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在高校公选课中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08 11:0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建筑史作为一门课程,具有多重学科交叉的特点。在高校公选课中,开设建筑史课程涉及到历史考古、科学技术、建筑风格审美等众多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专业面广、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知识性、实用性以及趣味性出发,提出建筑史教学需要加入建筑保护史的教学内容,对如何提高建筑史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公选课;学科交叉;古为今用;建筑保护

一、引言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提供大学生除专业课程之外的其他文化知识,是为社会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由于它涉及到的知识面可包含建筑学、历史考古、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因此非常适合作为公选课课程,可以为不同的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帮助,甚至对非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拓展其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笔者作为一名建筑学专业教师,在教授建筑学专业课之余,对建筑史类课程在公选课的教学领域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二、学科交叉的特性

本课程作为全校性的公选课,面向全校任何专业的学生开设,只要是对其感兴趣的学生均可以选修建筑史这门课。本课程的核心是以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作为主要脉络,配合其他交叉学科的知识进行讲解。给非专业学生讲建筑风格时,需要大量背景知识的铺垫,比如,在讲授每个文明或朝代的开端时,都会对历史朝代的更替、地域文化的特点、地形地貌环境这些因素做一个整体的介绍。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建筑风格发展顺序,把风格和朝代对号入座;地域文化特点,说明建筑与当地人民生活习惯的相互影响;地理知识,比如当地的气候、地貌、周边环境等,影响着建造所用的材料和技术,也是建筑风格和建筑形态的重要来源。

三、教学方式和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都是按照发展年代的先后顺序来讲授。笔者有过国外的学习经历,深切体会到国外的建筑史课堂教学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教师往往采用多种方法实现知识点的灌输,并且有些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

1.授课知识内涵化

目前,建筑史课程的内涵式教育还有待提升。所谓内涵式教育,即我们在教授这门课时,要对所选的案例做深入的内涵解析,让学生明白这个案例的优点和缺点,什么是好建筑,好建筑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这需要对案例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技术水平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如讲中国古建筑时,必不可少的是对中国传统的风水学、阴阳论、周易等知识的掌握和解读。因此,与之相匹配的是建筑史教师认知水平的提升。

2.去除唯教科书论

选修课其实不必采用固定教科书。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取建筑史的知识,应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自主思考和自主发现。在课堂上,教师也不一定要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应用多种媒介手段。可以开展建筑案例的讨论会,甚至辩论会;有条件的进行案例调研,身临实地考察、感受古建筑;观看带有历史建筑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者是文学、美学、哲学等方面作品,撰写相关论文。总之,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建筑和文化知识融通。

3.古为今用

建筑史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让学生意识到“古为今用”这个道理。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理解建筑史的程度上可能只是停留在艺术风格层面,就连某些建筑学的学生在学完建筑史后也会感觉这些古代的东西在当今没有用了,过时了。因此,在教学工程案例的选择中,加入一些当今建成且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门学科的意义。比如: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筑是当今的优秀设计案例,介绍其设计手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书院建筑的神韵。国外的当代建筑案例就更多了,像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有着历史、尘封、坚固、永恒之意;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是一种对于古希腊帕提农神庙的空间分解;后现代主义之父文丘里,最是喜欢巴洛克,在他的建筑设计中,也充满着对古代建筑的隐喻,如母亲之家。

4.古建筑保护

在当今的时代潮流之下,古建筑面临着现代化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建筑史教育对古建筑的保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现在是一个反思的时代,我们应在建筑史教育中加入建筑保护史,讲授在各个时期社会对历史建筑的不同对待方法,并且还应该介绍各种处理历史建筑的方式,结合身边的现实案例进行讲解,以此反思当今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否恰当。而这一点内容是传统建筑史教学所缺乏的。

四、结语

建筑史是一门可以集众多文化知识背景的课程,西方国家很多高校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让任何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因为建筑是人类文明承载和传播的重要媒介,对古建筑的认识和保护以及继承,不仅仅是建筑师的职责,更是整个社会的职责。大学生应该具有尊重人类文明成果,并渴望了解它们的意愿。高校应该给教师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使建筑史这门课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先觉.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1):28-29.

[2]胡颖.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研讨中国建筑史教学方式[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7(9).

推荐访问:公选 课中 探索 实践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