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语境下的中国民俗钱币设计形态研究

时间:2022-06-10 10:3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传统文化之于民俗钱币形态设计,在设计上是以具体的、清晰的符号元素出现的。文化学语境下的中国民俗钱币设计形态研究应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宗教哲学、民间艺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去探寻其形态来源,并通过传情达意”的铭文、“制器尚象”的造型、“随质而变”的色彩和“纷繁各异”的材质去彰显其设计形态存在。

关键词:文化 民俗钱币 设计形态

文化不仅存在于道德、宗教、法律、哲学等精神文明体系之中, 不仅存在于表征精神价值的文学、绘画、音乐等高雅艺术之中, 还广泛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物质产品之中。民俗钱币作为贯穿中国两千多年造物文化史的一种物质存在,对研究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具有至关重要地位。我们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寻找最本源的符号,对民俗钱币中的传统文化有效的进行分解、重组和在设计。对于民俗钱币设计文化的研究应以其设计形态存在为突破口,这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也是对现代设计艺术形态研究的一种溯源。

一、厌胜钱币设计形态溯源

中国传统造物行为有别于现代设计活动所创造的文化类型, 它以一种具体、实在的可观、可触、可用的物质性形式进入人民群众中去,并赋予产品名称、形式结构以文化内涵和诗意的想象。民俗钱币设计作为一种把审美、功能和制作工艺完美结合的创造性行为则是中国传统造物的典范。对其进行神秘文化、宗教哲学、民间艺术、社会风俗方面设计形态来源的分析,能够对钱币本身形态存在所依托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做一充分表述。

1.神秘文化

人类是文化的动物,有了人类,就有文化。中国神秘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客观存在,又是一种若有若无、忽明忽暗的精神气团。它们标示着古怪、神奇、诡异,而中国古代民俗钱币中,也有大量与神秘文化有关的实物存在。例如镇妖辟邪降福内容的钱币,据说将其悬挂或携带在身,可以驱邪避灾,永保平安。

2.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是文化园地里绚丽多姿的精神花朵,但是中国宗教形态并不发达,真正对中国文化发生持久而深远影响的只有道教和佛教。在我国,宗教从神秘文化的多神崇拜,至夏、商、周时期的天神崇拜,最终在两汉时期形成有组织的较为完善成型的本土宗教——道教。佛教是在东汉佛传入我国的,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哲学又出现了融合中西的特征,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哲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如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等等,这些鲜明特色的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民俗钱币设计中,亦存在大量与宗教哲学相关的设计形态,如道教用来捉鬼降妖的厌胜钱“天罡符咒”、“钟馗象”等。

3.民间艺术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它发源于人类文明之始,伴随人类生活穿越几千年。它孕育、成熟、完善于中国的农业社会,其成长历程可谓是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缩影。同时,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植被、资源物产等)和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模式、风格民倩、道德伦理、哲学观念、宗教信仰、审美品味等传统文化内容)又对艺术的创作、传承方式、艺术的功能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透过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来看民俗钱币形态来源问题,就是要了解我们民俗钱币设计文化中最为根本的生命血脉的由来,了解在民俗钱币形态下所蕴含的设计文化。民俗钱币设计中,民间艺术的存在形式可谓形态繁杂多样。民间艺术融入民俗,不但丰富了民俗钱币的文化内涵,而且使许多民间艺术通过民俗钱币这一特殊载体而得到普及和流传,甚至使许多历史典籍未记载的、或者已经失传的民间艺术在民俗钱币中保留了下来,民俗钱币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传承民间艺术的作用①。

4.社会风俗

中国风俗文化博大精深,反映在民俗钱币中的也极其丰富多彩。如压箱撒帐、洗儿洗心、立木上梁、压岁祝寿、丧葬辟邪、符咒降魔、占卜供养、定情秘戏、佩饰凭信、马格棋将、生肖吉语等等都是社会风俗在民俗钱币中的反映。这些反映在钱币中的社会风俗有的已经消失。例如:打马格钱、棋钱、将钱所反映的民间游戏,现在已经没人知道它的游戏规则了。有的社会风俗在民间,尤其在农村还能找到。例如:建造房屋时用的上梁钱,丧葬用的瘗钱等②。有的至今还在普遍流行,例如:压岁钱、洗儿钱等。民俗钱币设计 形态在社会风俗中可谓随处可见、普遍存在。

二、厌胜钱币设计形态存在

对中国民俗钱币设计形态进行分析一般从钱币的色泽、形状及钱币上的文字、纹样及手感等可视可感的形式入手。清朝古钱学家翁树培说他研究钱币的时候“辩之于其字、于其形、于其色、于其质、于其声;兼此五者,而精审焉”③。可见民俗钱币自身的钱文、造形、色彩和材质,是厌胜钱币设计形态存在的主要体现,而声音则主要附着在材质上。

1.“传情达意”的铭文

钱币与文字是中国的两项伟大创造,是文明古国的象征。中国金属铸币始于商代,但钱币上没有文字。战国时期金属铸币已经广泛流通,流通钱币上的铭字,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铭文作为民俗钱币设计中的重要表达形态,内容深受《周易》文化的影响,多直接来自《周易》卦辞或彖(tuan)辞。中国古代民俗钱币的铭文几乎囊括了我国全部的书体,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在民俗钱币设计中铭文始终是一种设计形态,具有一定的设计文化功能,展现着丰富的审美文化特征。

在民俗钱币设计中铭文是钱币及其设计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主要载体,发挥了显著的文化功能。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生活的演进,不断丰富,不断完备,成为民俗钱币设计中重要的形态元素,其形体多姿多彩,语义气象万千,体现的是一种音、形、意结合的独特样式,具有音律美、对称美、含蕴美的审美特点,在民俗钱币设计中起到了很好的装饰和传情达意作用,并以物质形态(铭文本身)和精神形态(铭文语义)两种形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介和交际工具。

2.“制器尚象”的造型

造型是民俗钱币设计的外在形态,是其它设计形态的形式依托和作用结果,与铭文、色彩、材质等设计形态是互为条件的关系。《易传·系辞上》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制器尚象”的“象”的含义具体细分有三层:首先,形于外的形状、征象。其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于外的形状征象在“地”成为“形”,在“天”才称为“象”。第三层含义,即由具体事物(自然万物)及抽象规律中得出的事物的象征意义。④“制器尚象”要尚“象”,象源于物,则需要通过“观物”而取万物之象。把大自然与社会事物和现象作为“观”的对象,作为创造的原型,并且,“观物”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照搬“物”本身,模仿“物”的物理性状和属性,而是“取象”,捕捉“物”的整体形象和内在规律。④所以,中国的民俗钱币在造型上多采用圆形,圆形钱又大多采用为外圆内方,呼应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3.“随质而变”的色彩

“随质而变”此处指根据物象本体、本性的变化而变化。色彩在民俗钱币设计中体现并不明显,但却又无时不在,它依附于钱币的材质而存在,又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民俗钱币的设计过程是在古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因时、因事而铸造的,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受经济、政治、思想的制约。民俗钱币设计中,色彩的赋予与材质利用有紧密联系,金、银、铜、锡、铅、铁、象牙、玉等材质均体现其材质色彩。例如:皇家贵胄利用金、银、玉所铸厌胜钱呈金、银、玉固有色,平民百姓利用铜、锡、铅、铁等材质所铸民俗钱币则呈铜、锡、铅、铁的固有色。又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民俗钱币多为出土和传世两种,出土和传世两种钱币的色彩是不一样的。一是材质所赋予的,二是在储存和把玩的过程中后天生成的,所以我们说民俗钱币设计中的色彩形态是随质而变的。作为出土的钱币,一般我们叫生坑钱,它有锈,锈色是在材质色的基础上和土壤里的酸碱起氧化反应而后天变化而来,其锈色自然,多显红斑绿锈。传世品则材质原色明显,带有一层自然、温润的黑色或铜色包浆,又称“黑漆古”。

4.“纷繁各异”的材质

民俗钱币的材质多种多样,除了铜质,还有金、银、锌、锡、铅、铁等材质,并多以合金的形式出现,但在某个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域因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存在合金配比上的一定差异和材质运用上的特殊出现。如象牙材质、珐琅材质等。

先秦时期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考工记》开篇就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⑤”由此可看出,古代民俗钱币的设计强调“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其中,“材美”就是指材料的质感本的美感呈现,根据目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材料,并通过恰当的工艺得以实施以展现材料本身的材美。

中国民俗钱币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艺术美感,具有着实体形态和社会历史审美的融合的特征。并且在整个文化的传承上承担着文化载体的功能。在当今的文化学语境下对中国民俗钱币设计形态的研究要综合的从中国古代文化、宗教、哲学、民间艺术和社会风俗等多方面去探寻,以彰显其设计形态存在和对当今造型文化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邱德美.中国古钱币与民俗文化[J].新疆钱币, 2007(4).

②周盛来.浅析宋代“瘦金体”在钱币上的装饰艺术[J].美与时代:下, 2012(1).

③陈布瑾.由“制器尚象”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器物造型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4.

⒕赵鹏,江南.“制器尚象”对中国宗教文化识别传播的影响及表现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2(6).

⑤【清】戴震.考工记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推荐访问:文化学 语境 钱币 形态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