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文学历史典藏金刊研讨会纪要

时间:2022-03-13 09:52: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时间:2009年12月18日

与会人员:市文联领导、金刊收录作家等

会议主持:王亚平

王亚平(哈尔滨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各位作家朋友们,下午好!《哈尔滨市文学历史回顾典藏金刊》的首发式刚刚结束,首发式上,市委领导、省作协领导和我们的作家代表都作了发言,给予典藏金刊极高的褒奖,肯定了这本书的历史意义和典藏价值。由于首发式时间的限制,诸位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召开这个典藏金刊研讨会,想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对这本书的思考。我们市文联历时近一年的时间做成的这本典藏金刊,如今摆在诸位的面前,我们就是要洗耳恭听大家对这本书的意见和建议,和对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真知灼见,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开展工作。特别让我们感动的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画家高莽先生和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远道归来,严寒中从北京飞回哈尔滨,出席典藏金刊的首发式和研讨会,感谢他们的支持。

高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美术家):想说的很多话,前面几位同志都已经提到了,我完全同意他们的意见。我对哈尔滨有很深厚的感情。哈尔滨和他的文学,都是有独创性的。单是哈尔滨这个名字就很动听,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和历史都在名字里。这座城市年轻而又有特色,接受了各种文化的影响,俄罗斯人、犹太人、吉卜赛人,当时有几十个国家的领事馆建在哈尔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和风情也相应进入哈尔滨。哈尔滨是包容的,接受和融入了各民族的文化风俗。教堂很美,哈尔滨接受了。钟声很美,哈尔滨也接受了。这些都慢慢成为了哈尔滨的一部分,融入了百姓的生活。我小的时候,每到节日的时候,都会听到教堂的钟声,那么悠远那么优美。小时候还常看到街头有外国流浪汉,在忧郁地拉着小提琴,唱着忧伤的歌,看到街头有俄罗斯画家在画油画,那真的很浓郁的异国风情,越发地觉得哈尔滨很美很独特。这次回到哈尔滨,我也看到哈尔滨画家的一些作品,我在想,哈尔滨的画家能否在临摹世界优秀画家的名作之外,再多创作些自己的作品。哈尔滨还有独创的冰雕艺术,搞大型的冰雕作品,哈尔滨大概是国内城市里最早的。还有街头的雕塑,也是哈尔滨的特色。我们保留这些独创的东西,就会形成哈尔滨独特的风景,让这座城市有独特的风情。这些都是哈尔滨的财富。

我手里的典藏金刊,也是有独创性的。别的城市没有搞这种规模和题材的书。当然,有些作家和历史人物的作品没有收录进来。李兆麟的诗没有收录进来,是个缺憾。关于外国友人写哈尔滨的部分,还有些外国人写哈尔滨的文章,不止金刊已经收录的这三位,这三位不能完全代表哈尔滨。有俄罗斯人写哈尔滨的小说和诗歌,没有收录进来是缺憾。我还看到,金刊里面的好多作者,现在已经不在哈尔滨了,这里面就有大家提到的人才流失的问题。

梁晓声(著名作家):刚才在首发式上我也提到,这个世界上宝贵的书并不是很多。我们出版的典藏金刊就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当得起“金刊”二字。它的意义和价值在座的各位也都谈到了。我想说的是,典藏金刊这个工程现在只做了一半。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一本书出版了,有多少人知道?有多少人阅读?我们要做的是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知道它读到它。典藏金刊的序言应当在报纸上发表,这是这座城市自己的文学历史典藏。电视台可以考虑采访序言的作者,采访文联主席,告诉人们这本书的意义。电台可以将篇幅不长、适宜朗诵的作品播发出来,配上短评。我们可以向大学图书馆赠送,向国家图书馆、各大城市文学馆赠送,向国外的图书馆赠送,将所赠送图书馆的回信保留下来,将来都是很好的纪念收藏。哈尔滨这座城市在国外是有知名度的,我们也有国际友好城市,典藏金刊可以也应当让国外的人阅读到。典藏金刊的出版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出版了这样浩大的书,不是为了只是我们文艺界的人士和金刊作者把书摆放在书架上,我们应当做更多的工作宣传典藏金刊。

我想说,文学艺术是可以赚钱的,当前有很多文化产业正在兴起;但很多时候,文学艺术更是需要花钱的。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在文化上舍得投资,几千万投资一部剧是很正常的事。经济实力很强的城市为文化花了那么多钱,这不奇怪;我们的城市经济实力不那么雄厚,我们肯不肯为文化花钱?试想一下,我们城市几十年后有可能成为经济实力中等发达的城市,那我们的城市文化是不是也会繁荣发展,有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实力?眼光长远些,我们会知道,为文化做的很多事,花的很多钱,都是值得的。一座城市的规模扩大了,人口增多了,经济发达了,那么人口素质是否提高了?公民的文化修养是否提高了?这些问号有待于我们的政府思考和解决。

文学艺术不只是我们这些创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事情。怎样让它成为老百姓的事儿,也是让我们思考的课题。举办音乐节、诗歌朗诵节、官方或民间的文学赛事等活动,让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了,也滋养了城市的文化土壤。我去国外的机会不多,可我到欧洲的一些国家,法国、比利时等,我会感受到这些国家和城市的文化魅力,从建筑、音乐、街道上,从与当地人的交谈中,从当地人的举止气质里,我都会感受这里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气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总有“斗”的思想,反映到写作上,以前的书里有路线斗争阶级斗争,现在的书里则充斥着公司和公司斗、老板和员工斗、亲情里兄弟在斗、友情里朋友也在斗……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不能不让人担忧。国外的孩子看安徒生童话,看卓别林电影,这些都是温暖的悲悯的文化环境,我们是否也打造一个温暖悲悯的文化环境,关于理解、关于宽容、关于他人不是地狱的文化,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呢?古人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文学其实也是可以解忧,它对人的心灵有抚慰的功能,让人安静下来。我们国家是没有宗教的国家,我在思考,文化能否起到宗教中“抚世”的作用?如果有这样的功能,也是我辈为国家所起的积极的作用。具体到这座城市,我们总会思考自己能为哈尔滨做些什么。

贾宏图(著名作家):首先要说的是,典藏金刊的出版,是市文联做成的一件大事,展示了哈尔滨文学历史的悠远风貌,这种对一座城市的文学发展全面而精致的梳理,也是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文联的同志是否还可以总结经验,为艺术家、作家做更多的事?如今的我们垂垂老矣,但文学事业永远是年轻的,魅力是永恒的。我们的城市是否可以为自己城市的文化名人树碑立传,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在座的高莽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他的青年时代都是在哈尔滨度过的,高莽先生是中国翻译苏俄文学第一人,荣获过俄罗斯总统授予的“友谊”勋章。这样有极高文学艺术成就、能代表哈尔滨文化形象的文化名家,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为他塑像、写传、建博物馆,让哈尔滨人认识他、熟悉他?在座的梁晓声先生,可谓中国知青文学的鼻祖,也是我们哈尔滨人,他的文学作品以及由他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我们是不是考虑能为这样有卓越成就的作家立传,在他居住过的房屋里设立博物馆?

家乡人阿成的文化影响和成就也很高。我们应当考虑为这些家乡的文化名人搞塑像,写传记。还有,刘白羽当年在哈尔滨工作过,他的夫人也在哈尔滨。他在哈尔滨的战火青春与哈尔滨息息相关,可以拍成一部电影,刘白羽本人写哈尔滨的文字也很多。这些文化名人的文字是有历史意义的,他们的文章是哈尔滨的财富,我们文联可以进一步地推进工作,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纪念。

我还要谈到人才问题。人才和作品是文联工作的两个基本点。我们要培养人才,让更多的年轻人走上文学之路,恐怕还要下笨功夫,将文学爱好者召集到一起,搞研讨会、笔会和采风等活动,从中选取优秀作品发表到刊物上,推出作品和人才。

阿成(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作家是有良知的群体,常常思考文学薪火的传承等问题。在这种自觉的责任驱使下,文联出了典藏金刊这本书。这是文学与城市的课题。我们的城市都产生了一批批作家、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和城市密切相关。其他的城市和期刊没有谁做了这么大的工程,非常费时费劲儿,南京、西安等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也没有做出这样的典藏。我们的城市历史不长,典藏金刊也正是搜索了城市记忆,为城市记录了历史。高莽先生翻译的苏俄文学,影响了我们一代人,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是文学沃土的园丁;晓声则写出了带有哈尔滨人乃至东北人个性和血脉的文学,令人震撼。我想说,一个作家的某一部作品,被读者反复品读,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文联亚平主席巾帼不让须眉,把典藏金刊这个工程办成了,令人钦佩。金刊是值得珍藏的文化产品,我们理应继续做下去,把文化的长城垒厚,夯实城市的精神基石,思考文化传承的问题。

很多作家的成名作都是年轻时候写的。这说明年轻人不是没有实力。去农村采访调研时我发现,农村作者对文联有很多期待,我们应当组织活动,为他们服务。农村的文学爱好者自发地印刷自己的作品小册子,这种有生活、真诚、朴素的小册子是可贵的。哈尔滨应着力培养年轻作者,为他们提供机会和舞台。这些年轻的作者思维活跃,水平不差,没有名气,但一直在勤奋地写作。我们要踏实地做工作,把文化繁荣起来。

说到雕塑,松花江边是否可以多些有文化气息的雕塑,把城市打扮得更亮丽。

白衍吉(作家):这本典藏金刊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都很大,回顾了历史的同时,读来使人愉悦,称之为金刊,恰如其分,当之无愧,有很高的含金量。书里的名家传世之作,像金子般可贵,是哈尔滨文学界的瑰宝。

我要说的第二句话是,典藏金刊的凝重感和历史沧桑感。文联的同志做的是浩大的工程,时间跨度80多年,收录200多位作家,100多万字,这本书对哈尔滨文学艺术界的意义非常大

想说的第三句话是对文联工作提的一点小小要求,希望文联能多组织活动,带领作家艺术家出去采风,开拓眼界,获得更多的生活素材。创作动态和文坛信息要定期向作家通报,在重大的历史现实题材上,可以组织选题,参与策划,积极参与,为文学事业留下更多的具有典藏意义的好书。

齐燕滨(作家):听了诸位的发言,深有启发。我深深感到,典藏金刊这个工作刚刚开始,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我们应该打造文化工程的五年计划,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文化事业,这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哈尔滨是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这座城市几乎与我们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产生,带有殖民的印记。典藏金刊对哈尔滨的文化源头进行了探寻,这种文学的探索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目光久远的探索,有忧患意识有宇宙意识。我觉得文化名家和文艺工作者应该担当起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打造一个文化名城。

王洪彬(作家):这样一部面貌庄严、意义悠远的典藏金刊摆在面前,着实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细细品读典藏金刊的作品,历时80余年,浩浩荡荡,各有千秋,汇成巨著。真实再现了哈尔滨的江河大地、沧海桑田,新旧社会的演进变迁以及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

典藏金刊的问世,促进了我们城市文化的繁荣,金刊的发行是哈尔滨文化事业的英明举措和重大成就,为北方的原野平添亮丽的色彩,带来新鲜的空气,为昂扬正气,奏响主旋律交响做了很好的弘扬。

哈尔滨作家群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力挽狂澜,奔走呐喊;曾怒向刀丛,决一死战;曾使命勇担,文畅墨酣。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们更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构建和谐盛世提供不竭的文化动力,默默地做着无私的贡献。哈尔滨作家群是可以信赖的一支文化大军,是可以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生活的精品佳作的创作队伍。

哈尔滨是一座年轻而神奇的城市,不仅拥有壮丽的山河、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孕育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创作矿藏。是作家们可以深入探索、尽情描绘的理想之地;是诗人可以潇洒畅游、浪漫放歌的天然乐土。时代在召唤,作者在期待,愿我们厚厚的典藏金刊能够再度续写辉煌。

梁梦阳(作家):九九归一。九十年汇成一本金刊。九百页承载哈尔滨的文学历史。出版金刊期间有多少艰辛甘苦和忙碌,我可以想象。市文联一年做成了很多事,牵头组织了十大活动、一百多个展览,有这样一批默默奉献的文艺工作者支撑着哈尔滨的文化事业,共同打造和谐、温暖、温情的文化氛围,我很感动。

尚一(作家):典藏金刊的出版有三个特点。一个是这本书反映了哈尔滨的革命传统。第二是反映了哈尔滨各时期的时代精神,第三是体现了地方特色。哈尔滨地方特色很鲜明,反映民间民俗的作品很有代表性。萧红的小说、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阿成的小说等。今天听到高莽先生的观点,提及俄罗斯人写哈尔滨的文学作品,受益匪浅,感到这个领域有待于挖掘。

喻权中(评论家):我们省社科院在2000年也有过想法,想出黑龙江文学史的作品集,但未能实施。现在看金刊里的有些作者,是我们做文学史的时候没有收录进来的,如赵一曼、艾循、王和、张复生等人的文章,当初我们没有考虑,而且金刊的选家的目光扩大到收录外国友人写哈尔滨的文章,值得称道,堪称经典。

王亚平: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到典藏金刊的研讨会的珍贵,我们文联也从中受益最大,这种思考和碰撞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有很多帮助。我们的工作不能停留在纸上,停留在一本书上,停留在一个研讨会上,我们要做的工作真的还有很多。作家是有责任感有担当力的群体,诸位关于哈尔滨文化事业的思考丰盈了哈尔滨的文脉,尤其是远道而来的高莽先生和梁晓声先生,与大家共商国是,探讨关于我们城市的文化建设的思考,让我们感动。这也给文联压力和责任感,让我们燃烧起更多的激情和责任,督促文联做好哈尔滨的文化事业工作。我们也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向市委领导和文化部门献计献策,促进哈尔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许在座的各位还意犹未尽,关于文学的思考永远不会有穷尽,我们文联今后会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各位研究探讨,聆听更多的声音。谢谢大家!

(整理 安海茵)

责任编辑 何凯旋

推荐访问:纪要 哈尔滨 典藏 研讨会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