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学提纲

时间:2022-01-05 23:39:3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会计知识总结
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为全体股东投入资本,而后者属于企业留存收益。
资本公积是由股东投入的但因故不能计入实收资本(或股本)中的那部分投入
资金。以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应当计入资本公积的 那部分数额。 资本公积是企业来源于盈利以外的那部分积累, 是企业的“准资本”, 它的惟一用途是依法转增资本, 不得作为投资利润或股利进行分配。企业按法定 程序将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属于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的变化,并不改变所有者权 益的总额, 一般也不会改变每一位投资者在所有者权益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资本 公积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它的增加会直接导致企业净资产的增加,因此, 资本公积信息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十分重要。 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接受现金捐赠、股 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其他资本公积。这里,经营活动中按
规定计入资本公积的数额,不是由企业创造的利润带来的。从总体上来说,资本公积属于投 入资本,归全体股东按投资比例所有。除某些项目以外,资本公积可以转增资本。

余公积是指企业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企业权力机构的决议, 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各
类盈余准备。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法定公益金、储备基金、 企业发展基金、利润归还投资等。盈余公积是企业从企业创造的利润中提取的,属于 留存收益范畴。盈余公积在保留法定余额的前提下,企业可以用于转增资本、分派股利、弥 补亏损等。 增加注册资本的途径有: 增加资本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投资 者投入(包括企业原有投资者和新的投资者) ,二是将资本公积转为实收资本,三是将留存 收益转为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接受捐赠、 股本溢价以及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等原因所形成的公积 金。 资本公积是与企业收益无关而与资本相关的贷项。 资本公积是指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 企业、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并且投入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我国会计准则所规

定的可计入资本公积的贷项有四个内容:资本(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资产
评估增值、捐赠资本和资本折算差额。 资本溢价是指投资者缴付企业的出资额大于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拥有份额的数额。
股本溢价是指股份有
限公司溢价发行股票时实际收
到的款项超过股票面值总额的数额, 是公司发行权益债券价格超出所有者权益的部分。 股本 溢价是公司发行股票的价格超出票面价格的部分。
其他资本公积是指除上述各项资本公积以外所形成的资本公积,以及从资本公积各准备项目
转入的金额。包括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净
利润以外的变动。
资产评估增值是按法定要求对企业资产进行重新估价时, 重估价高于资产的账面净值
的部分(参见资产评估)。捐赠资本是不作为企业资本的资产投入。资本折算差额是外币资 本因汇率变动产生的差额。
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是指企业因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而增加的资本公积。接受
捐赠资产是外部单位或个人赠与企业的资产。
外币资本折算差额是指企业接受外币资本投资时,在收到外币资本日的
市场汇率与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外币折算汇率不一致的情况下, 按收到外币资 本日的市场汇率折算为资产入账的价值与按照约定汇率折算为实收资本入账的 价值的差额。
股权投资准备是指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 因被投资单位 接受捐赠等原因增加资本公积, 从而导致投资企业按其持股比例或投资比例计算而增加的资 本公积。
拨款转入是指企业收到国家拨入的专门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的拨款项目完成后,按规定 转入资本公积的部分。 资本公积的用处 资本公积从本质上讲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 由于我国采用注册资本制度等原因导致了资本公积的 产生。我国《公司法》等法律规定,资本公积的用途主要是转增资本,即增加实收资本 (或股本)。

虽然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并不能导致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增加,但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一方面可以改变企 业投入资本结构,体现企业稳健、持续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对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它会增加投资 者持有的股份,从而增加公司的股票的流通量,进而激活股价,提高股票的交易量和资本的流动性。 此外,对于债权人来说,实收资本是所有者权益最本质的体现,是其考虑投资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以,将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不仅可以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权益,也会影响到债权人的信贷决策。
核算
企业应设置“资本公积”科目核算资本公积的增减变动情况。为了反映各类不同性质的资本公积的

减变动情况,应按照资本公积的类别分别设置“资本(或股本)
溢价”、“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关联交易差价”、“其他资本公积” 等明细科目,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资本(或股本)溢价、拨款转入、其他资本公积可以直接用于转增资本(或股本);接受捐赠非 现金资产准备和股权投资准备转入其他资本公积后可以用于转增资本(或股本);关联交易差价不能 用于转增资本(或股本)和弥补亏损,待上市公司清算时处理。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一旦转入其 他资本公积,该部分资本公积就可以用于转增资本。 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以及处置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如涉及所得税时,还应进行相应的会计处 理。股权投资准备不可直接用于转增资本,只有将其转入其他资本公积后,该部分资本公积方可用于 转增资本。
计提就是计算和提取。按规定的比率与规定的基数相乘计

算提取,列入某科目是指在一个规定的基数上(如支付的合 法员工薪酬) ,乘以规定的比率(如应付福利费全国规定的 都是工资的14%) ,按此方法计算出来的就是应提取的应付 福利费分过程,计入应付福利费科目就是对后一句话的解 释。
1、在权责发生制前提下,预先计入某些已经发生但未实际支付的费用; 2、根据制度规定,计算、提取有关的(留存、减值)准备。 3、预计某些应付账款。 4、其他符合会计制度的预计项目。 计提的时机: 1、在权责发生制前提下,预先计入某些已经发生但未实际支付的费用; 2、根据制度规定,计算、提取有关的(留存、减值)准备。 3、预计某些应付账款。 4、其他符合会计制度的预计项目。
计提费用
计提费用是有计划的计提,看你计提什么费用啊,一般是在一定期限内有预算的 支出,而且是大笔费用,为了不使得收到发票的当月里核算费用过大,利润过少, 所以,要在前几个月或者更多时间有计划的计提。在会计中,计提就是按照权责发生 制原则,将实际上应由“当期承担但尚未支付”的费用、税金,通过计提的方式,计 入到本期成本、费用中。 常见需要计提的支出有:当月工资、水电费、税务部门核 定征收的税费、当月确定须缴交的税费(不含在每月申报的税种外) 。计提说的就是 有些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属于当期的损益,但是当期(或者暂时)不缴纳,就先 计入当期费用,同时通过转入相关负债科目,待以后在缴纳 主要包括计入税金,计 提工资等

预提费用
预提费用: 是指企业按规定预先提取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 其实质是在权责发生 制原则下,属于当期的费用尽管尚未支付,但应计入当期损益。如企业固定资产大修理间隔 的时间较长,在未进行大修理时,不可能产生大修理费用,但大修理费用应在固定资产两次 大修受益期间内进行预提,作为当期费用。按期预提计入费用的金额,同时也形成一笔流动 负债。预提费用主要有预提租金、保险费、借款利息、修理费用等,其金额有的可以确定, 有些需要估计。中国新会计法则已废除该科目。
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区别
1、账户的性质不同; ,“待摊费用”属于资产类账户,“预提费用”属于负债类账户。 2、两种费用的发生和记录受益期的时间不一致;待摊费用是发生或支付在先,摊入受 益期在后,预提费用是先将费用计入受益期,支付费用在后; 3、填制会计报表的处理原则不同;待摊费用属于费用发生后据实摊销,不需要进行调 整;而预提费用需要事前估算将要发生费用的摊销标准,事前并不知道具体的金额或标准, 实务中经常出现多提或少提的现象,需要进行调整; 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概念及特点 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 支出, 但应当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 分摊期在1年以内 (含1年)的各项费用, 如低值易耗品和出租出借包装物的摊销、 预付财产保险费、 预付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租金、 预付报刊订阅费、待摊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购买印花税票,国债和一次缴纳税额较多且需要 分月摊销的税金等。 待摊费用的特点是支付在前,受益、摊销在后。 预提费用是指企业从 成本费用中 预先列支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 如银行借款的 利息费用、预提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租金和保险费等。 预提费用的特点是受益、预提在前,支付在后。类似房地的分期付款吧.[国家明令已废 除] 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联系

(一)账户设置的目的相同:两者都属于跨期摊提类账户,此类账户的设置目的是按权 责发生制原则,严格划分费用的受益期间,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成本和盈亏,换句话说 就是“谁受益,谁负担费用”。 (二)账户的用途和结构相同:两者是用来核算和监督应由若干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 费用,并将这些费用摊配到各个会计期间的账户。借方登记费用的实际支出额或发生额,贷 方登记应由各个会计期间负担的费用摊配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不经常发生的核算单位, 两账户可以合二为一,设置一个“待摊和预提费用”账户,借以简化核算手续。“待摊和预 提费用”账户的余额应列示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差额, 即以期末待摊费用大于预提费用的 差额列为借方余额, 而期末预提费用大于待摊费用的差额列为贷方余额。 此账户余额列示于 资产负债表。 (三)两者均具有流动性:两者的受益期皆在2个月以上1年以下,所以都具有流动性, 待摊费用为流动资产, 预提费用为流动负债; 在一定条件下, 预提费用可以转化为待摊费用。 (四)明细账的设置相同:两者都是按费用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的核算。 (五)审计方对两者的审计目标相同:审查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是否按权责发生制原则 记入当期成本,有无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科目常被企业作为调 节生产经营利润的“蓄水池”, 特别是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和实行利润承包企业, 用调 节手段达到承包目标的实现和多计提效益工资的目的。
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区别
(一)账户的性质不同: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中,“待摊费用”属于资产类账户。因为 它是先支付后分摊,占用了企业的资金。该账户借方记录企业各项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 减少额,余额一般出现在借方,表示期末某一时点企业实际拥有的资产数额。“预提费用” 属于负债类账户。因为它是预先提取,该支付而尚未支付的费用,成为企业的负债。该账户 的贷方记录负债的增加额,借方记录减少额,余额一般出现在贷方,反映企业在期末某一时 点所承担债务的实际数额。 (二)两种费用的发生和记录受益期的时间不一致:待摊费用是发生或支付在先,摊 入受益期在后即:按实际数支付,按平均数在以后受益期内分摊;预提费用是先将费用计入 受益期,支付费用在后即:按平均数在受益期预提,以后按实际数支付。 (三)填制会计报表的处理原则不同。待摊费用属于费用发生后据实摊销,事先知道 具体的分配标准及分配金额,实务中不会出现贷方余额,填制会计报表时不需要进行调整; 而预提费用需要事前估算将要发生费用的摊销标准, 事前并不知道具体的金额或标准, 所以 实务中经常出现多提或少提的现象,容易出现借方余额。此时,一般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 但在填制会计报表时, 却应将其填入“待摊费用”项目, 视同待摊费用处理, 实务中叫做“账 表不符”。
编辑本段会计例子

假定某工业企业某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 采用按年度的计划修理费用分月平 均预提、 年末将预提修理费用与实际修理费用结平的方法。 该企业该生产车间年度计划修理 费用为26400元,每月平均预提2200元。该车间实际支付的修理费用为:4月份13000元,8 月份14000元。修理费用均用支票支付。 企业根据年度计划编制预提费用分配表(略) ,其会计分录如下: 1—3月份,每月末预提修理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2200 贷: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2200 4月份支付修理费用时: 借: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13000 贷:银行存款 13000 4月末预提修理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2200 贷: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2200 此时,4月末预提费用账面是借方余额4200(元) 5—7月份,每月末预提修理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2200 贷: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2200 此时,7月末预提费用账面是贷方余额2400(元) 8月份支付修理费用时: 借: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14000 贷:银行存款 14000 此时,预提费用账借方发生额=13000+14000=27000(元) 而实际的预提数=2200×7=15400(元) 所以还应预提数额=27000-15400=11600(元) 即8-12月5个月内每月应提修理费用=11600÷5=2320(元) 8-12月份,每月计提修理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2320

贷: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2320 此时,12月末预提费用账面已无余额。
取消使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
待摊费用 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1年以内(包括 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预付保险费、经营租赁的预付租金、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 内的费用以及其他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其他费用。 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 如企业预提的租 金、保险费、短期借款利息等。 “待摊费用”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 资产负债表要求不符合资产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 负债项目不能够在资产负债表中 体现。“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不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因此“待摊费用”和“预提 费用”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上述两个科目实质上是属于结算类科目, 2007年新会计 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科目的使用。 原“待摊费用”可以通过“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 原“预提费用”可 以通过“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等科目核算。原企业短期借款利息的预提,新准则规 定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 首次执行日的“待摊费用”余额计入当期损益 首次执行日的“待摊费用”余额可计入首次执行日当期损益或转入预付帐款科目处理; 首次执行日的“预提费用”余额, 如果符合负债或预计负债的定义, 则转入相应应付款项或 预计负债科目, 如果不符合负债或预计负债的定义, 则只能冲回或按照前期差错更正原则处 理。 除预提费用以外, 企业日常处理时还要计提一部分费用。 按照税法要求除坏账准备金以 外计提的其他准备金如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短期和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在建 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都不得在税前扣除,只有在实际发生时产生的损失才 能据实扣除。 因此多数中小企业对准备金的计提业务平时不予处理, 只有在实际发生损失时 才进行账务处理。 实际发生相关损失, 企业必须向税务机关提供要求的相关证据, 经落实后才能给予认可。 有些会计不按照要求平时随便计提减值准备或者时常进行存货盘亏、存货丢失等业务的处 理,结果在汇算清缴时因不能提供相关证据全部被检查人员剔除,调增企业利润。 一般来说,工会经费、坏账准备、银行贷款利息等可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计提,并按规 定在税前扣除。

应付利息与预提费用的关系
会计准则规定,权责发生制原则是处理会计事务基本原则之一。所 谓“权责发生制, 就是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该负担 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 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如银行贷款利息问题,有些贷款是按月付息的,有些贷款是按季付 息的,有些贷款则利随本清的。现假设有笔贷款是按季付息的。那么前 二个月银行没有利息单据,但企业实际这二个月内也有利息支出,这就 是已经发生的费用,但当月不付银行,这就需要预提当月的利息费用。 预提利息时候应做的会计分录就是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 到第三个月支付利息时做的会计分录为:借:应付利息 贷:银行存款
计提利息
企业如果有借款(短期和长期两种),根据借款协议,需要分期或者一次性支付利息。如 果是到期一次性归还本息或者是分期后付利息的,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权责发生制的规定, 企业需要在当期期末计提应属于本期支付但本期尚未支付的利息。 举例说明: A 公司2006年1月1日向银行借款人民币12万元,期限为18个月,月利率为0.1%,到期 一次性归还本金和利息。 其 2006 年 1-2007 年 6 月 就 该 分 18 个 月 计 提 利 息 , 每 个 月 应 支 付 利 息 为 120000*1.0/1000=120元 计提利息财务处理为:

借:财务费用-借款利息 120 贷:预提费用-借款利息 120 一、 A 如是按月支付利息: 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 如到期或以后月份才支付利息: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实际支付时: 借:应付利息 贷:银行存款 二、 如借款是用于购置固定资产, 上述“财务费用”改为“在建工程” (需要安装) 或“固 定资产”(不需要安装) 。但固定资产使用后发生的利息仍列入“财务费用 ”。其费用要体 现“配比性原则”。
预提借款利息的会计分录
预提借款利息的会计分录,在日常实践中,一般是这么核算的:如果计提利息的,一般都是这月计提
1、预提费用,是指企业预提但尚未实 际支付的各项应付未付的费用。 其实质是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 属于当期的费用尽管尚未支 付,但应计入当期损益。
利息,然后下期或到指定时间还给银行,分录这么处理
2、对于预提费用,常见的内容包括租金、保险费、借款利息、修理费用等,其金 额有的可以确定,有些需要估计。 3、对于预提费用,在税法上规定只有银行借款利息才允许在未支付也可以计提并 作为当期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4、对于借款利息,由于是从借款日期到还款日期这段时间内都受益的,按“收入 成本配备”的原则, 其借款利息是要平均分配到每天或每个月的, 但由于银行利息有可能是 一个月还一次,或一个季度还一次,或一年还一次,为了更准确的核算本月的会计成果,虽 然未支付,都按期计提利息作为当期的财务费用。 5、在日常实践中,一般是这么核算的: 1)如果计提利息的,一般都是这月计提利息,然后下期或到指定时间还给银行, 分录这么处理

借:财务费用-利息 贷:预提费用-利息 2)支付给银行的时候这么处理 借:预提费用-利息 贷:银行存款 3)如果不计提利息,只在支付的时候才做会计分录,那这么处理 借:财务费用-利息 贷:银行存款

推荐访问:会计学调查报告提纲 会计学 提纲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