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研究

时间:2022-03-26 10:00:51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中共天津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就加快建设美丽天津作出了重要部署,号召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为建设美丽天津、实现永续发展而努力奋斗。《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把天津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绿色宜居之都,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共天津市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更着重强调,要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推动绿色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化覆盖率大幅提升,美丽天津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生态更美好。

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实现途径和具体表现形式,城市的生态发展之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为根本宗旨,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人类生态福利为根本目标,以合理消费、低消耗、低排放、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为主要特征,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为基本途径。本调研课题即为适应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研究如何加快实施天津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建设目标、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课题立足点是基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研究从如何加快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出发,从加快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约瓶颈等核心问题着手,科学界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立足天津发展实际,力图从政府决策、社会经济指标和数据、科学技术三个层面,解析城市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天津生态宜居现代化城市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重点和拟实现的创新

研究将“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作为课题的逻辑主线,将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从辩证分析政府和市场关系人手,研究天津作为中国特大城市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生态化转型等现实问题。研究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出发,借鉴可持续发展等学科中的理论,探讨天津在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中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指导原则与实现路径。

生态宜居城市或城市生态化转型的理论内涵和表现形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有其特殊的区域性或阶段性特征。本课题以天津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天津的城市生态承载力、生态宜居指数等问题,结合国际发达城市的发展路径与经验,研究具有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的政策措施。

(三)研究现状与述评

有关“生态城市”,國内外学术界首先针对经济发展的生态、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而后逐步延伸到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承载力、生态伦理和环境公平等领域。从研究内容来看,包括生态城市基本理论城市生态承载力、城市生态文明评价、城市生态系统规划、城市生态制度与政策、城市生态修复与生态化转型等。

国外对生态城市的探索起源较早,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创建的“田园城市”学说,标志着近代生态城市思想的发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首次提出“生态城市(eco-city)”概念,(1972)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为大家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同,(1984)提出了生态城规划的5项原则,包括生态保护战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人城市。0.Yanitsky(1987)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7,RichardRegister(1987)论述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原则,并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四个原则(较小规模、就近出行物质集中物种多样)8。欧盟(2000)提出可持续发展人类住区(sustainablehumansettlements)在资源消耗、能效、可再生能源、避免职住分离、公共交通、城市循环代谢体系等领域的十项关键原则82。Doherty(2010)从城市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探讨生态城市,认为生态城市并没有统一模式和路径,只是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方法和技术;Joss.S.(2011)认为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流和关键特性,也是驱动因素,强调促进可持续的城市化意识。

国内学者也对生态城市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王如松(1984)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并(1987)发展了城市生态建设的方法论体系,形成了城市复合系统生态学的新领域,包括生态规划、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并提出(1994)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满足以下标准: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黄光宇(1989)提出“生态城市”概念与衡量标准,并(1997)从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和地理空间等角度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含义,提出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宋永昌(1994)强调了生态城市的标准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并(1999)提出了评判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吗。江小军(1997)对生态城市的系统结构、运行机制、产业发展和空间形态等进行了分析4。梁鹤年(1999)提出生态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要维持城市的生态完整性(integrity)和人与自然的生态连接(connectivity),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密度和形态。胡俊(1995)认为,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现代“城市病”问题的根本途径,城市发展要坚持扩大自然生态容量、调整经济生态结构、控制社会生态规模和提高系统的自组织性等一系列原则。刘建军(1997)认为,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把握城市合理规模,提高环境质量的集聚度、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度、再生循环产业的集中度、园林绿地系统的亲和度、市区与郊区生态系统的复合度等。曾鹏和朱玉鑫(2014)构建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与经济协调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米凯和彭羽(2014)从不同的视角,基于不同的模型,不同的研究地区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展开相关研究。凌欣(2016)认为,应强化政府对环境金融的引导作用,完善环境金融的信息管理制度;同时金融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作出变革,通过全方位的绿色金融手段,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其投融资和风险管理功能。建议建立生态城市环境基金和环境产业股权引导基金,推广运用PPP模式,健全政府购买环境服务市场,将环保信息纳人金融监管范围等。

推荐访问:天津 加快建设 现代化 生态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