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里的童年

时间:2022-03-09 10:0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有一次外出回来,看到路边有一旧书摊,摆放了不少旧的小人书。犹如遇见了多年不见的好朋友,我禁不住蹲下来翻看了一阵,然后选了几本带回家。

我童年时代读得最多的就是小人书。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乡村孩子,哪个不曾有过读着小人书长大的童年?那时候,我们管小人书叫“huaben”,至于根据拼音写出来的那两个字,是话本呢?还是画本?也没有人认真去计较。

简洁的文字,生动的画面,一个完整的故事,小人书在阅读饥渴的乡村孩子眼里、心里,都是稀罕物儿。小人书有不少是成系列的,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等等。因为是系列的,所以看了这本,就会想着念着找下一本来看。小孩子哪个不好奇,谁不很想知道后事如何啊,若是看不到,那心里还不整天跟小猫儿在抓挠似的?《三国演义》里像草船借箭、官渡之战、火烧赤壁等的精彩篇章,我就是从小人书里了解到的。

手绘的连环画,还给了我最初的美术启蒙。绘小人书的画家,后来有不少成为美术界的名家,大都是改画国画或油画了。早期的小人书大都是手绘的,后来逐渐有了影印的,像戏曲故事等连环画,影印的就比较多。手绘的最好看,我最喜欢。乡村的小学里,没有美术课,也没有美术课本,更没有美术资料,甚至都没有美术老师。我上的村小学,只有一到四年级,上五年级还要跑到两华里外的邻村。老师也大都是民办教师。记得上二年级时,一位教我们语文的老师突然来了兴致,为我们上一堂美术课,大家都很兴奋。其实,那堂美术课就是老师一手拿着连环画,一手捏着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人物半身像。那是我在乡村小学以及中学上过的唯一一堂美术课。

课堂上的美术课稀奇,但是课下可以做美术的功课,临摹连环画上的种种人物,就是我和喜欢画画的同学们经常做的功课。披盔戴甲的古典英雄人物、侠女十三妹、观音菩萨、宽衣博带的古代人物等等,我都画过不少。当然,这些也要偷着摸着地干,画画在当时的父母眼里是不务正业的,在学校里学习、回到家里做家务,才是正事。

说来我也是老实听话的乖孩子,爱学习,爱劳动,但有一次却鬼使神差偷偷拿了家里的两角钱,托赶集的同学买了一本小人书。事情不久就东窗事发了,赶集回来的同学把买来的小人书和剩下的钱送到了我家里,而我又正好不在家。大概因为我一直是品行端正老实听话的好孩子,父母并没有呵斥我,我的父亲居然看得比我还津津有味。这小人书买得也值了,一家人每个人都至少看了一遍,这本小人书叫《真假孙悟空》,是改编自小说《西游记》系列里的一本。

小人书也不那么容易看到。如果班里谁带了一本新的小人书,可就成了班里的“大红人”、“权威人物”了,自己班的、外班的,都在排着队等着看呢。那一天,带新小人书的“权威人物”可威风八面了:想给谁看就给谁看,想不给谁看就不给谁看,说两大堆好话也不成。甚至还想出来歪招,借小人书看不难,但要拿空白作业纸一张或者两张来换。稀奇好看的小人书,要三张空白作业纸来换。那时候,谁家不缺钱啊,用我母亲的话来说,就是大人们一分钱恨不掰成两瓣花,作业本都是大人花钱买来的,在大人眼里金贵着呢。一本好端端的作业本平白无故地被撕掉了几页,有的家长如果盯得严,晚上回到家一检查作业本,自然是免不了要吃巴掌的。

我看小人书的主要来源是同学,因为我学习好,看书也比较爱惜,不少同学乐意借给我看。偶尔到外婆家去,还能看到舅舅搜罗的一些小人书。大约是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里的一位男同学不知为什么交给我足有二十多本小人书,让我替他保管,那些小人书在我家里存放了一段时间,让全家人都过了看小人书的瘾。特别是我的父亲,每一本都翻了个遍,还经常眉飞色舞地讲给不识字的祖母和母亲听。至今,在老家的一个小木箱子里,父亲还存放着十几本小人书,那也是我们姐妹童年的精神财富。

在书籍无比匮乏的年代,小人书给了孩子尤其是乡村的孩子们无穷的乐趣,给了童年生活一点点文化气息。再说,那时小人书的内容,用一句时髦的话说,还是能传递正能量的,没有乌七八糟的东西,没有对传统古典名著的颠覆和恶搞。对于我来说,正是那一本又一本的小人书,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也点燃了我童稚的心中那文学与美术的星星之火。

——选自 《雨兰的BLOG》

推荐访问:书里 小人 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