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时间:2022-04-01 10:08:5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成为破解“三农”难题、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近年来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提速、城镇化加快,县级财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但从目前寿阳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状况看,面临的体制障碍、制约瓶颈还比较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二是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经营方式粗放;三是农民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四是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五是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统筹城乡发展面临良好机遇,推进农村改革任务艰巨。只有紧紧抓住机遇,冲破体制障碍,突破发展瓶颈,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全县城乡一体化进程。

发展现代农业 打造生态农业大县

优化特色产业区域布局,建设生产加工基地 围绕构建高效、生态型农业目标,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健康畜产品、特色干果基地建设,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市场农业强县的转变。以专用化区域布局和规模化经营为重点,继续优化粮食生产。积极推广玉米高产组装配套技术,大力发展高油玉米、淀粉玉米、鲜食玉米、饲料玉米等专用玉米和特色优质杂粮生产。促进土地流转,对规模经营在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实行以奖代补、项目支持、机具补贴、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使土地向大户、能手和优势产业、优势产区集中,建设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以标准化生产为方向,做强蔬菜产业。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设立蔬菜产业市场风险、产业发展、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监管监测等专项基金,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提供技术服务、资料供应,促进蔬菜产业的标准化生产;通过财政贴息、担保和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发展蔬菜产品包装加工企业和建设小型储藏冷库,推动产品分级销售,提高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企业和合作社参与经营或买断“寿绿”品牌经营权,进行品牌宣传策划开发,打造华北旱垣蔬菜第一县。优先扶持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专业村、专业户发展,重点建设307线、榆盂线、九榆线、泉寺河流域4个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对蔬菜种植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40%以上的专业村、100亩以上的专业户进行补助;以规模健康养殖为导向,做大畜牧产业。设立畜牧业发展和风险基金,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种畜购进、养殖小区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人工种草和牧坡改良,促进规模养殖。到2020年养殖园区发展到100个,实现牧业产值6.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20%;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发展林果产业。设立林业发展扶持资金,财政每年安排2 000万元,专项用于造林绿化和育苗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和以仁用杏、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形成规模优势,发展包装加工,进一步提高林业产值。到2020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7亿元;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扩大招商引资、财政贴息、担保和银企合作等方式,促进加工企业扩规模、上档次,提高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到2020年农产品转化率达到30%,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户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户,带动基地30万亩,带动农户4万户。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加强应急水源、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松塔水电站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公路集雨旱井、矿井水利用等小型水利工程,完善配套设施,扩大灌溉面积;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创新投资机制,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综合治理,到2020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0万亩,完成土地综合治理20万亩,造地4万亩;加快设施农业建设,重点在潇河沿岸和白马河沿岸发展小棚、中棚、大棚、育苗暖棚及日光节能温室,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继续推进农机示范县建设,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购机补贴和保护性耕作补助,扶持农机站、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重点推进玉米、马铃薯作业的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林业、小杂粮、设施农业的机械化,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农业气象保障服务和人工增雨消雹减灾系统。

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继续实施“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工程,大力引进良种、良畜(禽)、良苗,2020年前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2~3次,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扶持和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和监管,到2020年全县85%以上的耕地实现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认证品种达到20个以上,有机食品认证达到5个以上。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建立质量追溯、生产档案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申报国家原产地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国家级驰名商标和省级著名商标,到2020年培育2~3个国家级品牌。采取财政补助、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规范化发展,提高运行质量,到2020年培育100家示范合作社;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构建农业科技培训、示范、推广新机制,继续开展“百村万人科技大培训”,到2020年全县行政村农科“110”直通服务实现全覆盖;强化动植物检疫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检疫检测队伍,全面落实疫情监测、畜禽免疫、检疫监管、应急处置等综合防控措施,不断提高防控生物灾害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在完善寿阳农网的基础上,采取“三电合一”的方式,大力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实现农业基础信息的实时交换和共享。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公司,到2020年达到6~8家,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体系 坚持把农村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发展的规划和管理体系,统筹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按照据点开发、轴线延伸、网络发展的模式,根据城镇发展体系规划,采取政府补助、部门指导、乡镇组织的办法,完善“1城9镇54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对重点镇、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点进行规划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夯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产业基础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采取政策优惠、财政贴息、政府担保、招商引资等措施,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建设路北循环工业集中区和路南生态经济发展区。围绕城南工业园区建设,培育新兴产业和轻工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积极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劳动密集型的地面工业,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依托资源、区位、交通和气候优势,制定扶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村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住宿、文化娱乐和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度假游等服务业,创建旅游特色乡和特色村,加快标志性旅游纪念品开发,建设2~3个星级宾馆,打造城郊型休闲避暑胜地。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新增财力和建设项目向农村倾斜,每年财政整合1 000万元以上资金,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集镇给排水系统建设,配套管网设施,逐步形成城乡联网供水排水格局;加大低压配电网的改造力度,完善城乡供电网络;加大农村区域宽带、移动通讯网络的建设力度,形成高标准的城乡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交通网建设,实现乡镇通等级公路、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硬化路;加强村级公共设施建设和组织阵地建设,建设集中办公、活动场所和农村养老院;加快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推行农村工业污染集中控制,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到2020年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村村通宽带、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移动信号完成无盲区覆盖,实行城乡统一的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管理。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 建立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向农村倾斜的运行机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改善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2010年百人以上农村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每个乡镇建设1所中心幼儿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行教师提前离岗制度和城乡学校结对、教师轮岗教学以及新补充招聘教师先农后城任教制度。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完善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逐步实行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政策,2015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新建县中医院,改善乡镇卫生院软硬件条件,建设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形成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保健网络。建立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和补助制度,招聘医学院校大专以上毕业生到乡村卫生机构工作,到2020年乡级卫生机构大专以上人员占80%以上,村级中专以上人员占80%以上。建立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体系,医疗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集中招标。扩大免费体检和免疫接种范围,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全面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扶持发展农村文体事业,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乡村综合文化中心、文化站室和公共健身设施建设,2010年实现乡镇文化站配套齐全、农村文化室设施达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普及到全部行政村,农村人均公共场所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扶持文化大院、农民书屋、民营剧团、特色文化博物馆等民办文化实体发展壮大,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设2~3个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名镇名村。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构建遵纪守法、和睦相处、安定和谐的新农村。

全面促进城乡环境的整体优化 深入开展以“四化四改”和“五清五规范”为重点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大力实施“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工程,全面开展乡村道路和庭院绿化,到2020年54个中心村全部实现园林化目标;建立财政补助长效机制,集镇、中心村逐步组建固定的环卫专业队伍,推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垃圾综合处理站建设,建立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继续扶持沼气、秸秆气化炉、吊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推广普及,鼓励舍饲养殖和生态养殖,扶持养殖大户建设大中型沼气池,进行集中供气。

全面加快路南开发 将路南开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编制路南开发规划和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实行产业开发优先扶持、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安排、财政投入优先考虑、社会事业发展优先支持“四优先”政策,积极推进路南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农业产业的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移民并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等方面,实施比路北区域更加优惠的扶持和补助,加快路南发展,缩小南北差距。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激发农民主体活力

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流转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009年开始对全县不同类型土地的数量、用途以及流转进行全面摸底,做好基础工作。制定出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建立土地流转价格评估、信息储备、流转市场和土地承包纠纷调处等平台,建立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农户补助和流转收益分年段递增机制,引导农民采取转让、转包、租赁、置换、入股和委托代转等方式将耕地流转至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工商企业等经营主体,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承包地全部流转、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农户按实际流转面积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优先提供就业、购房和社会保障等支持帮助。对承接、承租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单独兴办或与农民联办企业的各类主体,在项目安排、贷款贴息、税费减免、小额担保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2020年全县大户经营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

加快移民并村政策改革,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完善移民并村规划,采取就近联片、培育典型、示范推广模式,建新村、改旧村、迁小村,置换发展空间。建立健全移民户、接收中心村、新村建设的激励补助政策。100人以下村要实施整村移民。财政要对移民户和接收村提供补助,补助的发放要与移民户土地流转情况挂钩。移民新村建设“三通一平”据实补助。坚持移民并村与产业配套开发相结合,积极为移民户提供就业门路、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在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确保迁出来、稳下来、富起来。自然村原则上不再审批住宅用地,不再安排水、电、学校、卫生所等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100人以下村庄的移民搬迁。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向城镇集聚 逐步建立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制度,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实行城乡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对于在城镇已有合法、稳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并且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农村人口,不受居住年限的限制,只要本人提出申请,即可办理城镇居民户口。新登记城镇居民与原城镇居民实行“同户同权”,即享受同等待遇和权利,可租用城镇廉租房,可享受和原城镇居民相同的失业、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制度,其子女可享有与城镇居民子女相同的受教育权利。

完善农民就业体制改革,确保农民实现顺利转移就业

逐步建立城乡统筹一体的就业体制,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就业服务政策的统一,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搭建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建立创业指导服务机制,培育创业项目,培养创业指导员队伍,创建农民创业示范园区,制定创业培训、技能培训、项目指导、担保贷款等激励政策,鼓励农民创业。2020年农民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50%。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逐步将困难群众全部纳入社会低保、救助范围,在动态管理中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并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鼓励和扶持社会人士投资兴办集中养老院,2012年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5%以上,2020年达到全部集中供养。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逐步实现全覆盖。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逐步实行与城镇居民医保在缴费标准、参保补助、补偿比率、管理办法“四统一”。在农村有承包土地的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及宅基地进入县城购房和就业的,可直接纳入城镇居民的保障体系。

加大财政投入制度改革,提高财政惠民水平 按照“存量调整、增量倾斜”和“三个高于”的原则,逐年加大农村投入,建立财政对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申请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技能培训以及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开展“一企一村”帮扶活动,通过专项补助、减免返还税费、资金配套和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资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对参与农村建设的社会投资项目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优先扶持。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面向农村进行对口支援和结对帮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投放本县,扶持发展各类信用型、商业型和互助型担保机构,探索开展乡村宅基地、房屋产权、林权抵押融资服务。推进农村保险和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将主导产业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形成统筹城乡发展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

继续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在2009年完成试点的基础上,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鼓励个人或实体集中连片开发荒山荒坡,将全县林地及四荒地全部承包到人到户,调动全社会营林造绿的积极性。

推进农业基础工程产权改革,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 对现有的农村小型水利、小流域治理工程,要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股份合作等形式,明晰产权,争取经过2~3年努力,基本完成全县已有小型水利工程和流域治理工程的改制;新建小型水利和小流域治理工程,要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方式,明晰产权关系,促进责权利结合,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投资的主体、建设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运行机制。

推荐访问:统筹 深化 城乡 推进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