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对青少年羞怯的干预效果和机制研究

时间:2022-03-16 10:30:06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方案时,并没有简单地从羞怯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着手,而是结合青少年羞怯的相关心理机制,从自我接纳的结构内涵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

基于音乐治疗组和控制组被试的基线-后测-延时后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三组被试在基线分数没有显著差异的前提下,音乐治疗组被试的羞怯后测得分明显低于控制组被试,可见音乐治疗团体干预的确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的羞怯水平。并且在干预结束3个月之后,音乐治疗组被试的羞怯水平依然低于控制组,说明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对青少年羞怯的干预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4.2 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对改善青少年羞怯的优势

尽管在即时后测时,认知行为干预组和音乐治疗组在各方面的得分差异不显著,但在延时后测时,音乐治疗组的羞怯得分显著低于认知组。这一结果说明,首先从短期干预效应来看,音乐治疗与已经被很多研究证明行之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一样有效;其次,从持续影响的角度来看,音乐治疗可以起到比认知行为疗法更好的延时效果。可见,音乐治疗团体干预的确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的羞怯水平,并且其干预效果更具持久性。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认知行为干预的结构性和理论性更强,因此该组被试的学习更多体现在认知层面,但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个体并没有充分尝试去真正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运用合理的人际技巧来修正自己人际交往模式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宁雯,2013)。与之不同的是,音乐治疗组的被试更多是在直接的活动体验过程中学习和感受适合自己的交往模式。在音乐所创造的和谐、愉悦的氛围下,团体成员通过非语言表达的途径,在活动中一步步去探索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交往技巧。比如在集体音乐绘画时,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画面的一部分进行绘画,每个成员发挥自己所长,共同完成作品。因此相比于认知行为组的学习,音乐治疗组更具灵活性,在团体辅导中所掌握的技能技巧能够更加容易地迁移到实际生活当中。这同时也说明,可能对于青少年来说,通过体验式的团体活动去逐步发掘自身资源和力量,是更为适合、可靠的干预方式(方建移,刘宣文,张英萍,何伟强,2006)。

4.3 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对改善青少年羞怯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发现,应用音乐治疗团体干预方法,羞怯青少年自我接纳的改变量能够有效预测其羞怯改变量。羞怯个体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不能成功地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不能够正确地接受自己,自我评价低下(韩磊,高峰强,贺金波,2011)。音乐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创造出来的安全氛围可以成为个体表达自我的媒介,成为促进个体自我成长的途径。在音乐支持的自我表达过程中,羞怯青少年内心隐藏的情感、观念得到了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共鸣,成员之间的反馈也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于是小组成员开始逐渐打开封闭的内心,更清楚和客观地意识到,虽然自己并不完美,但是依然要积极地接纳自我,勇于表达自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任务,制定合适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可见,音乐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接纳水平,而自我接纳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的羞怯水平,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李依雯,胡雅庆,王玉花,2015)。

4.4 研究启示和展望

本研究对于未来的羞怯干预有两点启示:一方面,对于羞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认知行为导向的团体干预固然也可以有效改善其羞怯现状,但该疗法的效果持久性不如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因此可以更多采用音乐治疗方法去改善青少年的羞怯行为;另一方面,自我接纳的提升是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对改善青少年羞怯行为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因此有关青少年羞怯行为的干预方案都应关注与羞怯密切相关的自我接纳水平变量,在考察这些方案有效性的同时更应关注方案发挥作用的原因。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干预时间较短,活动只进行了八次,内容还是不够深入,相关治疗方法的效果还是发挥得不够充分;其次,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被试都来源于同一所学校,这可能会影响到本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在未来的青少年羞怯干预研究中,需要更大样本、多元化的被试选取以及更长时、分层的干预,以提升研究的信效度。

参考文献

蔡政玲 (2001). 小学高年级儿童害羞与生活适应的相关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台湾静宜大学.

丛中, 高文凤 (1999). 自我接纳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8(1), 20-22.

方建移, 刘宣文, 张英萍, 何伟强 (2006). 心理咨询新模式: 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 心理科学,29(2), 430-432.

高峰强, 宫瑞莹, 祁冬燕, 王鹏 (2011). 小学生羞怯与孤独、同伴接纳和社交自我知觉的关系. 心理研究,04(1), 69-75.

韩磊, 窦菲菲, 朱帅帅, 薛雯雯, 高峰强 (2016). 羞怯与攻击的关系: 受欺负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1), 81-83.

韩磊, 高峰强, 贺金波 (2011). 人格与羞怯的关系: 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心理科学, 34(4), 889-893.

何燕玲, 张明园 (2004). 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3(2), 89-93.

金一波, 李娇, 张锋 (2014). 害羞者对模糊情境信息的解释偏向. 心理科学, 37(3), 700-703.

李菲菲, 罗青, 周宗奎, 孙晓军, 魏华 (2012). 大学生羞怯与网络交往依赖的关系: 人际交往困扰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 182-184.

李荣刚 (2009).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心理干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苏州大学.

李依雯, 胡雅庆, 王玉花 (2015). 大学生羞怯与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教育, (1), 140-141.

宁雯 (2013).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回避行为的干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

邵丽, 王庭槐 (2009). 音乐治疗的现况与进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4(10), 959-960.

孙琳, 钟佼妤, 孙宏伟 (2015). 艺术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对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3(10), 1552-1557.

克罗泽 (2004). 理解害羞. 上海: 三联书店.

徐光兴 (2001). 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援助的学问.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Ashe, D. D., & Mccutcheon, L. E. (2001). Shyness, loneliness, and attitude toward celebrities. Current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6(9), 123-133.

Cheek, J. M., & Buss, A. H. (1981). Shyness and soci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41(2), 330-339.

Kain, Z. N., Caldwellandrews, A. A., Krivutza, D. M., Weinberg, M. E., Gaal, D., Wang, S. M., & Mayes, L. C. (2004). Interactive music therapy as a treatment for preoperative anxiety in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esthesia & Analgesia,98(5), 1260-1266.

Schneier, F. R. (2006). Clinical practice.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55(10), 1029-1036.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advantages of music therapy on shy adolescents and its mechanism, 30 students with shy behaviors and high social anxiety were recruited from one Beijing middle school an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which are music therapy 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accepted group intervention adopting music therapy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es for eight week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instant and delayed 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on shy adolescents were both significant; (2) the delayed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intervent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 (3) for music therapy group, the change amount of shy adolescents selfacceptance level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at of shyness level in a negative direction. In conclusions, music 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adolescents shyness and had a better longterm effect comparing with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 Selfacceptance was the mediating variable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of music therapy intervention and alleviation of adolescents shyness.

Key words: adolescent; shyness; music therapy;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推荐访问:羞怯 干预 青少年 机制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