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畜禽业变革

时间:2022-06-11 12:10:01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史和畜牧科技史的视角,对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的现代性转变进行深入探析。可以发现,进入民国时期以后,江苏沿江城市群逐渐拓展,居民对畜禽产品需求的增长刺激江苏乡村的畜禽业快速发展,出现了“城郊养殖圈”,部分传统农户转化为养殖专业户。畜禽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推动了江苏腹地畜禽业的发展,传统农村出现了种植业、手工业和畜禽业并立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畜禽业作为副业的传统经济状态。近代江苏畜禽新品种的引进和畜牧科技的推广,保障了江苏畜禽业的持续发展,缓解了人口稠密地区的乡村经济内卷化。

关键词: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畜牧业科技史

中图分类号:K207;F3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8)06-0152-09

收稿日期:20180821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8.06.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6CZS049);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601189B)

作者简介:朱冠楠(1982-),女,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史。

民国时期是我国畜禽业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重要转型期,也是传统畜牧科技与近现代畜牧科技交汇融合的重要时期。由于该时期江苏省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沿江城市群对肉蛋奶食品的巨大需求,推动了畜禽业的现代性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尚缺乏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已有成果大多是在科学史或畜牧科技史的专著中偶有提及,例如,王毓瑚等的《中国畜牧史资料》[1],张仲葛、朱先煌的《中国畜牧史料集》[2],程绍迥、蔡无忌主编的《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3]以及中国农业博物馆编纂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4],等等。一些有关江苏近代畜牧史的研究,也多是从科学内史的角度进行探讨,如谢成侠有关民国时期畜禽业改良的研究[5],李群对近代畜牧科技发展的探讨[6],张仲葛对民国时期畜牧兽医教育发展史的论述[7],王铭农对江苏近代(1840-1949年)畜禽业发展情况的考察[8]等。而大量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省的经济史、社会史、农业史的论文,都受到我国“重耕轻牧”传统思维的影响,很少对在国民经济以及农民生计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畜禽业加以关注。

本文通过对传统农家经济的重新定义,从社会经济史的视角,剖析江蘇畜禽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现代性内涵,揭示近代畜禽业的变迁及其对大众生活需求的影响。

一、传统农家经济的重新定义

中国的传统乡村,历来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是主要的经营模式。学术界对近代农家经济的主流观点仍然是强调广大农民以耕种为主业,农耕以外的经济行为都被统称为副业。农民为了维持生计和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从事一些编织、纺织等家庭手工业,延续着千百年来 “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方式[9]。

(一)畜牧现代性的要素产生

在近代社会经济史的叙事范式中,学术界显然忽略了养殖业在农家经济构成中的重要作用[10]。实际上,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市群的出现和现代科技的成长,对畜禽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和拉动力。这时候,江苏畜禽业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是对农家生计的影响,都出现了许多现代性的要素。

民国畜牧学家顾谦吉在其《中国的畜牧》一书中指出:“我国畜牧现状,可分农村区域同纯粹牧区来讨论。农村区域的畜牧,主要在耕作力兽的饲养,而以利用农村余地余物为副业。主要农作力兽,就是水牛、黄牛、马、骡、驴。农村的牲畜副业就是豕(猪)鸡鸭,农村区域的范围,可以说包括全国一切的农作地带,纯粹畜牧区都在我国农作地带的外沿”[11]120。长期在华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日本学者田中忠夫在其调查报告中指出:“在中国农家,饲养家畜的事很盛行;其种类有马、牛、驴、骡、水牛、羊、猪、鸡、鸭、鹅等,其中前五者为劳动家畜,后五者为生产家畜”[12]。牧区之外的广大农业生产地区,畜禽养殖始终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乡村的农民财产构成中,役畜的价值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许多场合,农户的耕牛马匹是除了土地、房屋之外最贵重的家产。在一些贫困地区,家庭中的一头耕牛甚至贵于简陋茅屋的价值。由此观之,探讨畜禽业在近代农家经济中的地位,不能简单袭用“副业”的眼光去观察。

(二)商品化养殖的出现和发展

在讨论苏南农家经济时,学术界多数强调家庭纺织业在农家经济结构中的作用。马俊亚认为:“工业化兴起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以农为本,苏南不少地区却率先过渡到了副业(织布)主业化的阶段”[13]。此说显然忽略了江苏许多城郊乡村的“畜牧主业化”的形成,成论失之偏颇。养殖业虽然在一些苏南乡村农家收入中不及手工业和农业,但其重要性在传统农家由来已久,其商品化也有了长足发展。陈翰笙在调查民国时期苏南村落时,对养猪、养羊、养兔作了统计。发现无锡养猪户较多,几乎达到每户一头。其次是养羊,有少数农户养兔。如果深入关注这些养兔的少数农户,会发现一个令人振奋的趋向,即养兔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出售,是商品化养殖的表现。他们是引领养殖业发展方向的养兔专业户[14]。

在江苏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手工业相对不发达的苏北地区,种植业仍然是农民的生计主业。饲养禽畜是小农经济中必不可少的补充。其中役畜饲养在农家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犁耕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手段,役畜的饲养直接影响到农田耕种的效率和播种的适时。肉畜则是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的主要来源。其中的生猪饲养有着双重作用,一为提供肉食,二为提供粪肥。江苏方言有“养了三年无利猪,富了人家勿得知”“养猪勿赚钱,回头看看田”的农谚,可见畜禽业与种植业具有依存并举的有机联系,而不仅仅是副业和补充的关系。

推荐访问:中国 畜禽 变革 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