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概念教学中的网络语言解析

时间:2022-06-01 13:5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在网络时代,网络语言流行并呈现不断向现实生活和大学课堂渗透的趋势。逻辑学课堂教学面临机遇和挑战,作为逻辑教学内容起点的概念教学首当其冲要接受考验。逻辑概念与网络语词具有对应关系,正视网络语词的存在,制定科学的概念教学策略势在必行。唯其如此,才能加强逻辑知识的应用,发挥逻辑学的工具作用。

关键词:网络语词 内涵 逻辑概念 教学策略

一、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普遍流行

(一)网络盛行

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互联网的使用给中国人的学习、工作、娱乐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数量激增并呈年轻化趋势。在求新求异、追求轻松愉快生活方式的心理驱使下,网民们在相互传递信息时往往会首选诸如:虚拟社区、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漫游、网上论坛、聊天室、电子公告版、留言板等途径,进行实时交流与非实时交流。大学生网民无疑是网民中年轻、高学历、思维灵活的一个群体,在他们的生活中,日益呈现出: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的局面,这是互联网时代难于避免的大学生文化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

(二)网语流行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语言也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变化。随着网络交际的频繁化,为了适应网络交际语境的变化,现代汉语语言变体——网络语言出现了。网民们挖空心思创造出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日新月异。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民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它本来是由特殊社会群体所使用,不同于通用社会语言形式(以下称自然语言),但从网络语言的使用状况上考察,它已不满足于在网络上使用了,呈现出日益向现实社会生活渗透的趋势。在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口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网言网语:“偶稀饭泥。”、“我晕!”、“7456!”、“886!”。面对网络语言不断向现实生活和课堂渗透的趋势,逻辑学教师固然不能等闲视之。

二、逻辑概念教学应引入对网络语言的解析

逻辑学是借助语言来研究思维的,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思维、鉴别思维的正确与否。网络语言的出现,使逻辑教学特别是逻辑概念教学必须面对一系列新课题,诸如:网络语言能否表达思维?网络语词真正运用于表达思维时,与自然语言表达思维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在讲授逻辑学“概念”这部分内容时,引入对网络语言特别是对网络语词的解析对于正视网络语言的存在,对于完善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于强化逻辑概念的应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语言是适应了网络社会的需要,是语言、网民与媒介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在网民群体中具有交际功能的,充当重要交际工具的虚拟符号系统。网络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在网络传播中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狭义上用“网络语言”一词,其意专指网民们在聊天室、QQ、BBS等进行言语交际、思想交流的地方所使用的语言。本文从狭义视角使用“网络语言”,其中不包括网络技术术语,如:软件、宽带、浏览器等。

(一)逻辑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和语言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思维存在的形式,思维借以反映事物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总是表现为一定的语言形式——词或词组、句子、句群。逻辑学离不开对语言的研究,以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的传统逻辑,是人类用来规范自己的思维的法规。逻辑学教学要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借助语言材料,研究语言实践。

(二)概念与语词密切相关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起点,而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语词。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与语词实质是一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如:“计算机”、“民生”、“歼十飞机”和“钓鱼岛”等概念,都是分别由“计算机”、“民生”、“歼十飞机”和“钓鱼岛”等语词来表达的。所以,逻辑与语言的对应性,就逻辑概念这部分内容而言,往往体现在概念与语词的对应性上,弄清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探讨网络语言与逻辑学内容的关联性问题的基础。

(三)网络语词与自然语词的对应性

事实上,从语言本身变化发展来看,网络语言源自于自然语言。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网络技术、网络平台、网民、网络文化是网络语言日益兴盛的社会条件,而自然语言则是网络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有了自然语言作后盾,才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地表达或理解网络语词的内容和范围,实现思想表达和情感沟通。

要理解网络语言所表达思想内容和情感,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运用网络语言,就要理顺网络语词与自然语词的对应关系。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⑴ “你再唐僧偶会发飙di”

例⑵“I服了U”

例⑶“TMD,7456!怎么大虾、菜鸟一块到我的烘焙鸡上乱灌水?94酱紫,待会儿再打铁,88”

其中,例⑴中:“偶”指“我”,“ di”指“的”;

例⑵中:I、U分别表示我、你;

例⑶中,各网络语词分别与如下自然语词相对应:TMD:他妈的;7456:气死我了;大虾、菜鸟:分别指网络高手和初级者;烘焙鸡:个人主页;乱灌水:乱发表文章或观点。94:就是。酱紫:这样子;打铁:发帖子;88:拜拜、再见。

以上几例网络语句,从一个侧面说明如果不建立网络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对应关系,那么对于任何网络语词、语句乃至句群的理解来说,都将是难于实现的。

三、网络语词与逻辑概念的关联性分析及教学策略

以上分析说明了逻辑概念——语词——网络语词的对应关系。要透彻说明网络语词与逻辑概念的关系,还应对网络语词做一番逻辑角度的划分,这样才能使二者的对应关系具体化、明朗化,以便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应对网络语词的运用给逻辑学传统知识带来的冲击。

(一)以逻辑概念视角对网络语词分类

目前对网络语言的分类多种多样,笔者试图从逻辑学教学及逻辑知识的应用角度研究网络语言(不包括对网络表情图谱和专业术语)。要明确网络语言所言何物,必先挖掘网络语词与逻辑概念的对应关系,而其中的关键点就是从概念的内涵入手来研究网络语词的分类。本文把不表达概念的所有虚词排除在外,专门对可以表达概念的网络语词进行分类。

1、新事物内涵的网络语词

为了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与网络这一新事物有关的特别用语被大量创造出来。

例如:“斑竹”(版主,网络版块主持人);“黑客”(现泛指那些专门利用电脑搞破坏或恶作剧的家伙);“伊妹儿”(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系统)等等。

2、反义式内涵的网络语词

这类网络语词是经改造后与原有语词具有相反内涵。

例如:“偶像”(原内涵:崇拜的对象):呕吐的对象;“讨厌”(原内涵:惹人厌烦):讨人喜欢百看不厌;“天才”(原内涵:有突出的聪明智慧的人):天生的蠢材。

3、相同内涵的异形网络语词

同一个概念使用多种网络语词来表达。

例如:“俊男”:菌男、摔个;“主页”:竹叶、烘焙鸡、homepage;“我”:额、偶;“版主”:班主、版筑、斑竹、板猪、版猪。

4、歧义式内涵网络语词

网络造词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使得同一网络语词,可以表达多个概念内涵。

例如:“MM”——可以表达的概念有:妹妹、美眉、妈妈等;“BB”——可以表达的概念有:宝贝、孩子、情人、再见等等。

5、描摹式内涵网络语词

用相关的修辞方式造词,揭示所反映事物的局部内涵。

例如:“灌水”本指向容器中注水,但在网上是指粘贴内容空洞,“水分”含量较高的文章;“潜水”本指在水面以下活动,但在网上指与网友一对一地秘密聊天。

6、组合式内涵的网络语词

多个既有自然语词在内涵上的并列式强调,不乏或嘲讽或自嘲、或羡慕或嫉妒等情绪。

例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天生丽质”=天生没有利(与“丽”音同)用价值(与“质”音近)。

7、原初式内涵的网络语词

以简化符号、数字、童语化等方式替代原有汉语词汇,但内涵不变。

例如:⑴PLMM、RPWT、FB、——分别指漂亮女性网民、人品问题、腐败;⑵1314、87——分别指一生一世、白痴;⑶东东、漂漂、片片、光光——分别指东西、漂亮、照片、光棍。

以上仅仅是就网络语词中能够表达概念的部分进行粗略的分类,很多既有的和新生的网络语词有待我们去不断探索。

(二)应对网络语词的冲击之教学策略

网络语词的出现,冲击着我们积淀许久的逻辑概念与语词关系的相关经验,逻辑教师要根据对网络语词的分类情况,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引导大学生校正网络语词在网络中使用和在现实生活移用的偏差,从而强化逻辑概念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篇幅所限,以下重点分析前四类的教学策略。

对于第一类,应该强调:新的网络语词代表了新事物的出现,也宣告了新的概念的诞生,逻辑教学要对其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对其外延范围给予准确的界定。

对于第二类,应说明它与日常语词含义完全相反,无论是不是网民,如果不熟悉它,轻则落伍,重则会产生许多笑话。解析此类网络语词,可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变异性及逻辑概念的深入理解。

对于第三类和第四类,应着重从逻辑学中有关“一义多词”、“一词多义”角度去解析,第三类中,每组内的网络语词内涵一致,同指一个概念,只是表达的外在形式有所变化。第四类,同一个网络语词可以表达多个概念内涵,必须联系具体语境分析它所表达的确切内涵。三、四两类的不确定性,与网络词语的输入追求快捷、生动富于情趣有关,这两类情况不但没有跳出相关的逻辑知识,而且更有力地说明了逻辑无处不在。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这种体现现代人生存思维状态和思维方式的语言,将会影响人们的话语特色及语言的发展,也给相关的学科教学及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逻辑概念教学中,应结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识,主动熟悉、解析那些高频率出现的网络语词,并采取相应教学对策,以促进逻辑学发挥其“思维工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庆璞.网络叙事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J〕中国知网,2012.

[3]葛本仪.语言学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德春.语言学通论(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徐继芳,刘莉,高丹.逻辑学导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徐继芳(1962-),女,黑龙江省依兰县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逻辑学、语言应用研究;卢政隽(1964-),男,黑龙江省桦南县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及伦理学研究。

推荐访问:逻辑 解析 概念 网络语言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