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28 10:02:1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农业信息化发展在其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成熟和服务机制不健全、农民素质和信息意识差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和开发成熟的农业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是促进我国农业业信息化建设之良策。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The Effects of agro-information on Building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HUChun-xiao

(Institute of High Learning Education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N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Agro-information plays an significeat role in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elaborating the process of agro-informationand its effects on building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this paper analyzs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backwor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sufficuent agriculture informatioesources,incomplete service mechanism,etc. It puts forward three policy suggestion such as setting up agro-information investment mechanism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studying and developing the mature agricultureinformation technique to improve the agro-information to strengtheningthe agriculture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to steed up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近代世界农业革命,大致经历了三次:第一次,是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主要标志是拖拉机等农用工具降低了劳动强度;第二次是以现代遗传学、化学肥料、有机农药为标志的生物化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化技术为标志的新的农业技术,正在使农业产生新的变革。特别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讯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以来,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市场化、集约化、高效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领域,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村和农业上的应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工作已着手研究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自上世纪90年代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起步,历经10多年的建设,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的成效。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的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实现联网。但“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研究和应用总体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1-2]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提出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信息服务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探讨农业信息化发展及其在新农村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关于农业信息化的确切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含义涉及到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中的应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等。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资源环境的信息化、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

综观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使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农业支持与控制问题的研究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Internet网络时代,出现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从现代农业走向信息农业的大趋势[3]。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诸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图书馆技术等等。智能化、网络化、3S技术等使农业得到全面提升,使农业由经验走向科学。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等。美国是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领头羊,也是农业信息化发展最快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将3S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继后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使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进入了新的阶段。例如,1995年美国41.6%的家庭农场和46.8%的奶牛场已经使用计算机管理和进入各种专业网和因特网;1999年,美国就有9%的玉米农场的20%农田,明里苏达州60%-80%的经济作物农场已采用精准农业技术(PA)。随后其它国家也相继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以色列以计算机智能控制微灌系统装备干旱农业,使之成为世界上农业用水效率最高的国家;德、法等欧盟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的科学计算、智能决策、自动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等领域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例如德国,通过网络技术,建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者协会与农产品销售商的产销对接,以销定产;日本通过统一的农业技术情报网络,将病虫害情况与预报系统、气象情报系统、高效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系统等,都被链接在一起,方便农业生产者、农产品销售商利用农业信息;韩国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采用了先进的便携式摄像机和无线通讯设备进行田间演示教学,利用因特网会议系统实施农村夜校教育计划等等。因此,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强调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的建设都与农业信息化紧密相联。只有以信息化来推动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也才能建设好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化色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发展差距的重大举措

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把人类社会推向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信息技术普及的差异化,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时代造成发展机会差异的最根本的因素”。[4]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明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战略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城乡要素互动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可以构建城乡之间的信息传递互动关系,提升农村发展的速度,缩短城乡间的信息差距;网络技术可以弥补农业的分散与闭塞弱势,应用网络技术,可以改变城乡居民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农村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有效化解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网络技术可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并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劳动就业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农村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现阶段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医保水平的重要手段,能惠及最广大农民,有利于逐步实现城乡卫生服务公平。

(二)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转型、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农业信息化将大大改变农业分散度大、可控程度差等固有的行业弱势,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是改造我国农业转型、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呈现强地域性、组织分散性、时空多变性和信息封闭的弱质状态[1]。以家庭规模小生产为主导的分散经营方式,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化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可以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是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广泛应用以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一系列信息系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大幅度减少农业中间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业效益;二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能较好实现产销对接,加快其由产品到商品的转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三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业信息化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手段

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主要体现。通过推进农村信息化,一是可变革传统封闭式农村政务管理、事务管理方式,实现乡镇和村级政务决策、财务管理、日常事务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政务信息、经济社会管理信息传递网络化。[5]二是利用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等信息传媒,可以影响和改变着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通过开展面向农村的各种信息服务,不但能够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还有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以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等3项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正在推进过程中,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可以提供先进实用的技术手段,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深入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服务。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岗位减少,人员精减,其职能由行政管理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推进信息化使政府管理更加透明。

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旨在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针对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成熟和服务机制不健全、农民素质和信息意识差等现实,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项对策:

(一)构建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即建立多方式、多途径、多终端的信息基础网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规划和实施,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资源共享。对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由于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对信息产品规模较大,信息产品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中应向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并从完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入手,构建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体,市场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亨、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平台,在全国形成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当前,应充分利用电话、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推广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应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具体情况和不同农业区域的特点,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和政府的扶植办法,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来筹划信息化、部署信息化,避免就信息化论信息化,搞形式主义。

(二)研究和开发成熟的农业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

国外研究和应用实践表明,信息技术正在对农业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改造。信息技术正在大大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区域性、时空多变性,以及稳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的行业弱势,使农业登上信息化的历史巨轮(石元春,2006)。对现阶段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大力开展农业生产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简称3S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逐步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灌溉、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生产信息化过程,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产业。目前,我国政府支持的86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农业快速发展的成功范例和先进经验[6],应创造条件,大力推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

建设和完善各地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开发各类实用信息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供求与市场监测预警、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等信息系统和智能农业专家系统,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区划、种子质量监测认证、植物保护监测、土壤肥料监测、动物防疫监测、农业科技教育、专家咨询和农业法律法规执行检查等信息体系,努力实现农业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加快农业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和发布的网络化,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建设诸如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农村疫情监测防治和卫生信息报告系统、医药食品检疫防疫信息系统、农村劳动力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等等,提高农村服务社会化水平。利用网络技术,收集农村土地、劳动、水资源等信息,逐步实现省、县(市、区)、乡(镇)、村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促进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赵慧清,杨新成,鞠伟.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6(7):539-542.

[2] 胡坚勇.对我国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http:\\www.JXDPC.GOV.CN,2006-12-07.

[3] 苏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J].计算机与农业,2003(10):6-8.

[4] 张孝德.关于建立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31-34.

[5] 吴 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J].中国信息界,2006(21)

[6] 高万龙.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探讨和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5(7):7-11.

(责任编辑:张淑莲)

推荐访问:新农村 信息化 作用 对策研究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