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活学“垃圾不落地”

时间:2022-06-03 08:3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zoޛ)ji^wx}M=3۽]_:v]?i}v]4iMtky计划外的兴趣。

台版政策,宜昌执行

这一兴趣点很快就被转化成可执行方案,相似的一幕,很快从台北搬到了宜昌。宜昌代表团4月22日返回大陆,5月10日即由宜昌市环卫部门召开专门会议,仿照台北“垃圾不落地”政策,部署宜昌版的“垃圾不落地”试点工作,整个决策过程不超过11个工作日。

两条重点街道,三个小区,以及两个社区被挑选出来,成为试点。

“这些道路、小区相对来说卫生状况较好,具备较多的试行条件,转化垃圾运转方式更为容易。” 宜昌市城管局市容环卫科副科长陈国强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在基础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宜昌市推开试点工作之前,组织了专业人员深入试点片区进行调查摸底,详细了解各试点居民户数、日产生垃圾量、排放时间、垃圾成分、周边道路情况、原垃圾容器等信息,还建立了详细的电子档案。

宜昌市环保局随即根据收集的信息,结合现有资源和作业能力制定了计划和应急方案。包括投放新容器、处理旧容器、车辆设备、人力配备、操作规程等具体事项,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反复讨论并最后敲定了收集点、收集时间和频次。

按照试运行方案,居民区与单位大院的垃圾,只允许在三个时间段定时投放。临街门店及单位,可将垃圾暂存在店内的垃圾容器中,环卫工人将在上午、下午和晚间分三次巡回收集,听到收集摇铃信号后,可将垃圾带出,投放到收集车内。

试行区域内,统一采用“垃圾桶+后装式压缩收集车”的垃圾收集方式,市民定时将垃圾丢放在容器内,环卫部门及时将垃圾清运。

为推广此项垃圾不落地工作,宜昌市环保局与各试点所在社区、居委会、物业办公室共同进行宣传,宜昌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仅印制门店协议就多达2万份,并从2010年6月1日一直到实行后一个月内,共宣传12次,发放垃圾袋2万个,与居民签订“垃圾不落地”协议2000多份。“从我做起,提高文明卫生素质”。是试点范围内最显著的标语。

大多数居民都表示支持“垃圾不落地”工作,“把城市当家,环境好了,生活才能好。”不少商户已经签过《垃圾定时定点排放协议》。

在此次推广“垃圾不落地”工作中,作为一名宜昌市的老环卫工人,周明生的工作是在社区内加放防火材质垃圾桶,给试行小区市民免费发放垃圾袋。当然,每日3次以上巡回收集是他最主要的工作。“垃圾不落地”工作已经开展半年了,他最大的改观是“过去的生活垃圾需要一锹一锹地装到人力三轮车上,现在完全采用机械化作业,劳动强度降低了,垃圾收运的效率却提高了。”

2003年初,宜昌市部分社区也试点过类似上门收集垃圾的服务,与今次的“垃圾不落地”形式类似,但无果而终。

宜昌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在推进这项工作过程中,市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居民爱护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街办社区的持久宣传,让居民们懂得环境卫生不仅仅是环卫工人的职责,真正理解了“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在城市提升的强力推动下,垃圾问题必须提上日程。2010年正值下半年迎接全国卫生城市复查,而整个湖北省,是靠宜昌市在2008年入围全国卫生城市,才实现了该省在这一类别评比中 “零”的突破。据称,专家组考察时,就提出垃圾投放不规范等问题。此次复查成败,事关一省声誉,宜昌方面适时学习台北经验,既有汇报亮点,又能以行动解答专家问题。

宜昌市领导希望在2011年登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并将创建工作上升为“一把手”负责制。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必须通过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组打分,这其中有关公共环境的测评,就绕不开城市垃圾处置的议题。

宜昌市城市管理局成立了“垃圾不落地”收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将任务分解到责任部门以充分发挥“大城管”的工作效率,统筹城市管理局园林、市政、环卫、执法四大职能。

宜昌市“垃圾不落地”工程被规划分三步走:2011年起,每年将争取投资300余万元取缔直管范围内垃圾屋和垃圾池,全面更新垃圾容器。2012年后争取专项经费,将现有设备全面替换成与垃圾不落地工程配套收集转运设施设备,2015年全面建成垃圾不落地管理体系。

政策的差距

实际上,“垃圾不落地”这一口号的提出,并不是宜昌所特有。今年年初,沈阳环卫部门进京学习经验,就是因为2013年当地将举办全运会,他们希望从北京,获得奥运会环卫工作的经验。

其实,许多城市此类的垃圾处理“新政”大多以运动形式突进,而结果却大多寂静,直到下一轮重启类似议题。

因为出发点的不同,台北希望通过“垃圾不落地”解决垃圾填埋难题,而宜昌则将市容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在垃圾处置容量方面,宜昌的压力并不比台北大,垃圾分类这一选项,尚未在宜昌得到勾选。

相比较而言,选择了垃圾分类的台北,甚至将食物残余垃圾也要分为“养猪厨余”和“堆肥厨余”两类。前者贩卖给养猪户,后者则委托化肥厂处理,不仅每年至少节省2000万至3000万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500万元至750万元)的垃圾焚化、掩埋费用,还免费取得近30吨堆肥,使得纸面上的政策可以产生价值。

在另一方面,台北随袋征收垃圾处置费用,是整个“垃圾不落地”经验的关键点之一。台北市政府认为,只有随袋征收,扔多少垃圾付多少费,才能有效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这一点在宜昌还尚未开展。

宜昌市物价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地一户三口之家一年产生约1095公斤垃圾,其垃圾处置成本为154元。以目前每户每年54元的收费水平计算,一户就多出100元的经费窟窿。加上征缴率低,拖欠卫生费严重,这多出的空额,大多由财政补齐,以维持环卫运转。

为改变征缴率低的局面,宜昌开始试行垃圾费随水费一同征缴的制度,效果立竿见影。2008年,宜昌市下辖的枝江市,由于征收方式改革,收费额较上年增加近六十五万,增幅达58.13%。——而这一被作为先进经验推广的制度,由于并不起到遏制垃圾产生的作用,在台北早已废止。

小借鉴,大格局

宜昌向台北学习垃圾处置方法,和以往大陆与台湾多是经贸来往不同,尽管之前两岸地方政府之间,交流舞台日渐热闹,但绝大多数都是经济唱戏——大陆从台湾得到的经验,即有关制造业、农业、金融业等优势产业的经验。

不过对于事关民生的话题,两岸的态度都日渐开放。大陆对于台湾的民生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从“看一看”,到“说一说”,再到“试一试”的阶段。

也就在宜昌代表团访台前夕,上海市长韩正在2010年4月8日参观北投垃圾焚化厂,参观结束后韩正表示很受启发,他说上海在生活垃圾减量方面,可以有所借鉴。其后韩正乘坐台北捷运,又提到“很早之前就听说过台北捷运,今天实地乘坐后对其管理水平印象深刻,上海地铁有很多方面,可以向台北的捷运借鉴管理经验。”

进入8月,这种“试一试”的信号,得到进一步释放。8月12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见国民党中常委、中华海峡两岸医疗暨健康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廖国栋时,表示,两岸可以在农村卫生等领域共同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陈竺甚至细致地提到“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和海南等省市可先与台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并表态“政府将积极推动”;而台湾代表团方面,则传达了希望为各基层卫生体系建设传授经验,并参与试点工作的愿望。有来有往,双方都谈到实质性议题,交流范畴已超出经贸领域。

这样的台湾经验,已有别于以往祖国大陆从台湾获得的经济经验。这种新台湾经验的显著特征,是与民生有关。

后记

过去的十年里,大陆地区垃圾处理工作步履缓慢,但是垃圾增长却一路猛进,很多城市都在惊呼:“垃圾围城”。建设部调查表明,全国600多座城市,有1/3以上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相当于75万亩土地。

在城市提升的强力驱动下,垃圾难题被加速提上日程。宜昌向台北学习垃圾处置方法,是两岸关系回暖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从台湾交流回来的第一例民生政策经验。类似借鉴的表态,在地方政府访台时并不鲜见,但最终实现政策对接,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宜昌这类个案,正将两岸地方的民生政策交流从“看一看”“说一说”的程度,延展到“试一试”的阶段。

目前昆明、重庆、山西、天津、沈阳、鞍山、哈尔滨、青岛、杭州等许多城市都已经陆续开展了“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工作”。

推荐访问:宜昌 垃圾 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