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水产业标准化回顾

时间:2022-06-10 13:1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水产是我国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增加数量,而且要求品种多、质量好、食用安全。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对水产业标准就提出相应的任务和要求。

水产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1973年由六机部、交通部、农业部、海军和第七研究院联合召开了“全国船舶标准化工作会议”,渔船作为船舶工业的一个分支,渔船、渔机标准化工作也就提高到了日程上来,并建立了渔船、渔机和仪器两个标准技术归口单位。水产业标准化工作,首先从渔船、渔机标准化开始起步的。

为了全面地、有组织地开展水产业标准化工作的研究和保证制定标准质量水平,1979年原国家水产总局又先后建立了渔具材料、水产加工和淡水养殖渔业三个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同时相应地建立7个水产业标准审定委员会。从此,使水产业标准化的编制、管理走上了正轨,结束了我国长期无水产业标准的历史。

到1986年底为止,经原农林部、国家水产总局和农牧渔业部批准发布和实施的水产专业(SC)有175项,国家标准局批准发布和实施国家标准(GB)有34项,由船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实施的渔船标准(CB)有7项,总计216项,水产业方面的标准。

辽宁省水产局于1964年提出了《1964年-1967年水产业标准化近期发展规划》,因十年动乱,刚刚起步的水产业标准化工作又停顿下来。粉碎四人帮后,辽宁省水产局积极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调研,收集有关资料,广泛听取水产行业企业和有关技术人员的意见,开展了标准的起草工作,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和验证。截止1985年底提出20个标准讨论稿,经专家审定,由辽宁省标准局审批发布省地方企业标准。

标准的实施,给辽宁省水产业生产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省水产局统计,1970年末,辽宁省有200马力以下中小型机动渔船5000多只,17万多马力。由于长期没有统一标准,机型多、船型杂,给渔船管理和维修带来了不少困难。1978年省水产局组织大连渔机研究所等单位科技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开展了联合设计。将过去30多种机型减少到2个系列4种机型,制定了全省统一的5个渔船标准。

实施标准化前,每年每只渔船需要100元的备品件费用,标准化后由于机型的减少,大大地减少了备品件数量,可节省30%的资金,全省每年可节省备品件费用15万元。机型标准化后,提高了机器性能的可靠性、易损件可以适用互换,减少了渔船停港的次数,相对增加了作业时间,缩短了船舶的检修期,增加了渔船出船率,按增加出船率0.5%计算,全省5000只渔船可增加相当25只渔船的生产能力。渔船标准实施前设计不合理、阻力大、耗油量高,通过标准实施后每年可节省柴油2500吨。该标准1982年荣获辽宁省优秀企业标准二等奖。

淡水养殖渔业标准是水产业生产中首先开展的专业标准。我国淡水渔业的人工养殖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尤其是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养殖技术最为先进。只是长期以来没有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把经验总结提高到理论研究上来,特别是育苗、鱼种的产生,一直依靠江河等自然资源中捕捞获得,这就阻碍了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1958年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在家鱼养殖的领域率先获得了人工繁育培植鱼种的成功,从此不但结束了我们淡水养殖鱼类长期“靠天吃饭”的局面,而是为淡水养殖业的大发展开拓了新的前景,使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由于长期没有利用“标准化”这一科学手段,对淡水养殖从亲鱼的选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饲养、捕捞等全过程,加以总结规范化,指导生产,因而影响了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阻碍了淡水养殖向现代化发展,造成淡水养殖、生产发展极不平衡,如池塘养鱼高产地区亩产可达1500公斤,而大部分地区只有100多公斤。

淡水养殖业标准化是针对淡水养鱼生产全过程开展的,它包括了亲鱼选育、人工繁殖、鱼苗和苗种培育、成鱼饲养等量值标准、鱼饲料、环境条件、操作技术规程等工艺技术要求,鱼病防治以及检测方法、名词术语等基础标准,需要综合标准化全过程的管理。

如:GB 5055-2008(原GB 5055-85)《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该标准是为了提高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鱼苗的质量,提供鱼苗生产单位进行青、草、鲢、鳙鱼人工繁殖时选用亲鱼的依据。

SC/T 1016.1-1995《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 东北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该规范是为东北地区食用鱼饲养企业和专业淡水养殖户,提供了符合东北地区的养鱼技术操作规程。

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和SC/T 1017-1995《池塘养鱼验收规则》。

上述这些标准,都是淡水养鱼综合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1年丹东标准计量局会同市水产局等单位制定、发布了《家鱼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水库渔业》、《小水面成鱼养殖》、《淡水渔业水域的水质》等5项标准,组成为《淡水渔业综合标准化技术规程》。经过几年在全市实施,使全市成鱼质量提高了3.2倍。原东沟县前阳乡困难户徐桂全1983年春承包6亩水面的池塘养鱼。市标准计量局的同志,及时地给他送去一套《淡水养鱼技术规程》。他如获至宝,学《规程》、用《规程》,精心饲养,鱼长势很好。秋后产5140斤,单产856斤,纯收入2200元,一年摘掉了穷帽子。他高兴地说,我能脱贫致富,一是靠党的政策好,二是感谢标准局的同志给送来养鱼技术。

1986年丹东市标准计量局审批、发布了三个强制性地方标准《鱼苗、鱼种质量要求》、《鱼苗计数方法》和《鱼种称重》,从而解决了鱼苗、鱼种生产销售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也进一步完善了淡水渔业综合技术规程的内容,实施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鱼苗放养成活率。原东沟县合隆水库养殖场实施标准后,鱼苗放养成活率由标准化前26%提高到74%。

淡水养殖业标准化工作方兴未艾,各种鱼类的苗种标准、成鱼饲养规范、大面积池塘养鱼、水库及稻田养鱼技术规范等标准基本发布实施。我国淡水养鱼标准化有了一个新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鱼类食品。

海水养殖渔业是我国水产品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鱼、虾、贝、藻四大类,在我国发展最早和最快的是藻类的海带养殖。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首先突破了海带人工育苗技术,带动了海带养殖的大发展,产量有很大增加,可以充分满足人民的需要,随后紫菜也发展起来,具有代表性的对虾人工养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海水养殖的全过程,包括苗种、培育、操作技术规程、生产环境到产品加工各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很适合于以产品为龙头、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随后开展的有紫菜、对虾、扇贝、蟹、红鳍等海水养殖综合标准化项目,农业综合标准化在海水养殖业生产中会大有作为。

作者简介

赵卫东,1935年生,辽宁省兴城市人。1951年参加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在原兴城县农业局、辽宁省计量标准局、辽宁省科技局、辽宁省标准局、辽宁省技术监督局、辽宁省标准情报研究所工作,历任辽宁省标准局标准化处副处长;辽宁省标准局农业标准化处副处长、处长;辽宁省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副处长;辽宁省标准情报研究所所长、党总支书记;辽宁省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全国农作物种子专业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标兴质量保证中心辽宁分中心主任等职务。

(责任编辑:张晓明)

推荐访问:水产业 辽宁 标准化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