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鳜共作生态种养技术研究

时间:2022-06-10 14:2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探讨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环境友好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方法]通过克氏原螯虾、水稻、鳜鱼共作模式,从经济、生态效益、农业风险评估角度探讨了生态种养融合技术。[结果]通过虾、水稻、鳜鱼共作,利润达到77 125元/hm 较水稻单作提高了10倍;农业生产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农药,少量施肥,养殖模式绿色环保,产品品质接近天然;多品种综合种养农业风险较低,且效益稳定。[结论]该模式是对传统稻虾连作种养模式的突破,生态环保,能提质增效。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水稻;鳜;种养;共作

中图分类号 S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4-0062-03

稻渔综合种养充分利用水产动物和水稻的生長季节、生物习性的共异点,将生态养殖、种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2]。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的稻田土壤总孔隙度提高,改善了土壤延透性,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同时,由于水产动物摄食杂草、害虫等,田间杂草密度降低,有益昆虫种群数量明显提高,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传统的虾稻综合种养主要是虾稻连作或虾稻共作[3-5]。笔者在实践中将生态学、养殖学、种植学相结合,开发出一种新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虾稻鳜共作模式。虾稻鳜共作模式是将水稻种植与虾、鳜鱼养殖相互融合的一种新的种养结合模式。该模式利用3物种不同的生长季(克氏原螯虾生长季在3—6月,水稻生长季在7—9月,鳜鱼生长季在5—12月)进行连作、共作生产,提高水土的利用率。该模式加速了物质循环过程,将养殖克氏原螯虾、鳜鱼产生的废弃物质沉积到稻田土壤,经过细菌、微生物的分解和降解等过程,转化为土壤肥力,耕作层有机质恢复性增长。同时,水稻吸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过量的亚硝酸盐、总磷、总氮、氨氮等有害物质,净化了养殖水体,促进共生。虾稻鳜共作模式实现水产品生产与水稻种植的有机结合,一水两用,一土两用,绿色节能,提质增效。笔者研究了虾稻鳜共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探讨了该生态种养融合技术的发展潜力及前景,旨在为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稻田工程建设

稻田面积4 hm 在稻田四周开挖环形沟,中间开挖“田”字型田间沟。环形沟上口宽6 m,底宽3 m,深1.5 m;田间沟宽3 m,底宽1.5 m,深1.5 m,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4.4%。在靠近环沟的田面围上高30 cm、宽20 cm的土埂,将环沟与田面分隔开来。将开挖环形沟的泥土垒在田埂上并夯实,确保田埂高达1.2 m以上,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打紧夯实,在水满时不能崩塌。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设置防逃网。

1.2 苗种放养

根据克氏原螯虾、水稻和鳜鱼的生活习性,将3物种的种养茬口进行衔接,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1.3 种养管理

1.3.1 克氏原螯虾的饲养管理。

年底清塘后,撒生石灰525 kg/hm2进行消毒,用旋耕机翻耕1遍。在田间和环沟中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中间零散栽种水花生、水葫芦等挺水植物。整个冬季田面水深保持在25~35 cm,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6]。

次年3月份,施腐熟的农家肥2 250~3 000 kg/hm2肥水。在环沟边设置若干个投料点,投饲量以当天吃完为宜。饲料主要为玉米、小麦、小杂鱼、螺蛳等,后期搭配全价配合饲料。

5—6月份,每隔5 d左右全田泼洒EM菌调水,每隔10 d用二氧化氯改底1次。每15 d加水或换水1次,刺激小龙虾生长。

第1茬捕捞从4月上旬开始,6月底结束;第2茬捕捞从8月上旬开始,9月底结束。

1.3.2 水稻种植管理。

6月底,将虾塘的成虾捕捞90%后,排水,将剩余的虾都排到环沟内,田面留低于5 cm的水层,施有机肥225~300 kg/hm 翻耕、拉平。

7月上旬用插秧机插秧,每插秧苗5 m,留鱼道1 m宽。水稻品种要选择叶片开张角度小,抗病虫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强的紧穗型品种,如早籼807[7]、中早39、晚稻201、丰两优香一号等。环沟中安装诱虫灯4台,将水稻害虫诱集并被水产动物摄食。

在秧苗返青时逐步加水,扩大鳜鱼的活动范围。在9月底水稻即将成熟时再逐步排水,鳜鱼及饵料鱼(白鲢、鳙鱼、草鱼、鲫鱼等)会随着水位的逐渐降低而游回环沟。

1.3.3 鳜鱼饲养管理。

5月上旬投放鲢、鳙、草鱼水花,前期投喂豆浆、豆粉,后期投喂配合饲料,培育成适口的鳜鱼饵料鱼。5月底,环沟增置2.2 kW的水车式增氧机4台。6月上旬,投放鳜鱼苗种,根据鳜鱼的生长情况,控制饵料鱼的生长速度,保证饵料鱼的适口性。9月下旬开始,将体重达到500 g以上的鳜鱼陆续捕捞上市,降低池塘载鱼量[8]。10月上旬,水稻收割结束后将水加到田面以上0.8~1.0 m,进一步扩大鳜鱼的活动范围,促进鳜鱼生长,提高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虾稻鳜综合种养投入情况

虾稻鳜综合种养模式中,水产苗种及饲料投入较大,其中水产苗种(虾、鳜鱼)成本占总投入的28.9%,水产饲料(虾饲料+饵料鱼+饵料鱼饲料)成本占总投入的33.1%,共占总投入的62.0%(表2)。

2.2 虾稻鳜综合种养产出情况

虾稻鳜综合种养模式中,水产动物的产值较高,其中虾产值占总产值的47.4%,鳜鱼产值占总产值的39.0%,共占总产值的86.4%;水稻产值仅占总产值的11.0%(表3)。

2.3 效益分析

虾稻鳜综合种养模式中,水产动物的效益较好,其中虾效益占总效益的42.4%,鳜鱼综合效益(鳜鱼+饵料鱼效益)占总效益的46.1%,共占总效益的88.5%;水稻效益仅占总效益的11.5%,该模式投入与产出比为1∶2.1(表4)。水稻单作模式投入15 075元/hm 产值21 450元/hm 其中田租占总投入的50%左右,利润在6 375元/hm2左右,投入与产出比为1∶1.4,其经济效益低于虾稻鳜综合种养模式。

3 讨论与结论

3.1 经济效益分析

按照当前水稻种植的水平,生产投入7 575元/hm 田租7 500元/hm 水稻产量在8 250 kg/hm2左右,利润在6375元/hm2左右。通过虾稻鳜综合种养,由于虾、鳜养殖分摊了田租和人工成本,且减少了农药、肥料的使用,水稻种植成本仅7 375元/hm 成本下降了51.1%;在产量仅6 250 kg/hm2的情况下,利润达到8 875元/hm2。

在虾稻鳜综合种养模式中,为了保证各物种足够的生存空间,对水产动物的产量进行了控制,虾单产1 950 kg/hm 水稻单产6 250 kg/hm 鳜鱼单产825 kg/hm 饵料鱼单产375 kg/hm 单产水平虽不高,但利润仍达77 125元/hm2左右,利润是水稻单作的10倍以上。在该模式中,由于饵料鱼转化为鳜鱼的饵料,其单项效益为负值。从虾稻鳜综合种养的生产经营情况来看,克氏原螯虾和鳜鱼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水稻的种植效益。

单作某一种品种对资源环境会造成破坏和过度汲取,几年后产量下降,病害增多,效益下降,农民种养风险较大。通过稻渔综合种养,即使在苗种价格高、饲料价格逐年上升、单产水平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仍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2 生态效益分析

通过水产动物的养殖,消灭了稻田的杂草和虫害,并将杂草和虫害转化为高质量的蛋白;同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甚至不使用农药,节能环保。水稻单作模式中,化肥的过量施用会导致土壤物理化学特性发生变化,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并引入大量的有毒物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代谢物转化为稻田的生产力,减少了肥料的使用[9-10],生产的水稻属于无公害水稻,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如果在水稻品质上加大宣传和推广,将会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分摊了人力、田租、水电等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不同生物品种的连作、共作,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营养成分并有效调节、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是以地养地的一种生物学方法;通过有机物的循环利用,将原来的废弃物、有害物转化成生产力,绿色环保,提质增效;多品种的科学搭配降低了单品种种养的风险,保障了农民的收入。该研究中,虾稻鳜生态养殖根据不同物种的生长季节和在水域中生态位差异,采取时间分隔和空间分隔将三者在同一水域进行种养,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及资源,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达文,钱静,刘家寿,等.稻渔综合种养及其发展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2016,18(3):96-100.

[2]李嘉尧,常东,李柏年,等.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J].水产学报,2014,38(9):1431-1438.

[3]奚业文.稻虾连作生态高效技术试验分析[J].中国水产,2013(6):62-65.

[4]周海平.稻虾共作种养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8(8):220.

[5]王甫珍,喻梅,王珍,等.稻虾混作生态种养模式[J].科学养鱼,2018(3):37-38.

[6]宋传宝,李海洋,蒋阳阳.沿淮地区稻虾共作模式技术总结[J].科学养鱼,2017(5):35-36.

[7]夏加发,李泽福,唐光勇,等.早籼807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 40(36):17517-17518.

[8]王松刚,朱建瑜,顾明.鳜鱼高产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10(4):81.

[9]郭文啸,赵琦,朱元宏,等.蛙稻生态种养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5):57-60.

[10]肖向予,李艷蔷.稻鳅共作对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2):31-33.

推荐访问:技术研究 种养 生态 虾稻鳜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