相反,表述方式越通俗,其传播的广度就会越大,效果越明显。通过新闻传媒传播,无疑是历史普及的一种重要途径,这也是《百家讲坛》造就许多“学术明星”的重要原因。《百家讲坛》改变了古代由说书人一讲到底的形象,在讲述中适时插入图像和图表,将陌生的人物形象化,将复杂的人物关系简约化和明晰化,以适应观众的理解能力,保持其兴趣的高涨。在电视发挥其历史知识普及的作用时,网络在普及历史知识上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因网络的成功而导致纸质的通俗史书广为传播的现象,不乏其例,如《明朝那些事儿》,便得益于网络的预热。

参考文献:

①瞿林东:《史学与大众文化》[J],《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2期

②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③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④乔治忠:《明代史学发展的普及性潮流·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年版

⑤甘惜分:《再论新闻学与历史学》 [J],《新闻界》,1992年第2期

⑥张宏军:《新闻历史观与新闻的历史价值》,《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33卷第5期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推荐访问:补充 完善 研究 历史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