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突袭,爸妈必学的“应急”措施

时间:2022-04-04 10:02:39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当急症向宝宝袭来,爸妈的心一定是慌乱紧张的。如果要求爸妈完全理智肯定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在给自己预留下尽量短的心理平复期后,爸妈还是要冷静下来,采取科学的“应急”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宝宝尽快从急症中恢复,健康平安地成长!

应急措施1:

宝宝发热别捂,尽快查找原因

小儿正常体温为36.4℃~37.3℃,上午稍低,下午稍高,波动范围不超过1℃。当宝宝腋下体温超过37.4℃或肛表超过38℃、口表超过37.5℃,则为发热。体温≤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0.4℃为高热,≥40.5℃为超高热。

诊断要点:

1注意发热热型(如间歇热、不规则发热等都有不同的诊断意义)和发病年龄、季节、流行病区及发热持续时间。

2注意发热伴随症状,如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症状、有无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血培养,尿培养,必要时检查脑脊液及骨髓穿刺、血沉及结核菌素试验。

4 X线检查等。

鉴别诊断:

发热分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类,发热两周以上为慢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1.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脓胸、中耳炎、咽后壁脓肿、慢性鼻窦炎、扁桃体炎、咽炎等均有发热。另外,结核感染可见发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等症状。

2.消化系统疾病,如:婴儿腹泻、急性菌痢、急性坏死性肠炎、伤寒、病毒性肝炎、肝脓肿、结核性腹膜炎等也会有发热症状。

3.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疾病也会有感染性发热。

4.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均可有发热、头痛、惊厥、呕吐等症状。

5.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都会导致宝宝出现感染性发热。

6.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急性骨髓炎等都会有发热的表现。

非感染性发热

1.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等,可作骨髓检查

2.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病、变应性亚败血症、全身性红斑狼疮等,可有发热、关节症状、心脏症状、皮疹。

3.产热过多或散热过少,如癫痫持续状态、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

4.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失调,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护理发热宝宝:

1宝宝发热时少穿一些有助散热,一定不能捂。

2发热宝宝要多喝水,水温宜低。

3当宝宝体温≥38.5℃,可先口服一次解热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还可配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温水浴或者酒精擦浴。

4发热不退者应迅速就医,途中密切观察宝宝的体温、脉搏、呼吸和神志状况,继续降温,归纳临床特点,以配合医生尽早诊断治疗。

应急措施2:

读懂婴儿为何会哭闹

哭闹是婴儿常见的一种表现,因为婴儿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于是哭就成为表达要求或痛苦的一种方式。

生理性哭闹:

宝宝生理性哭闹多因饥饿、口渴、过饱、过冷、过热、便意、尿布湿了、睡眠不足、要人抱等引起,有些夜间啼哭的婴儿则是因为生活作息不规则、白天游戏兴奋过度而引起。这类哭闹,宝宝哭声宏亮,哭闹间歇中宝宝的精神、面色正常,当满足需要或消除不良因素后哭闹即停止。

病理性哭闹:

任何疾病造成的小儿身体不适或疼痛,都可引起哭闹。以哭闹为突出表现需要鉴别的疾病有:颅内感染、肠痉挛、肠套迭、佝偻病等;其他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皮肤感染、肛裂和尿道口炎等亦可引起哭闹。此外,蛲虫(线头虫)感染常为夜间小儿哭闹的原因之一。

爸妈在带宝宝就诊前需仔细观察,可帮助医生尽快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应急措施3:

抢救中毒莫迟疑

凡有害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固体)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即为中毒。

引起宝宝中毒的常见原因:

药物中毒,主要是过量服用或服用了不该服用的药物;

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俗称煤气)、汽油、煤油、农药(主要是有机磷)、灭虫药、杀鼠药、消毒药等;

有毒植物,如莨菪类、荚竹桃类、含氰化物的果实(杏仁)等;

强酸、强碱、重金属物质以及变质的食物(特别是肉类)、饮料等,也可引起宝宝中毒。

中毒的临床表现:

中毒的临床表现与毒物性质、进入人体部位、量的多少有关。最常见的症状有:

1消化道方面: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2神经系统方面:头痛、头晕、烦躁、嗜睡、抽风、昏迷,可见于一氧化碳、咖啡因、阿托品(包括洋金花)中毒。

3有些中毒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如:有机磷中毒有大汗、流涎、肌肉震颤等;亚硝酸盐中毒表现为紫绀;苦杏仁及氰化物中毒患儿口腔及呕吐物有苦杏仁味,明显呼吸抑制;食物中毒的特点是共同进食者同时发病或先后多数人发病;腐蚀物中毒有皮肤、黏膜损伤,如经口进入可见口周、口腔有腐蚀性损害,可有音哑、腹痛等症状。

发生中毒怎么办?

1使宝宝尽快脱离毒物,一氧化碳中毒应尽快脱离现场,误服、误用毒物后应立即停止服用或使用。

2去除可以除掉的毒物,如毒物粘在宝宝皮肤、衣物上,应用清水或肥皂水洗擦,更换衣服。

3毒物从消化道进入的,应尽快洗胃、催吐,越快越好,但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碱则禁忌插管洗胃、催吐。一般经消化道进入的毒物可以饮茶水、牛奶、豆浆、蛋清、淀粉类,有助于保护胃黏膜,中和毒物。

4凡气体中毒,应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给予吸氧。

5立即送医院就诊。

应急措施4:

不可大意的腹痛

腹痛是宝宝比较常见的不适,多是由腹部器官病变所引起。另外,腹部以外器官病痛也有反映到腹部的,如大叶性肺炎患儿可有严重的反射性腹痛;脊柱结核及带状疱疹等侵犯腹部脊神经时都可出现较重腹痛。

如何安抚宝宝接受腹痛检查?

进行腹部检查时,对于不能合作的宝宝,我们可以试试如下措施:

1.由母亲安慰、哄着宝宝,安抚宝宝的情绪,使之不哭。

2.母亲抱着宝宝喂奶,医生从侧面用温暖的手抚摸宝宝腹部,动作要轻柔缓慢,使宝宝习惯于这种检查,然后反复比较各部位的反应。

3.争取在宝宝睡眠时再复查几次,以便确定压痛、紧张的部位。

4.必要时可给予一次较大量的催眠药(如口服水合氯醛),待宝宝睡眠后再检查。

5.便秘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后再来复查。

遭遇急腹症怎么办?

急腹症一般泛指腹部器质性病变而有可能急需外科手术治疗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疾病:

1.阵发性腹痛,同时存在全腹压痛及紧张者:多为腹内器官的局限性病变。一般地说,右下腹压痛时,可考虑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右侧输尿管结石、右侧卵巢、输卵管疾病等;右上腹压痛时可考虑胆道蛔虫症、肝炎、胆囊炎等;左上腹压痛时可考虑胰腺炎的可能性,再进一步鉴别诊断。

2.腹部绞痛,同时存在腹胀、呕吐、便秘和肠鸣音亢进者:多为肠梗阻一类病变,如粘连性肠梗阻、肠扭绞、蛔虫团肠梗阻及肠套迭等。

3.腹痛持续,同时存在固定的局限性压痛、紧张、腹胀、肠鸣音消失者:多为腹膜炎,一般是阑尾炎等感染灶的蔓延,或系肠梗阻晚期的坏死所引起。

应急措施5:

小儿紫绀冷静面对

紫绀是指皮肤和黏膜呈现弥漫性青紫色改变,易见于皮肤较薄、色素较少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口、唇、舌、口腔黏膜、鼻周、面颊、耳廓及指趾末端等处。

3招应对宝宝紫绀:

遇到宝宝紫绀,爸妈千万不能惊慌,应立即采取如下措施:

1.让宝宝平卧,头略向后仰,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擦去宝宝口鼻腔黏液或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数一数患儿的脉搏,看看呼吸是否匀称,并立即就医。

分清紫绀的“真”与“假”:

1.真性紫绀。由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血氧饱和度降低所致。常见原因有:肺原性紫绀,如新生儿窒息、肺炎、百日咳、肺结核等;心原性紫绀,如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等。

2.假性紫绀。由血中异常血红蛋白增多引起。如果宝宝出生不久即出现紫绀,要考虑遗传性血红蛋白血症。有时进食大量含亚硝酸盐的蔬菜或腌制不透的咸菜也可引起假性紫绀,即最常见的后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应急措施6:

宝宝多汗细心鉴别

小儿时期(新生儿期例外)由于宝宝代谢旺盛、活泼多动,出汗常比成人多,并借此散热。宝宝多汗,不少爸妈可能会不当回事,认为大了自然就好了。事实上,宝宝多汗要细心鉴别,当心疾病正在悄悄侵袭宝宝。

全身性多汗

可见于以下情况:

1.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伤寒、败血症、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结核病等。

2.循环功能不全:不同原因引起的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时,多汗与明显的心功能不全症状成正比。

3.结缔组织疾病:如风湿病活动期、类风湿病、全身播散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等。

4.自律神经功能失调疾病:如间脑内星状细胞瘤或暑热症等。

5.营养性疾病:如佝偻病活动期、Ⅱ~Ⅲ度营养不良症等。

6.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尿毒症等。

7.内分泌功能异常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8.食物性刺激:吃蒜、辣椒、芥末等辛辣食物时,可见前额、颜面、颈项多汗,甚至波及全身。

9.药物作用:使用解热药物(如阿斯匹林等)后,以及毛果云香碱等药物过量时,均见全身出汗。

10.中毒:如汞中毒(肢痛症)、铅中毒、砷中毒、无机或有机磷中毒等。

11.精神因素:如精神过度紧张或兴奋、恐惧、惊吓等。

半侧身多汗

多见于神经系疾病:

1.占位病变在脑神经中枢:多汗往往出现在颅内病变的对侧,包括脑肿瘤、脑出血、脑损伤、脑血管病变等。

2.病变在脊髓:可致下半身出汗或一个肢体多汗,如横断性脊髓炎或损伤。

3.局部交感神经节受损或病变:如胸内肿瘤或主动脉瘤,刺激一侧颈交感神经节等,均可引起半側身多汗。

局部多汗

如手足掌、腋下、会阴等部位的多汗与全身性多汗无关。

推荐访问:急症 突袭 爸妈 应急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