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甄燕昌:媒体科普助力食品安全

时间:2022-05-28 12:2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些搞专职科普的人和搞媒体传播的人是同行。媒体主要以传播为主,科普主要以宣传为主,手段上稍有区别,但服务对象一致。

食品安全对政治、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科普工作者和媒体人更应该重视这一点。宣传要有科学依据,傳播也要有科学依据,要以科学的方法去传播,不要盲目。媒体和科普共同协助努力,宣传食品安全才是1+1>2的好事。

在昌平区有一项技术——果树领域的“心脏搭桥”。苹果树未长成时,为了丰产,要进行环剥,环剥的优点就是降低树势,早结果;最大的缺点就是成年后,会造成树势的提前衰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了一种技术:果树进入衰减期时,在其身边再种植一棵小树,接到环剥位置的上面,为果树继续提供营养。这一技术被人民日报记者进行了宣传报道,如今已经在全国普及了。不光是苹果树,油橄榄等其他树种也有使用。这一技术对于社会稳定也功不可没。我18岁参加工作,19岁种下人生第一棵苹果树,今年我60岁了,这棵苹果树还在结果,如果没有这一技术,苹果树的生命周期是30年,这意味着什么?很多人的工作周期都是近40年,这就意味着在一个人的工作周期内,还有一段时间是没有收入的,这样有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安定。所以,有时候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社会问题。科学传播是伟大的。

在这么多年的科普工作中,我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如何让科普更“招人待见”,这就需要媒体人的帮助。举个例子,昌平的栗蘑项目是北京市科协和北京市农委的合作项目。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个项目,我们就做了“一束栗蘑架起农民致富金桥”的文章,文中突出了北京市专家为农民提供的套餐式服务,即农民点菜,专家掌勺,科协跑堂,这个形式很抢眼球。随后,文章又阐述这一项目的可循环性:栗树枝打碎做蘑菇的培养基,蘑菇收了,把培养基再送回地里给栗树当有机肥,很有说服力。接着,我们又给农民朋友做了一些宣传,这里有首诗:栗蘑树下栽,生态涨起来,游人自己采,又添一道菜。是想告诉农民,这一技术也许不能让农民赚大钱,但能给农家乐餐桌添道好菜,提醒农民别对技术寄望过高,好像只要是新技术就能一夜暴富似的,要科学合理地理解新技术。再接着,我们又在北京市区做了一个宣传,希望他们能在栗蘑成熟季节,暂离市区,到农家进行采摘,躲躲雾霾。这几招是媒体朋友帮助策划的,效果很好。

媒体科普助力食品安全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随着大家对健康越来越多的渴望,越来越多的技术为食品安全提供服务,媒体科普作为食品安全的推力会越来越大,希望媒体“精修百家技”,这样才能写出更加真实、实际的报道。

推荐访问:昌平区 北京市 助力 食品安全 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