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设计百年蒙牛

时间:2022-06-07 13:2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他姓牛,但喜欢速度,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只用4年就使企业从行业千名之外跨进乳业三强;2003年,他敏锐地捕捉到航天商机;同年,他从大草原登上APEC国际舞台。 2005年初,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传新闻:“把全部股份捐出,成立‘老牛基金会’”。

成立“老牛基金会”

“从蒙牛创立那天起,我们就立志为子孙后代创建一个‘百年老店’。”牛根生如是说。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蒙牛活到一百岁呢?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推进机制。于是,他想到成立一个“老牛基金会”,希望通过这样的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一个事业能不能成功,关键看制度设计。“老牛基金会”正是制度设计的一部分。

其实早在2003年,公司没上市前,牛根生就着手操作这件事。目前基本手续都已办全。而具体操作则分两步:第一步,在自己有生之年,股红股利的51%放入基金会,49%留作家庭生活所需。至于股份的话语权,谁接任董事长,表决权就转交给谁;第二步,在自己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家人只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据牛根生的秘书介绍,牛根生信奉“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经营哲学。在伊利任职期间,公司给他钱让他买一部好车,但他却买了五辆,使直接部下一人有了一辆车;他还多次把自己的年薪分给部下,他曾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了大家,而自己在蒙牛的股金分红也大部分用作奖励员工和经销商……

牛根生并非不在乎自己的家人。他说:“我虽然没有给子女留下物质上的财富,但我给他们留下了精神上的财富。如果我的企业能活一百年,当他们走到哪里说我是蒙牛创始人第几代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会更自豪和骄傲呢?只有与最大多数人民大众命运关联的事业,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事业’。”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1978年,20岁的牛根生来到内蒙古最大的乳品公司伊利,从一名洗瓶工一直做到二把手。1999年,事业蒸蒸日上的他遭到董事会免职。41岁的牛根生迎来了人生的“困惑之年”。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后,牛根生决定重操旧业。回忆创业的艰难,牛根生不无感慨。当时蒙牛面临的是“三无状态”:无奶源,无工厂,无市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 “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战略。在此期间,他的团队盘活7.8亿元资产,使自治区内外的8个企业走出濒临破产的窘境,同时也使一大批员工摆脱了下岗失业的命运。

创出品牌后,其经营战略又由虚转实,建起“全球样板工厂”,奉行“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 的质量理念,创造性地在牛奶生产上采取了“一净一稠” 两项举措(一净:在中国首创“奶车桑拿浴车间”;一稠:在100%纯奶的基础上又去除一定比例的水分),成为中国乳界惟一一个年年保持“三位数”增长的企业。

在企业经营方面,牛根生信奉的理念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他说:“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只有消费者、股东、银行、员工、社会、合作伙伴六者的‘ 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收益’”。6年间,蒙牛让西部不少县市的奶牛头数增加了10倍。

不是“对手”是“队友”

“竞争伙伴不能称之为对手,应该称之为竞争队友。我们不希望伊利有问题。”

在牛根生办公室,挂着一张“竞争队友”战略分布图。牛根生说:“竞争伙伴不能称之为对手,应该称之为竞争队友。以伊利为例,我们不希望伊利有问题,因为草原乳业是一块牌子,蒙牛、伊利各占一半。虽然我们都有各自的品牌,但我们还有一个共有品牌‘内蒙古草原牌’和‘ 呼和浩特市乳都牌’。伊利在上海A股表现好,我们在香港的红筹股也会表现好;反之亦然。蒙牛和伊利的目标是共同把草原乳业做大,因此蒙牛和伊利,是休戚相关的。”

2004年中国乳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伊利折帅、蒙牛遇险、完达山内讧、三元亏损等。每每提及,牛根生感慨良多:“即使是伊利个别人出了点事情,也影响不到它的品牌、企业和产品。因为大企业,已经不是靠人治了,而是靠法治和制度在进行治理。”

推荐访问:蒙牛 根生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