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影视竞争元素

时间:2022-05-25 19:1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 民生新闻作为电视行业的一个新兴栏目,日前在传媒行业的竞争力从最初的强势逐渐减弱,民生新闻中的影视竞争元素初显上升趋势,如何在新闻节目中加入影视的元素从而提高新闻节目的竞争力,成为编导在制作以及后期制作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民生新闻;影视元素;竞争

民生新闻,简单地说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

——《南京零距离》创始人景志刚

民生新闻不是一种新的新闻题材,也不是一种新的节目的类型,或者说它可以跟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并类谈的新闻的样式,在电视新闻的采编领域,我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是一种新的观念或者说这种观念有可能成为一种思潮。

——《南京零距离》总制片人张建庚

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动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内容上更贴近观众日常生活,在视角上更平民化,“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国家广电总局2003年第123期《收听收看》。简言之,民生新闻兼具提供资讯和新闻服务两重功能。

——江苏教育频道新闻中心魏星

对于民生新闻,“民生新闻”这个概念在受到普遍重视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民生新闻至今还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目前关于民生新闻的说法,无论是业界还是学术界都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民生新闻的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在日渐成熟的民生新闻中也被众多编导广为利用,所谓视听语言即影视作品当中的声音、画面、运动、镜头以及蒙太奇的剪辑方式等,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民生新闻中不仅只将新闻事件说明,还要运用一些影视的视听语言的元素及影视专业的技巧对民生新闻进行包装,提高其竞争优势。

二、民生新闻的发展

民生新闻的发展与兴旺是电视新闻竞争的产物。在2002年之前,没有一家地方电视台新闻的收视率超过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由于新闻资源上的绝对劣势,地方台不得不把新闻报道的阵营让位给中央媒体。但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电视节目也做出了相应的变革。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一档40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目——《东方时空》开播,中国从此有了早间新闻。这个40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目播出伊始产生了广泛影响,改变了中国内地观众早上不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被誉为是“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

《东方时空》之所以能成为电视改革的标志,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改变了传统电视的叙述语态。1993年之前,中国内地老百姓鲜有在电视媒体上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而《东方时空》使俯视大众的电视观念产生了非常有意义的变化。在这个栏目中普通百姓的言行、情感一跃成为主流媒体叙述的主题内容。栏目开播以来一直受到受众好评。它改变了高高在上的央视新闻节目的老学究面孔,赋予它生动而丰富的形态,使之接近现实生活。从《东方时空》开始,逐步实验出了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比如叙述的态度是真诚的,叙述的内容是观众关心的,叙述的语言是鲜活的,叙述的手段是符合电视规律的,而叙述的效果又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东方时空》以其精致的片头、生动的纪实采访和深刻的热门话题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从此,中国电视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变,翻开了电视史上绚丽多彩的一页。都市报、晚报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作为民生新闻的雏形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小有影响。而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叫《第七日》),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尔后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呈现出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但当时的民生新闻形态或者说新闻中的民生化倾向,只是一部分敏锐于时代变化的电视工作者自发而非自觉的行为,这样的节目也只是凤毛麟角。

电视民生新闻真正崛起于2002年,1月1日,江苏城市频道推出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以直播60分钟的超大容量、主持人孟非平民化、个性化的姿态出现,极具亲和力。该节目定位于“民生的内容、民生的习尚、平民的视角”,与传统新闻不同的是,该节目的不少新闻线索都是由观众提供的,还有观众自己用DV拍摄的,因而始终保持着与观众的双向互动,栏目推出后收视率一路飙升。《南京零距离》以全新的播出方式、全新的制作理念,旨在打造南京人的“电视新闻晚报”,为南京人提供零距离的互动服务、丰富的生活资讯、及时的投诉反馈等等,努力突出节目的人性化,使节目具有新鲜感。《南京零距离》所倡导的“民生新闻”的理念,也逐渐受到了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

2004年《南京零距离》栏目广告以1.0088亿元的价格被买断而成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2005年度《南京零距离》栏目广告以1.0388亿元被独家买断;2005年11月,2006年度《南京零距离》栏目广告以1.0690亿元被独家买断,第三次成为国内同级媒体中身价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被福布斯和史坦国际联合评定为首届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对于地方电视台本身来说,无疑成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办民生新闻是在与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的竞争中提高收视率和扩大收视份额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一时间,《南京零距离》成为各个地方频道相继模仿的新闻模式,民生新闻的概念从而也得到了推广,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根据各自地方特点“克隆”各地方版的“零距离”,比如临近江苏的安徽省台推出了《第一时间》,节目开播后在极短时间内冲刺到省级台晚间时段收视第一(非电视剧类),最高收视曾惊人地到达29.8%,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20%,再到合肥电视台《直播合肥》,从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到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的筹办,等等。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民生新闻概念被提出并且受到了学术界和业界的极大关注。

三、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

(一)接近性

电视民生新闻的接近性主要体现在地域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地域上的接近性,主要是指事实发生的地点与受众之间在地理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性,主要指所报道的人物和事实与受众在心理上的接近性。就媒体而言,地域性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因为地域性而拥有了无可比拟的接近性,为媒体亲和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各台都锁定于该市或该省的新闻事件。报道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趣事和烦心事,观众对于这些事件的内容、风格和逻辑都很熟悉和亲切,并且这些事件发生在观众身边,贴近他们生活,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认同和共鸣。另一方面因为地域的局限而缺少题材的广泛性,限制了媒体影响范围的扩大。在新闻资源的选择面上,地方电视台并没有中央电视台那么广泛,而随着新闻节目的竞争日加激烈,新栏目的不断推出,彼此之间在新闻资源的选择内容上重叠太多,这都限制了媒体的影响范围。在心理上的接近方面,民生新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民生新闻深入挖掘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感情经历,生活中的困顿与难处,民生新闻解读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报道中描绘百姓生活的全貌。民生问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最大的事情,是普通人关注的焦点。对市民来说,家里停一天水,就是这一天最重大的事,街坊邻居家生活中遇到了不幸或者收获了幸福,就是周边居民议论的中心。“今天我们身边发生了些什么?明天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事情?”这是普通市民茶余饭后关心的话题。电视民生新闻在这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满足了市民的生活心理需求,尽可能地将普通市民身边的事及时告诉大家,这极大地提高了民生新闻的亲和力,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生活的距离。

(二)趣味性

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就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在电视民生新闻中,这一优势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增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趣味性。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摒弃了传统新闻叙述者给人带来的说教感,播音员变成了主持人,摒弃了高高在上的宣读风格,走近市民,更多是采用说新闻的方式,整个播报过程,就如朋友间谈话一样,富有情感的交流性,贴近百姓,极大地引发受众观看的兴趣。民生新闻注重挖掘新闻趣味性,它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细节、矛盾冲突、高潮悬念等引入到新闻的叙述中,将新闻故事化。民生新闻善于抓细节、抓情节,注重现场感和画面感。在声音上,大量使用同期声及记者的现场出镜采访,甚至还配上合适的音乐,使新闻更生动、更立体。这也增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趣味性。

(三)互动性

目前,很多民生新闻栏目十分重视与观众的互动,使用了诸如手机短信、热线电话、电子邮箱和网络投票等互动方式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新闻的语言风格由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栏目价值取向决定。由于民生新闻的民本定位,为民服务的意识,导致了它的语言具有消解绝对权威的平民化特点。讲故事不仅取决于媒体怎么讲,记者怎么讲,主持人怎么讲,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观众怎么讲。一些民生新闻节目为了体现民众的态度,充分调动多种交流方式,以增强节目的交流感。有些栏目发动DV爱好者直接提供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使广大电视观众可以参与到民生新闻节目中去。民生新闻多种互动方式的同时使用改变了传统新闻“电视台播、受众观看”的单向传播链条。民生新闻以平等对话的形式组织节目,淡化了灌输新闻的痕迹。以互动的双向交流为重,鼓励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让普通观众成为新闻人物或者借助新闻事件表达自己观点,从而将观众的声音直接引到节目中来,让观众倾听自己的声音,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百姓生活的原貌,弥补记者或者主持人观察生活的局限性。此外,民生新闻通过民众参与的双向互动方式,消解传统新闻话语权威的地位,在宽松和客观的背景下,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话语权交还给观众,体现出媒体受众意识增强的传播理念。民生新闻强大的互动性,有助于信息的双向流动,有助于调动受众的参与积极性,新闻线索的增加更有助于栏目的良性循环。

(四)服务性

与传统新闻相比,电视民生新闻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资源。当媒体关注市民生活的同时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市民对媒体的信任度就会增加,这种信赖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生存发展的源泉。目前,中国社会的大转型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社会转型期间,我国城市产生了许多突出的社会问题,诸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建设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教育学习不轻松、社会保障不完善、环境保护不到位、权益保护艰难、上岗就业形势严峻等等,这都是广大市民生活中或多或少遇到的困顿与难处,针对弱势群体面对的这些难题,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逐渐树立服务意识,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对老百姓有求必应,对一些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不公正现象尽量做追踪报道,监督问题的解决。虽然媒体不是万事通,凡事都能解决,但是民生新闻节目树立的服务意识,最重要的是表明了一种媒体态度,在这种为民服务态度的引导下,民生新闻为自身的发展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李艳辉(1968—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新闻系硕士,长春电视台记者,研究方向:采访及新闻编辑;孙理(1983— ),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影视导演及纪录片发展。

推荐访问:民生 元素 竞争 影视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