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赏国画

时间:2022-03-09 10:04:4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同学们,天天出版社日前推出一套适合我们阅读的好书——“十子”丛书。这套书邀请当代国画名家绘画,国学专家撰写文字,图文并茂地介绍古代思想家的故事,帮助我们读透鲜活生动的国学经典。位宏如老师给同学们精选了部分内容,请大家一睹为快吧!

(小博士)

《孔子的故事》

[内容简介]

《孔子的故事》由当代国画大师杨永青倾心绘画,国学专家刘书刚配写文字,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孔子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还介绍了孔子语录原文和译文。

[作者简介]

杨永青(1927~2011),上海人,著名国画家、版画家、连环画家及儿童美术教育家。创作儿童图书两百余册及数千幅插图。曾获全国少年儿童图书一等奖、国际安徒生提名奖及多种荣誉奖,对儿童美术创作和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曾任文化部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儿童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精彩片段]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为了给孔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母亲颜征在带领全家从邹邑搬迁到了曲阜阙里。鲁国保留了较为完备的周代礼乐文明,孔子幼时即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模拟、演习各种礼仪。

由于家境贫寒,孔子少时就需要参加劳动。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他回答说,这是由于我年少的时候贫贱,不得不去学做各种粗鄙的事情。尽管如此,孔子仍然热爱学习,在15岁时就立下求学问道的大志向。

鲁国有很深的文化积淀,汇集了众多博学多识的人才,孔子一有时机就向他们请教。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主动向一切能够给自己教益的人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这使他视野开阔、学识广博。

[孔子语录摘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愉悦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追求满足,在居处上不追求安逸,勤于做事,谨慎发言,向有道之人请教以修正自己,可以算得上是热爱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迷惑。

《孟子的故事》

[内容简介]

《孟子的故事》由当代国画大师赵文元倾心绘画,国学专家刘书刚配写文字,生动有趣地介绍了孟子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

[作者简介]

赵文元,1946年生,江苏省镇江市人。先后学习于全军美术创作学习班、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多部作品入选全国、全省、全军美术展,并屡获重要奖项。出版有《赵文元画选》《当代江苏画派名家赵文元画册》等作品。

[精彩片段]

孟子名轲,邹国人,父亲去世后,母亲将他抚养成人。他小时候很容易受外界影响,不能安心读书,母亲为了给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择邻而处,经过三次搬迁,最终定居在学宫旁。

孟子认真学习各种礼仪,行为符合法度。然而,在最初的新鲜感消失之后,他又感到厌倦,学习松懈起来,走上了嬉戏玩闹的老路子。

母亲十分生气,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对孟子说:“你停止读书,就不能博学多才,扬名天下,就像这麻布剪断之后,就成为废品,毫无用处。”孟子心中惭愧,自此之后牢记母亲教诲,学习十分刻苦。

孟子深入研究孔子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发展了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推行仁政。

《老子的故事》

[内容简介]

《老子的故事》由当代国画大师姜渭渔倾心绘画,国学专家冯坤配写文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老子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

[作者简介]

姜渭渔,1942年生,上海人,著名画家、儿童美术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儿时即接受正规美术教育,参加了世界儿童画展并获奖;曾参与创办《北京儿童》《中国儿童》《幼儿画报》等杂志,绘制的插画、连环画、封面、水粉画、中国画、油画及综合绘画作品多次在世界各地展览,曾获国家级重要奖项。

[精彩片段]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开创者。

道家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无处不在的规律;人只有顺应规律得道,方能掌握世界的本质。

道家重视人的生命,也喜欢探索养生之道。老子在道家的传说里就是个高寿的老头子,甚至有故事说,他的妈妈怀孕72年才生下他,他一出生就已经满脸白胡子了。

《韩非子的故事》

[内容简介]

《韩非子的故事》由当代国画大师袁辉倾心绘画,国学专家刘书刚配写文字,生动地介绍了韩非子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

[作者简介]

袁辉,1955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当代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求学。多次参加大型展览并获奖,画作被重要机构收藏,并出版个人画集多种。现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院国画艺委会委员,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等职。

[精彩片段]

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荀子在楚国的兰陵讲学。韩非、李斯是他弟子中的佼佼者。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战国时期,韩国处于秦国与东方各国的夹缝之中,战事不断,大片国土被抢占。韩非对此十分忧虑,荀子有关富国强兵的各种主张引起了他浓郁的兴趣。

有一天,荀子批驳了当时十分流行的“天命”观念,他认为,“天”不能决定人事的吉凶祸福,恰恰相反,人应该主动把握天地自然的客观规律,充分地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这种冷静客观、不盲目迷信的精神深深鼓舞了韩非。他踊跃为老师的说法补充例证:燕赵两国交战之前求神问卜,都得到大吉之兆,结果赵国大胜,燕国大败。可见鬼神之事,虚妄不实。荀子对韩非的说法十分赞许。

韩非好学深思,在许多问题上的见解与荀子有所不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综合儒、道、法各家学说,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刑名法术之学。同学李斯深知韩非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心生妒忌。

《墨子的故事》

[内容简介]

《墨子的故事》由当代国画大师顾曾平倾心绘画,国学专家冯坤配写文字,介绍了墨子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

[作者简介]

顾曾平,1945年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苏州美术馆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从事过连环画插画、年画、版画、壁画、中国画水墨人物的创作。多次参加重要展览并获国家级奖项。

[精彩片段]

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许多人四处奔走,反对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名翟(dí),约生于公元前476年。《史记》说墨子是宋国的大夫,《吕氏春秋》说墨子在鲁国求学。有些人认为他是宋国人,长期住在鲁国。

墨子和他的信徒们仿效大禹治水,不畏辛苦,向天下人宣扬相亲相爱的道理,制止不合理的战争。他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吃粗陋的饭菜,钻研军事科技和辩论技巧,整日整夜不休息。

鲁国的著名工匠公输般(鲁班)给楚王造了新型的攻城机械“云梯”,用来攻打宋国。

墨子听说了,召集了弟子们,慷慨激昂地说:“他们荒废了生产,又去侵略别的国家,上天希望看到这种不义的事吗?他们的祖先地下有灵又愿意看到吗?我们一直主张‘兼爱’和‘非攻’,就用行动去阻止强楚进攻弱宋吧!”

《荀子的故事》

[内容简介]

《荀子的故事》由当代国画大师袁辉倾心绘画,国学专家刘书刚配写文字,生动地介绍了荀子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

[作者简介]

袁辉,1955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当代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求学。多次参加大型展览并获奖,画作被重要机构收藏,并出版个人画集多种。现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院国画艺委会委员,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等职。

[精彩片段]

一个中年学者挺身而出,问道:“如果人性本恶,那么礼义是怎么产生的?正是因为礼义是人的本性,圣人才能够制定它们啊!“

荀子回答说:“人性是所有人共同的东西,不论尧舜还是桀纣、君子还是小人,本性都一模一样。如果礼义是人的本性,那么尧舜之类的圣王也没什么了不起;正是因为性恶,发明出礼义的圣王才难能可贵。”

“人虽性恶,但是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长期不断地改造,就能够学会仁义,走上正轨。任何人都具有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的材质和能力,关键在于能不能发愤求学、锲而不舍。”

一些人被荀子严密的推理说服,他的学说渐渐流传开来。不过,崭露头角的他一时之间还无法与孟子匹敌。

《庄子的故事》

[内容简介]

《庄子的故事》由当代国画大师侯国良倾心绘画,国学专家冯坤配写文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庄子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

[作者简介]

侯国良,1946年生,祖籍山东,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哈尔滨市美术家协会主席。1993年被评为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德艺双馨文艺家。作品曾两次荣获黑龙江省文艺精品工程奖金奖,多次入选全国美术展及其他国家级评奖活动,并屡获大奖,四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精彩片段]

《庄子》的语言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文字里埋伏着出乎意料的神话、生动形象的比喻、循循善诱的寓言以及对生命热切的感叹,用深入浅出的故事表达思想,也用美的意境感染心灵。很多成语,比如“坐井观天”“螳臂挡车”,都出自《庄子》。

名家的惠子,名施,是庄子一辈子的朋友,两人最爱一起辩论。他们的论题在《庄子》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天,他们来到濠水之滨游玩。

庄子感叹:“白鱼从容出游,这就是鱼的乐趣啊!”惠子反驳:“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乐趣呢?”庄子答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乐趣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那么你本来也不是鱼,当然不知道鱼的乐趣。”庄子便从头说起:“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乐趣’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知道才来问我。我在濠水上,就知道了。”

推荐访问:国画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