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动系统》中骨学部分的教学

时间:2022-03-23 11:40:5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骨胳肌3部分组成,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它系统的密切配合下,对人体起支持、保护和运动作用,骨构成人体的支架,每块骨均为1个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血管、神经供应。在教学中,如何讲授骨学部分的知识呢?

1总论部分

总论部分以理论为主,要上好总论部分,首先,必须书1份好的理论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上课的依据和蓝图,要写出1份好教案,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备课时吃透教材,深化教材,反复推敲思考,完善充实,不断提高,才能在上课时娓娓道来。

其次,进行理论讲授时必须轻重缓急、详略得当。对于骨的形态、构造、理化特性须详讲,而骨的发生和生长,则可略讲。在介绍骨的形态时,应备长、短、扁、不规则骨各1块,向学生一一展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介绍骨的构造时,应适当结合临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骨折后骨的愈合与骨构造的关系,骨髓穿刺的部位及意义等;介绍骨的理化特性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青少年特别是幼儿应有良好的坐姿,为什么老年人易发生骨折等,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在不同年龄的变化。

最后,课后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总结性的寥寥数语,使学生能把握该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必要时,还应加以作业进行巩固。

2各论部分

各论部分包括躯干骨、颅骨、四肢骨,涉及骨的数量共206块,在教学中以观察骨的形态结构特点为重,而每块骨的形态结构特点更是琐碎繁多,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些知识呢?

首先,课前必须写出1份规格的完整的实验教案,包括实验名称、材料、方法、重点、难点等。

第二,教师以演示教学为主,使用大量的骨标本,学生人手1块,看得真切,把骨的名称、突起、粗隆等一一指出;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身上指出相应的骨及其能摸到的主要结构,每堂课剩余1/3的时间让学生分组学习,观察及指出尚未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

第三,具体到每1块骨的教学中,应适当引入相关学科知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记起来更容易。如介绍椎骨时,可讲到椎板是一般椎管内手术入路的必经部位,该类手术有椎间盘脱出时,破裂髓核的摘除术及椎管减压术的椎板切除等。椎间孔可联系骨质增生或髓核破裂致椎间孔狭窄而引起的根性症状,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而尾骨,可讲明人体适应环境变化,尾骨退化,可与尾的功能较重要的动物,如袋鼠、猴子之类相比较。介绍肋骨时,肋骨与肋软骨在胸片上可明显比较:肋软骨阻光性差、不能显示,而肋骨可清晰显示。佝偻病时,在二者的交界处形成串珠状的结构。介绍颅骨时,可指出颅的结构对面部外形特征的决定作用,现代法医学能够根据颅的结构重塑面部外形,此项技术无疑在刑事侦破中,例如认定尸体已经腐烂的受害人身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讲新生儿颅时,则可联系脑水肿致前卤膨出。介绍锁骨时,可举出骨折后,由于失去对肩胛骨的支撑作用,则上肢紧贴胸壁,导致上肢活动受限。肱骨下端尺神经沟走行尺神经,可让学生挤压该部位,体会小指的酸麻感,以强化印象。讲髋骨时,可说明髂嵴是骨髓穿刺和自体移植常用的部位等等。骨学相关知识涵盖面很广,引入时应与其他教学方法相配合,有选择的使用,力求自然得体,点到为止。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各论结束后,还应进行1~2节课的测试,具体做法有二:一是选出重要的、直观的骨标本,让学生抽签作答,抽出的骨,说出其名称、形态、结构特点及重要的临床意义,每个学生需时约3~5 min。二是通过填图的方式进行考核,骨标本抽签立即作答,考核的结果除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关,还与学生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应对自如,能真实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实际考试中,有很多学生手拿标本颤抖不停,等到情绪平静时,时间却已超过。对于这部分学生,则可以采取以填图的方式进行笔试;笔试填图考试同样适用于其它器官的考核。通过标本、活体、趣味知识、再加随堂检测等方法的有机结合,加强理论和实验的不断训练,学生对骨学的记忆和理解并非难事。

3充分利用模型、挂图

模型具有直观性,而挂图具有可视性和集中性,无论是在总论部分教学中,还是在各论部分的教学中,除了要大量使用标本外,更应充分利用模型、挂图,来弥补标本的不足。

运动系统是《人体解剖学》的开始章节,而骨学又是运动系统的开端,良好的开端会带来预期的成功,学生会在极大兴趣中轻轻松松学完解剖学,给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骨学 浅谈 运动 教学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