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我国“三农”投入总体情况

时间:2022-06-01 16:3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十一五”时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统筹城乡的力度显著加大,国家强农惠政策体系加快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其中,“三农”投入大幅度增长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最大亮点,也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三农”投入总量大幅度增长

“十一五”期间,中央每年出台1号文件对当年“三农”工作进行部署,对农业农村投入的总量、增量、比例等提出明确要求。据统计,“十一五”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总量累计达2.95万亿元,年度规模从2006年的3397亿元增加到2010年8580亿元,年均增长23.6%,“三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7.8%。中央预算内投资始终把支持“三农”作为投入重点,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量近6000亿元,年度规模从2006年的600亿元增加到2010的1928亿元,增长2.2倍,占全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比重由47.8%提高到49.1%,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在中央投入带动下,地方、农民和企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十一五”时期全国农林牧渔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万亿元,年均增长28.3%,增速比“十五”快4.9个百分点;2010年,农林牧渔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二、“三农”投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在总量增加的同时,“三农”投入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加注重强化农业基础,更加关注农村民生建设。

(一)中央预算内投资方面

一是显著加大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安排直接用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型灌区改造和病险水库加固方面的投资达594亿元,其中2010年167亿元。安排专项投资支持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棉油糖基地、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建设。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二是在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支持农村饮水安全、电网、公路、沼气、危旧房改造等直接关系农村民生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水电路气房”相关项目中央投资近2000亿元,其中2010年610亿元,占农业农村投资总量的近三分之一。三是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用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940亿元,年度投资从2006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30亿元,增长4.5倍。

(二)财政支农资金方面

在彻底取消农业税费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农业补贴制度,其中对农民的“四项补贴”资金规模从2006年的30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26亿元,增长3倍。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理资金规模大幅增加,有力推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粮油和生猪大县奖励、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从无到有,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支出逐年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低保等社会发展支出大幅增长。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更趋合理。

三、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效

在国家投入支持下,“十一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2010年达到54641万吨,实现连续7年增产,全面启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规划等重点项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9%,2010年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完成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对434处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了中部四省140处大型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开展了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4亿多亩。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部建成,新建和加固堤防1.7万公里。农村民生加快改善,累计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1.3%。累计支持建设农村沼气1300万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87万公里、农网线路186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国有垦区林区(场)危旧房及棚户区300万户。林业和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共完成造林面积2529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等职业教育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改造和新建2.3万所乡镇卫生院、1500所县医院、500所县中医院和1000所县妇幼保健院,建立了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一五”的5年是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四、进一步完善“三农”投入政策的两点建议

一是尽快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近年来,随着财力增长,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总量增加很快。而作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渠道的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虽然用于“三农”的比重已经很高(2010年为49.1%),但由于总量限制,与实际需要相比,投资缺口很大,致使国家已经批准的许多专项建设规划或重大项目无法如期实施。如果没有近两年中央扩大内需的4万亿投资计划,缺口会更大。为此,建议尽快建立与财力增长相适应的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正常增长机制,并把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是切实加强管理,推动支农资金整合。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地方采取了很多办法,但“三农”资金多头管理、安排使用分散、总体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为此,急需加强不同渠道涉农资金安排的统筹协调。特别是各类建设性资金,要坚持以有关专项规划或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要结合“十二五”规划,加强涉农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核工作,做好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更好地发挥规划对各类支农资金安排的指导作用。要尽快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加强有关部门在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制定、项目申报和审核、投资计划编制下达、项目实施监管等多个环节的信息沟通,从中央和地方多个层面,积极推进不同渠道支农资金的整合,提高总体使用效益。

推荐访问:十一五 三农 总体 时期 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