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活动课“游览‘包公文化博物馆’”教学设计及评析

时间:2022-03-09 09:58:08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设计初想】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清的名人轶事,这次的活动围绕哪个内容展开呢?找寻的原则是贴近学生生活,便于拓展训练。最终“包公文化”成为活动主题,原因有二:其一,“包公文化”是徽派文化、庐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本土气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耳熟能详,便于学生实地考察、拓展延伸;其二,包公的清官形象代表着老百姓对公正法治的期盼,其派生出来的艺术作品举不胜举,为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素材。

【设计思路】

1.情境串联,激发兴趣。整个活动以参观游览“包公文化博物馆”为主线,把初识包公、了解生平、知晓故事、创编节目等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展区的形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2.指导方法,角色转换。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角,想方设法将他们推到台前,通过互助合作、搜集信息、表达运用,从而提升能力。教师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引领学生进入每个环节,提供多样的方法,适时给他们补充知识体系之外的资料信息。

3.前移后续,综合历练。课前组建学习共同体,合理分工明确任务,教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信息;课后拓展延伸,学生自选操练。以大语文观来看待活动课程,将语文能力的操练与传统艺术的鉴赏交融渗透,提升人文素养,发展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多方位了解家乡名人包拯,感受其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

2. 通过开展阅读、调查和展演等活动,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3. 转变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树立学习自信心。

【活动课时】

课内一课时,课外时间自定。

【活动准备】

一、多种渠道搜集资料

1.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合理分工,可以设置组长、PPT制作人、讲解员、美术指导、文字处理等岗位。

2.通过多种形式搜集各类有关包公的资料,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制作成展品,可以是口头讲述,可以是PPT课件,也可以绘制成故事图片。

二、搜集资料的方法

1.“青天”故里游学。利用节假日,到合肥、肇庆或开封的包公园等名胜古迹开展“青天故里亲子游学”活动,亲临现场了解包公的生平与奇闻轶事,感受包公文化。

2.媒介资讯搜索。如果无法亲临现场,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还可以借助网络,搜集相关资讯。

3.微课翻转学习。教师提前搜集相关图片、视频资料,整理制作成包公文化微课程,通过网络平台、班级QQ群推送给学生,供学生提前学习,并且提出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衔接课内,引出实践活动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最近正在阅读《上下五千年》,从中知道了很多历史故事,认识了不少历史人物。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安徽的历史名人呢?在他们当中有一位著名的北宋清官,名叫包拯,人们尊称他为“包公”。他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现在,在合肥的城市名片上就有“包公故里”这一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包公文化博物馆游览一番。

二、漫步博物馆,感受“包公文化”的多元形式

1.“以面取人”,从脸谱品读人物性格。

出示:脸谱墙

师:一进“包公文化博物馆”的第一展区,首先是一堵画满脸谱的照壁,你能否从中找到今天的主角——包公?你是怎么判断的?

师:是的,朱砂黑的无私铁面孔,宽阔眉宇间光照青天的月牙,炯炯如炬、犀利似箭的眼睛……脸谱化的包公形象,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适时补充资料:包公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这一脸谱为戏剧中的包拯专用。包公的前额所画的月牙,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传说中包公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到了“通行证”的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到了关于脸谱的相关内容,对包公的脸谱也有了一些认识。这里的设计一方面是回忆所学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打下基础。】

2.导游导览,全方位介绍包公生平。

师:绕过照壁,我们进入第二展区——包公生平介绍。大家通过“青天故里游学”“媒介资讯搜索”“微课翻转学习”,已经搜集到了不少关于包公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当解说员,呈现你们独特的资料,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介绍包公。

(1)各共同体学生展示自己小组搜集到的图片、拍摄的视频,个性化地展示他们对包公的认识,可以是生平介绍,也可以是经典故事。

(2)师:你们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的?(生交流信息获取

方法)

3.作品鉴赏,领略包公文化博大精深。

师: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是主持公道、除暴安良的“青天”形象,他忠孝、爱民、公正、清廉。在民间,赞美和歌颂包公的作品广为流传。《宋史》上,包拯的传记只有1300字左右,史书上有关包拯的记载并不多,但以包拯为主角的文艺作品却不计其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三展区,这里正在举行包公主题艺术品的鉴宝大会,需要请大家来担任评委,介绍这些藏品中的故事并且评估其艺术价值。(出示京剧、漫画、剪纸、版画、皮影、根雕等包公主题艺术作品的小图标,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做好准备。在小组汇报时,学生说到哪一种就播放哪一种艺术品,学生交流资料。)

(1)包公戏剧。

(播放京剧《铡美案》片段)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艺术形式吗?对,是京剧。据统计,元、明、清三代写包公的戏有31种,近代京剧里有34种包公戏。那么,这一出戏讲的是什么故事?对这个故事你有多少了解?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京剧段子?

(2)包公小说。

师:《包龙图传》《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等小说都脍炙人口,其中的包公形象刚正不阿,替民众伸冤,显示了一个清官所具有的正直品质和内在魅力。

(3)其他包公艺术。

剪纸《包公过寿》,版画《包公上任》《包公割麦》,根雕《刚正不阿——包拯的故事》,连环画《不持砚归》……

师:欣赏了这么多的包公主题艺术珍品,你们想到了什么?

师:从元朝至今,经戏曲、传奇、绘画、话本、小说、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包公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些艺术作品集中体现了包公秉公执法、一身正气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是继承历史、传承文化的无价之宝。

【设计意图:创设“鉴宝会”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既让活动充满情趣,又将多种能力训练熔于一炉。以包公文化为核心的各类文化艺术都是相通互融的,在学生介绍藏品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调用已有经验进行处理和加工(如对包公故事与艺术作品的链接、对各类艺术表现形式的了解与介绍等),整合成新的内容,然后进行表达式输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艺术鉴赏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聚焦故事,读、编、演结合

师: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可以跨越时代、永恒持久、历久弥新的。就法律而言,公平正义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包公的故事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其具有公平正义的内涵。下面让我们步入第四展区——演播室,《包公审石头》的故事正在上演(课前已给学生下发了《包公审石头》的故事内容和连环画)。

1.读故事。

师:先请大家读读这个故事。(生默读故事,了解大意。)

2.填话泡。

师:请每个学习共同体交流一下故事的内容,然后根据故事内容在连环画的话泡里填上合适的语言,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设计意图:“填话泡”的设计旨在教给学生编演的方法,这样可以在故事文本和舞台演出之间架起桥梁,使故事从抽象文字变成了直观的画面,促进人物形象丰满、鲜活起来,继而再进行表演可谓水到渠成。】

3.演故事。

师:大家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并且合作完成了连环画,此时此刻,你是不是已经看到了小偷的窃喜?听到了孩子的哭泣?感受到了案情的扑朔迷离?现在就请你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

师:大家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演好这个故事的?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像用了放大镜一样,聚焦并放大一个具体的故事,一方面教给学生“阅读文本—想象画面—演绎故事”的表演方法,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演绎中进一步体验包公的公正、智慧。】

四、活动小结,突出文化

师:游览“包公文化博物馆”,同学们都有了哪些收获?

师:“清名远播,府内仍张三宝铡;高悬明镜,民间永念一青天。”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包公一直是正义的化身,包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对包公精神的敬仰和继承,已成为全体华人的共同情怀。

五、实践延伸

任选一项内容完成。

1.撰写《“包公文化博物馆”考察报告》。

师:“考察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填写表格完成报告,也可以按照这几个方面写成文章形式的报告。

2.“绘、编、演”。

师:你们课前搜集了一些包公的故事,请大家运用这次活动中学到的方法,也来玩一玩“绘、编、演”的游戏:首先,根据资料每个小组绘制包公故事图画;然后,在话泡里加语言,在横线上写梗概,制作成连环画;最后,每组将准备好的故事连环画带到低年级的学生中,用本组同学喜欢的方式进行展演。(现场模拟、分角色朗读、图画配音、讲故事、戏曲表演或欣赏……)

【教后所思】

综合性学习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通过对《游览“包公文化博物馆”》一课的设计和执教,笔者最深刻的感受是:语文活动课姓“语文”,名“活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语文活动课必须联系语文教学。从新课标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语文活动课的最终目的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有目的地策划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起语用的平台,创设语用的机会,从而形成积极的语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能天马行空,毫无边际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而是要深入解读相关学段的课标要求,准确把握本学段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反复思考每一项活动到底培养了学生什么语文能力,学生是否乐于参加,是否有实践价值。只有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的活动才能真正为学生的语文生活服务。

2.语文活动课需要突破日常教学。有的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中出示相关选文,像精读课文一样精雕细琢,占用了大量时间,忽略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这显然是不符合语文活动课的特点的。教师在紧密围绕语文能力目标选择活动内容后,就要精心搭建供学生一展身手的舞台,不要再囿于日常教学的范式,应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入手,联系真实的生活场景,策划出他们最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练习听、说、读、写,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评析1】

这是一篇典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在这项教学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将课本知识、社会环境和生活经验等各种学习资源融为一体,通过编排设计,形成了具有语文学习特质的综合性活动,既体现了大语文观,也为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实践能力提供了脚本。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活动目标明确,指向语文学习,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功能。“综合性”既是语文活动的重点,也是教学设计的难点,它要求我们以更宽的教学视野重新整合各种资源并加以综合运用,为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服务。但是,如何发掘资源中的语文学习因素,活动设计中要达到怎样的训练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年段教学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学生能力等各种要素。在本设计中,教师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能力,不同形式不同环境下的语言表达,合理运用精读和略读的读书方式”作为活动目标,这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活动选题和内容设计比较合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体现了综合性特点。教科书《阅读〈上下五千年〉》是本次活动主题的“引子”,教师在此基础上,选择家乡名人包拯这一素材,经过精心打磨,设计出“游览‘包公博物馆’”活动主题。它来源于书本,服务于课程,根植于生活,是一种很好的选题思路。在内容的设计上,将经典故事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料文本阅读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辅以环境观察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整理、交流、展示等途径,形成完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

3.活动形式丰富多彩,趣味性强,促进了学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综合性学习的效果主要来自于学生,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本设计中,教师通过组织“青天故里游学、媒介资讯搜索、微课翻转学习”等环节拓展学生思路,扩大了学习空间,使学生学有方向;通过设计“聚焦脸谱、导览导游、作品鉴赏”等环节,增强了学习趣味,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了自己的学习位置,学有所获。

【评析2】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冯璐老师立足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段要求,结合地域文化,引导学生选择带有浓厚的本土气息、学生相对熟悉的“包公文化”,引领学生共同策划,进行了“参观‘包公文化博物馆’”的全过程。整个教学设计构思独具匠心,突出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课型特点。

1.注重活动过程,突出主

体性。

冯老师巧妙地链接语文与生活,创设了漫步虚拟的“包公文化博物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临博物馆的一个个展区。孩子们在有趣的“脸谱墙壁”上寻找包拯,在“鉴宝大会”上鉴赏艺术精品,在“演播厅”里自导自演包公审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读、编、演《包公审石头》课本剧。无论是课前多渠道搜集资料,课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课后实践延伸,撰写考察报告或制作连环画,整个语文活动都注重引导每个学生参与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2.注重多学科整合,突出综合性。

在鉴赏以包公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时,融京剧、漫画、剪纸、版画、皮影、根雕、文学等艺术于语文学习之中,引导学生学习包公忠孝、爱民、公正、清廉的品质,领略包公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了语文课程与美术、音乐、舞蹈等多学科课程的融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注重学习方式改变,突出创新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设计了一个个多元、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书斋来到包公故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实地游学;或者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找信息、检索资料,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交流、快乐分享、合作探究;还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微课翻转学习”的方式,研学包公文化。此外,冯老师还注意引导学生交流获取信息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安徽合肥市教研室/安徽合肥市包河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郝 波)

推荐访问:包公 评析 教学设计 游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