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军:向现代化正规化迈进

时间:2022-05-30 11:4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其中多数涉及裁减军队员额。1985年以来,人民解放军经历了三次规模较大的裁军,对于提高军队建设质量和整体作战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5年裁军百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民解放军规模十分庞大。虽然经过了1980年和1982年两次精简整编,截至1984年10月,人民解放军总员额仍有423.8万,军队“肿”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984年11月,中央军委召开座谈会,邓小平同志在会上提出裁军百万的问题。1985年5至6月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决策,即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会议决定裁军100万。会议通过的《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确定,全军体制改革、精简整编工作争取一年半至两年完成,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整编总部、国防科工委、大军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机关及其直属单位,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所属部队,国防大学,省军区;第二步,1986年整编院校、后勤保障单位和其余单位。1986年底完成体制编制的调整任务。

这次精简整编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撤、并、降、交、改、理”六字方针。主要内容有:

一是精简机关,减少层次。全军机关人员精减40%左右。三总部机关处以上机构减少将近1/6。三总部保留的机关人员同军队员额最少的1958年的机关人数相比,减少50%左右。二是裁减部队。将原来的11个大军区调整合并为7个大军区。同时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1个,师、团级单位4054个。一些担任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移交公安部门,改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2592个县和相当于县的市人民武装部划归地方建制。三是减少军官数量。全军干部与战士的比例由整编前的1:2.45,调整为1986年底的1:3.3。四是改进部队的组织编成,提高合成程度。凡保留下来的陆军军全部整编为合成集团军;加强特种兵部队;恢复总参谋部第四部,增加电子对抗部队的编制。五是调整军队院校体制编制。撤并部分院校;降低部分院校等级;全军指挥院校实行指挥军官初、中、高级三级培训体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六是在精干常备军的同时,建立健全预备役制度,有计划地建设预备役部队。已经组建的预备役师、团正式列入人民解放军的建制序列,并授予番号和军旗。七是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调整配备领导班子。大军区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64.9岁下降为56.7岁。八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妥善安置60余万干部退出现役,或转业到地方工作,或离休退休。至1986年底,安排干部转业、离退休36.7万人。

1985年百万大裁军的完成,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向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1997年裁军50万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全军贯彻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宣布:将在今后三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1998年5月4日,中央军委下发《“九五”期间军队体制编制第二步调整改革总体方案》,计划1998年下半年完成机关和部队的调整精简;1999年上半年完成装备、后勤保障单位的调整精简,并提出院校、训练机构的调整改革方案;1999年下半年完成院校、训练机构等其他单位调整精简和扫尾工作。1999年底,裁军50万的任务圆满完成,全军员额压缩到250万人。这次裁军的主要成果是:

一是精简高级领率机关,军队领导指揮体制趋向精干、灵敏、高效。调整后,全军军以上机关共减少1500余个机关部门,军队从事经营性生产的290余个生产管理机构和地区性企业(行业)管理机构全部撤销或移交地方。二是优化部队的编成结构,对部队编组进行了重大调整,提高了军兵种技术含量较高部队的比例。按照部队编成要加强合成,逐步实现小型化、轻型化、多样化的原则,主要调整精简陆军野战部队的体制编制,适当增加海、空军部队。三是建立了新的武器装备管理体系。1998年4月成立总装备部,负责全军的武器装备和管理建设工作,并逐步建立起新的武器装备管理体系。四是调整后勤保障体制,建立三军一体联勤保障体系。按照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原则,全军统一实行“三军一体、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联勤保障体制。五是调整改革了院校体制,撤并了一些教育层次低、学科建设重复的院校,新建、扩建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理工大学等一批综合性院校。

裁军50万完成后,陆军部队的比例下降,海军、空军、二炮部队的比例上升,装备管理体制和后勤保障体制初步理顺。军队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达到了精简员额、收缩摊子、优化结构的目的,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2003年裁军20万

进入21世纪,世界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21世纪初,中央军委提出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随后又调整和充实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这是新一轮裁军的历史背景。

2003年9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军队总规模将保持230万人。《2005年前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军队体制调整改革的任务是:压缩规模,改革体制,优化结构,调整编组,完善制度,从编成结构上提升军队战斗力。

这次全军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是压缩军队规模。陆军部队是精简重点,共减少编制员额13万余人。二是精简机关、直属单位。团以上机关部门共减少3000余个,团以上机关直属单位减少400余个。三是优化军兵种内部编成。精简陆军,减少装备技术落后的一般部队,加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提高各军兵种高新技术部队的比例。四是改革完善领导指挥体制。重点精简军以上机关和直属单位,减少指挥层次,健全作战指挥体系,强化指挥功能。机关机构和人员均减少15%左右。五是逐步实现三军一体化的联勤保障体制。扩大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保障范围,减少重复设置的保障机构,精简后勤人员。六是改善官兵编配比例。全军共精简干部17万人。近7万干部岗位改由士官担任,2万余个文职干部岗位改为非现役的文职人员岗位。七是调整院校体制编制。健全军地并举培养军事人才的体制和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事高等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相对分离的新型院校体系。调整后,全军共减少15所院校。

2006年,全军按新的体制编制运行。裁军20万,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工作。人民解放军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出了新步伐。

推荐访问:裁军 正规化 迈进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