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7篇)

时间:2023-05-02 08:30: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以汉语为辅助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首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其次,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也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学校在教学设计上,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采用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主要教学语言,以汉语作为辅助教学语言,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将更加注重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以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其次,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也将更加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重视,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篇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双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双语教育中教与学的双方对实行双语教育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同时考察了当地对待双语教育的态度、采取的政策方法、社会文化因素、语言环境因素等对有效实施双语教育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双语教育政策落实中的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对双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以期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进一步实施双语教育教学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为这些地区顺利实现“多语言兼通”的教育目标体系和促进双语教育进一步有效发展提出科学对策建议。

  1.发展双语教育的背景

  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数目可能在80种以上,在56个民族中,汉、回、满三个民族通用汉文。蒙古、藏、维吾尔、柯尔克孜、哈萨克、朝鲜、彝、傣、景颇、锡伯、俄罗斯、拉祜12个民族都各有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都有较长的历史。这么多的民族,这么多的语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彼此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各族人民奔东走西、南来北往,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空前便捷,也带来了彼此之间更深的交往,由此导致各民族都迫切需要有一种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而在中国,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1%以上,汉语在国内的使最能适应和满足各个民族有明确统一的规范,用范围是最广的,的交流需要。而在国外代表着祖国的语言,是联合国法定的通用的工作语言之一,国外无数的孔子学院学习的都是汉语。随着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日愈频繁的交流和沟通,民族语言的单一特性正在逐步发生变化,纵观历史的发展趋势,世界的发展趋势,全球的发展趋势,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语言就站不起来,不学通用语言就走不出家门,走不出国门。我们国家要想实现中国梦,强国梦,就离不开全民族的智慧,就离不开全民族的参与,就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和谐的社会环境来源于什么?和谐的环境源于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理解,而沟通和理解源于什么?沟通与理解源于交流,源于通用语言之间的交流,因此就必须在少数民族实行双语教育,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同胞不仅仅会母语,懂本族的语言,更要会汉语,懂汉字。因为汉语其在国内和国外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汉语成为其他少数民族学习的通用语言,便成为了一种趋势,一种潮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更好的尽上一份自己的力,双语教育便必不可少了。

  2.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双语教育现状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居住有裕固、汉、藏、蒙古等11个民族,总人口3.62万,其中农牧业人口2.43万,占67.1%;少数民族人口1.96万,占54%;少数民族中裕固族近1万人。可想而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一万人当中必定占非常非常少的。而且有走进肃南裕对双语教学的发展非常不利。些地方条件非常艰苦。.

  固族自治县红湾小学,按照去年统计全体教职工只有63人,其中只有少数的几名教师才是真正的裕固族。八九百学生中少数民族占学生总数的60%左右。近年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核心地区也启动了教授裕固语的活动。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2010年7月,肃南裕固族文化研究中心在牧区开办了第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裕固族语言培训班。但是东部裕固语与西部裕固语互不相通,这对师资、教资等无疑都是巨大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发展裕固语被提及多年,效果却还不明显的最重要的原因。上述资料中我们提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幼儿园开展双语教学,但是据实地考查,对裕固语熟悉的孩子少之又少,老一辈的人也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完全了解掌握本族语言。

  我们将从家长、教师、学生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四个方面,对肃南裕固族的双语教育现状做了一个解读,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

  2.1家长方面

  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红湾寺镇100份,有效问卷84份;皇城镇100份,有效问卷92份;康乐乡80份,有效问卷77份;大河乡60份,有效问卷58份;明花乡80份,有效问卷78份;白银蒙古乡90份,有效问卷83份;马蹄藏族乡90份,有效问卷88份;有效问卷共560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3.33%。

  对待双语教学的态度

  在收回的560份有效问卷中,有480位家长认为,孩子从小学阶段开始接受双语教育比较好,占到了85.71%,只有134位家长认为实行双语教育的成果非常好,占到了23.93%,其余家长均对实行双语教学保持中立看法或认为不好;在“您觉得双语教育对您孩子将来就业”这一选项当中,选“有很大帮助”的家长占43.36%,选“有帮助,但不大”的占到了43.28%,有13.36%的家长认为实行双语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没有帮助。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家长认为,让孩子接受双语教育越早越好,但是对双语教育的效果和好处持怀疑态度,只是稍微感觉双语教学对孩子有好处,但是好处到底在哪,有多大,多长时间能看到效果,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在家长方面,宣传党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进行的扶持与帮助的相关政策,比如有些考取事业单位考试,会去专门设置一些汉语和自己母语双语兼通的岗位。让家长看到未来切实的用处,努力去得到家长对双语教学的拥护。

  对双语教育政策的落实情况的调查

  收回的560份有效问卷当中,有43.74%的家长认为,国家及省市提出的双语教育政策基本落实了,19.16%的家长认为只是部分落实了,剩下的37.1%的家长表示不清楚;同时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散杂居地区的双语教育重视程度一般的占43.15%,认为重视程度不太高的占13.7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各级政府在双语教育这一块做的还是不够好,存在不重视,对政策落实不积极等惰性,对双语教育的发展很不利。

  2.2教师方面

  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10份,占87.5%。

  教师基本情况

  由图一可以看出,双语教师年龄较大。年轻老师所占比例偏低,要想尽办法吸引年轻教师,其次加大培养力度,年轻教师发展的好坏关系到未来双语教育发展的质量,因为他们有可能是今后双语教师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师生涯和双语育人经验将对以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

  图一双语教师年龄分布图

  对待双语教学的态度

  210份有效问卷中,205位老师是赞同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双语教育的,占比为97.62%。也有5位老师认为应该从初中开始接受双语教育。从老师的角度看,语言类教育应尽早。

  双语师资状况

  从收回的210份有效问卷中,我们发现,在针对“您觉得您所在学校双语教师资情况如何”这一选项时,只有13.73%的老师选择了“非常好”,有33.64%的老师选择了“比较好”,而有36.27%的老师选择了“不好”,还有16.36%的老师选择了“不清楚”,从以上那个数据表明,双语教学在师资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师资力量及质量不好,对双语教学的发展很不利。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在这一方面的投入,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

  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障,因此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双语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由图二可看出,在双语教育实施的过程当中,教师遇到的最大困难来自于自身水平能力和环境的阻力。所以,一方面教师应加强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另外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在物资硬件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图二双语教育实施过程当中教师遇到的困难

  教师对双语政策的看法

  所有受访教师中,有78%的老师认为,双语教育会加重学生的学业压力,但是只要不影响升学,甚至有利于升学,那些学业压力,还在学生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2.3学生方面

  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红湾寺镇100份,有效问卷93份;皇城镇100份,有效问卷92份;康乐乡100份,有效问卷96份;大河乡60份,有效问卷58份;明花乡100份,有效问卷94份;白银蒙古乡50份,有效问卷43份;马蹄藏族乡90份,有效问卷88份;有效问卷共564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4%。

  对待双语教学的态度

  564份有效问卷中,在“您觉得学习汉语好不好”这一选项当中,有331人选择了“非常好”,占58.69%;在“您觉得双语教育对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一项上面,有363人选择了“一般”,即双语教育对自己学业负担影响不大,占到了64.3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双语教育得到了多数同学的认可和肯定,但没有得到大多数的认可肯定,说明双语教育还没有能够做到被绝大多数同学认可或者接受,其次,双语教育的实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近半数同学的学业负担,对他们的记忆力跟理解力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应该加大双语教育在学生之间的宣传力度,宣传中国的大学基本上都会采用汉语教学,是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并同时要求老师改善教学方法,教育部门应相应减轻双语教育学生的学业负担,例如降低考试标准等。

  开始双语教学的时间

  564份有效问卷当中,有434位被调查者从小学开始就接受了双语教学,占比为76.95%。有118位学生是从初中开始接受双语教学的,占比为20.92%。剩下的12位学生是到高中及以后才开始接受双语教学的,占比为2.13%。以上可看出,双语教学起始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其中以小学位为大多数,即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双语教学。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是从小就开始接受双语教学,这符合教育学的规律即少年时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但是在这个具体的时间段上要有一个很好地把握,不能过了也不能提前。

  2.4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

  认为应该对学生何时起实行双语教学

  位教育行政工作100受访的从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者中93%的人都认为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双语教学比较合适,只有一少部分人认为应从中学阶段开始接受双语教育。

  认为双语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

  有48.31%的教育行政工作者认为是师资力量薄弱阻碍了双语教育的发展,31.34%的人认为是部分家长对汉语的排斥心理阻碍了双语教育的发展,还有20.35%的人认为是物资硬件设备方面导致了双语教育的开展困难。总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师资力量的薄弱,和家长们的传统意识,物资硬件设备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国家制定的双语政策的看法

  在收回的问卷中,有12%的人认为国家制定的双语政策基本没执行,40%的人认为是基本落实了,40%的人认为是部分落实了,还有8%的人表示自己对这些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不太清楚,这些数据表明,国家制定的双语政策在学校落实的并不扎实,所以应加大对政策的实施力度,制定相应的监督政策,以保证其能落实到位。

  3.对现状总结

  图三双语教学开始时间

  由图三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接受双语教学较好,我们建议实行学前教育,小学前四年以母语为主加授汉语文,五年级开始统一实行汉语为主加授母语的教学模式,进

  行双语教学。.

  4.存在的问题

  5.针对以上的问题提供的对策建议

  5.1做好宣传工作。政府机关、教育部门等有关机构开展宣传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活动,告诉家长双语教育的好处。双语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走的更远,可以为孩子的将来插上翅膀。

  5.2扎实落实国家的双语教育政策。在政策施行的过程当中要学会因地制宜,给具体的操作者一定的灵活性,不能一棒子打死,不同的地区,情况不一样,不适合是难免的,只要基调不变就行了。

  5.3加大对双语师资的建设力度。从上面的现状可以看出,师资力量薄弱是双语教育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难题。(1)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到师范类院校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并且鼓励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各师范类院校的学习汉族文化。(2)对现有的双语老师进行大力度的培训,选派他们到众多的高等院校进行进修学习,充实他们现有的知识,同时加强他们各自在语言方面的修养,增强语言教学能力。

  5.4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要循序渐进,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如在校园里创设多形式的汉语学习环境,如汉文报纸,汉语角活动等;举办各式各样的趣味夏令营活动,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赴内地和汉族学生一起参加夏令营,增进彼此的了解,在嬉笑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多听多看汉语的广播和电视节目等,当中学习汉语。.

  向学生提供较多的语言输入信息,让学生在潜意识的情况下,在

  日常生活中接触他们学习的语言,使双语学习成为非常轻松、自然的事。

  5.5降低课程标准,有利于双语教育。既然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同胞更好地学习汉语,那就不要太注重考试,这样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学业压力,一方面要学第二语言,一方面还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这样会增加他们的学业负担,意味着如果升学考试不过关,那么就没有机会接受学业教育了,这没有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5.6对少数民族建议鼓励生育政策,比如支持生二胎等。

篇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思考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指采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它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和汉语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双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学习需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发展。

  首先,双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学习需求。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学习需求往往更强烈,因为他们更需要学习汉语,以便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双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使学生在接受汉语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学习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其次,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双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互动,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法、词汇、句型等,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双语教学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双语的过程中,可以更充分地感受到少数民族语言的美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后,双语教学还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发展。双语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汉语,从而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

篇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篇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朱虹

  袁长林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摘要:双语教育政策作为民族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本文从云南语言的使用状况、双语教育概念入手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以期能为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一、云南语言使用状况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达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共有25个,其中有16个位跨境民族。除了回族通用汉语外,其余23种民族使用着27种语言。多民族构成了与相应的多语种,2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使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操26种少数民族语言。从语言上来看,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分别属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共有52种新老文字。

  云南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不同,人口多少、聚居和杂居的情况也不同,各民族语言的情况和受其他民族影响的情况就有很大差异,因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现代语言使用的情况看,大致是这样:有的民族基本只使用本民族语言;有的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一部分人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有的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一部分人还兼通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有的民族本民族语言消失,已通用汉语。双语教育则是从云南各少数民族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那天起就已经存在。至于有目的、有计划、有步

  骤、有一定规范的双语双文教育实验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开始的。20多年来,云南的双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

  二、双语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双语教育

  关于双语教育,在当前教育学术界仍无定论,有着不同的解释。国外对双语教育这一术语的涵义也是众说纷纭,较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认同的则是著名的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加拿大)和从西格恩(西班牙)在《双语教育概论》中所下

  1的定义:“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系统,[1]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种语言。”我国著名学者严学宭认为“双语教育即使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从上述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双语教育是一个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整体过程,含有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教学系统,即本族语言和

  [2]第二语言教学的体系。”总的来说,双语教育是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云南来说,有时甚至是三语或多语教育。

  (二)双语教育政策

  由于双语教育,在当前教育学术界仍无定论,所以对双语教育的政策定义有所不同,国内陈振明教授关于政策含义的界定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陈振明,2002)。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政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某种准则或依据。《教育百科词典》认为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或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参考国际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

  向,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括。”综合上面的定义,本文认为,双语教育政策指的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协调教育内外各种因素,为实现双语教育的目标、任务而确立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依据,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纲要。

  三、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了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开创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尊重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陇商会议共同纲领》,1951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1951年政务院批准的《关于第一次全国各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1952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84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同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2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都对少数民族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平等权利做出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强调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并为少数民族地区双

  [3]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

  以国家的政策、法律为依据,云南省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逐步确定了

  2民族语文与汉语文(双语)的关系,制定了少数民族以学习、使用和发展民族语文为主,同时又自愿学习、使用汉语文的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政策。回顾云南省50多年的双语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正如全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一样,整个云南教育事业是在一个动荡的大环境中发展的,具体发展过程可分以下阶段:(一)云南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期(1950—1976年)为了降低教学难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质量,中共中央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制定并颁发了不少法律和政策,这些文件也就是云南推行双语(文)教学的政策依据,1951年9月中共中央在全国第一次民族教育会上明确指

  出:凡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的各科教学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教学。按当地少数民族的需要和自愿设汉文课。有独立语言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完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按自愿原则,采用汉语或本民族习惯用的语言进行教学。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云南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制定了相应的语言政策,突出了以民文为主、民汉两种语言并用的原则,同时提出了民汉互学语言的双语政策。“以民文为主”,即少数民族认真学习、使用和发展民族语文,这对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贯彻和落实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继承和发扬云南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加速云南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2年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我省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景颇文、拉祜文、藏文等5种少数民族语文依据开始试用于小学教育。云南省共出版了以上前

  [4]4种文字的12种小学课本和扫盲教材,还有49种读物。此后,哈尼文、佤文也试用于扫盲教育,文字率先进入学校,进行双语文教学,以后双语文教育逐步铺开。1955年,云南省教育厅成立了民族教材编译室(1957年后并入云南省民族出版社)。到1956年,全省民族小学发展到3778所,在校学生31万人;民

  [5]族中学8所,在校学生0.9万人。1957年,云南省教育厅决定从当年秋季采用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拉祜文、哈尼文、佤文、彝文等7种民族文字课本,在部分少数民族小学进行试教。1958年云南省组织语文工作者在1957年方案的基础上对文字方案进行了修改,并在群众中试行。同时,在创制民族文字和试行过程中,这些民族的双语教育开始进入初创阶段。从以上有关文件的内容来看,可以说云南的双语教育政策己初步形成。这对于加强民汉之间的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推进云南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1959年以后,随着对

  “左”倾错误的纠正,民族语文工作中也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使双语教育一度重现生机。如1963年云南省召开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党的民族语文政策,提出了在民族小学中继续加强民族语文教学的意见,云南个别地方出现了一直坚持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育的典型。1964年后,云南省全日制少数民族小学,根据云南省民族教育学制问题座谈会的意见,实现“二三分段”及“三三分段”,根据教学少数民族语文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段,为其学习升学做准备。同年,云南省教育厅拟定了《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和《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简易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供实行少数民族文字教学的学校参考执行。新拟定的边疆民族地区教学计划(草案)规定:无论是全日制小学还是简易小学,都要在一、二年级开设民族语文和汉语会话课,周课时分别为7—13、1—2课时不等。

  这一时期民族双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试行民族文字,开展民族文字的推广普及工作,编写扫盲教材和民族文字的通俗读物。民族语文的使用大都限于社会教育范围,以扫除少数民族青壮年文盲为主,进入学校的还不普遍。有一些民族在小学开设了民族语文课,进行民族语文课的教学,其他课程仍沿用传统的汉文教学体系,使用汉文教材。还有个别民族用新创制的民族文字翻译了一部分小学汉语文、算术等课程的教材,供少数民族学生使用。这些照顾民族特点的做法,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新中国的建立,废除了民族压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从建国到1957年这一阶段,政府大力帮助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为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创立新文字,对一些不完善的民族文字进行改革和改进。除了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外,还积极提倡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文,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语言文字建设、双语师资培养等方面,为后来的双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制和推行民族文字过程中,人们对民族语文使用的客观规律有了比

  较清楚的认识,并积累了有益的教学经验,为以后的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材料和经验。但1958年至1976年这段时间,双语教育受到严重挫折。虽然在60年代初曾重现一线生机,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遭到建国以来最大的劫难,双语教育从建国初期的黄金时代跌入了低谷。

  (二)云南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期(1977—1990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走出了“左”倾错误的羁绊,4步入正确发展的轨道,双语教育也走上了复兴和发展之路。尤其是自80年代以后,双语教育实验与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982年教育部制定颁发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提出:“在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进行教学的中小学中,学生首先应当学好民族的语文,有条件的也应当学好汉语,至于汉语课开设和学习的年限,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加以灵活安排”。同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加强边远地区科技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发展民族中、小学教育,一定要在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遵照以上指示,云南省积极进行双语教学和教改的实验。这一阶段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凡个方面:1(恢复民族文字推行工作。从1979年到1985年,云南省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拉枯、佤、纳西、景颇、藏、瑶和独龙等14个民族恢复推行或试行20种民族文字或文字方案。1982年恢复景颇族载瓦文的试验推行工作,同年,对白文方案进行修订并试行,为了更好地发挥民族文字的社会作用,使民族文字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民族语文工作者继续对一些民族文字进行改进,使

  [6]之完善,并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创制新文字。

  2.开展双语教育实验。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了双语教育实验,实验广泛涉及了双语衔接、双语教学内容与方法、双语教导制、双语教育模式等问题:(1)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小学“双拼注提”实验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改方法运用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从小学一年级学习民族语文,每周16课时,一年级下学期后半期民族语文课时减半用来学汉语拼音,采用“注、提”教材教授汉语文课,直至六年级,课时和教材份量逐年增加。一年级教学用语以民族语言为主,二、三年级民、汉两种语言并用,五、六年级以汉语为主,民族语言辅助教学。为保证质量,自1985年起州师范每年增设傣语和景颇语中师班,培养双语文教师,并编写了《民汉词语对译手册》,将小学统编五年制语文课本一至十册中的生字、生词解释和例句逐个按四行体进行对照,依次为汉语拼音、汉字、民族文字为汉

  [7]字词句的意译和给民族文字注音的汉语拼音。

  (2)白——汉双语教育实验

  剑川县西中小学的实验班按小学六年制的课程基本要求安排教学任务。一、二年级语文课以翻译全国统编教材为基础,增编一些乡土教材。课本采取汉文、5汉语拼音、白文三行体。三年级以后使用全国统编教材,配上生字、生词、例句和解释的《白汉词语对译对照手册》和白文民族乡土教材,数学课按全国统编教材进行翻译:体育、音乐除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外,增加一些白族体育、音乐方面的内容。各学科教材中语言文字比重和衔接,按“先白后汉,白汉并重;以白带汉,白汉俱通”的十六字原则,结合“注、提”的方法来安排,把白文作为白族

  [8]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先导。

  (3)佤——汉双语教育实验

  1982年,云南省沧源县贺南小学开始了佤、汉双语教育实验。学制为七年,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佤语文教学为主,一年级主要学习佤文,能直呼音节,同时加授汉语会话,二年级学习汉语拼音,一、二年级使用自编的语文和数学教材,用佤语授课;第二阶段,过渡学习汉语文,三、四年级使用自编教材,每周佤语文4节,汉语文8节,使学生学会用佤语文和汉语拼音两个工具,通过汉语拼音注音、佤文释义逐步过渡到学习汉语文;第三阶段,以汉语文学习为主,在五、六、七年级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进行汉语文教学,佤语文只作为一门

  [9]课程。三个阶段中,以母语为先导,佤、汉双语文并举。

  (4)载瓦——汉双语教育实验

  从1985年9月起在西山区进行汉语载瓦语教学实验。实验班学制6年。第一年集中学习载瓦文和2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加授汉语会话课。后5年重点学习汉语文,采用5年制统编教材。到1988年,全县81所景颇小学,开设载瓦文的有60所,107班,占74%;在校景颇族小学生4347人,学载瓦文的2258人,[10]占52%。用汉载双语文教学实验的有13个班。

  (5)哈尼——汉双语教育实验

  1984年云南省绿春县广吗小学开展了哈尼、汉双语文对译对比教学实验。开办一年学前班,学习哈尼文,要求学生会拼写哈尼文。升入一年级使用全日制六年制课本的双文对照教材,用哈尼文给汉文注音释义。两种语文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民族语文“从多到少”,汉语文“从少到多”,中高年级基本过度到以汉文教

  [11]学为主。

  (6)纳——汉双语教育实验

  1986年云南丽江县纳西族主要聚居地开始了纳——汉小学双语教育实验。实验计划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纳西文拼音字母,第二学期加授纳西文会话和简单的数学知识。一年级纳西语文为语文课时的60%,汉语文为40%,以后民族

  6语文课时逐渐减少,到六年级时,只占9%,而汉语文课时逐年增加,到六年级时占91%。随后,丽江县陆续有些学校开展了双语实验,具体做法是学前班学习纳西文,一至四年级进行纳西、汉双语文教学,五、六年级实行单一汉语文教学。[12]综合分析上述双语教育实验状况,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紧密结合当地语言功能的实际进行实验,聚居区双语教育侧重汉语文水平的提高,散杂居区侧重民族语能力的发展;第二,利用民族语文拼音文字的优势,促使学生的母语向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以及民文和汉语拼音向汉文的正迁移,汉语文与民族语文紧密配合,以母语为先导,先民后汉,以民促汉,达到民汉兼通;第三,将先语后文的语言学习和习得规律引入第二语言的教学之中,由汉语会话逐步过渡到汉文的学习;第四,利用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天然优势,开办学前班学习民文,解决了小学低年级学习双语文负担过重的问题;第五,双语文并行保证了学生的双语兼通。

  通过实验,人们从思想上统一了对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关系的认识,找到了在多民族、多语言文字的国情下,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培养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所需人才的根本措施,即实施双语教育。

  (三)云南双语教育政策的完善期(1991年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信息化、一体化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少数民族对汉语的学习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这些变化,必然对原有的双语教育模式提出了调整和革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引进及国内外成功的双语教育实验的影响,云南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各类双语教育改革实验大规模开展,建立了相应的学术团体,形成了一支双语和双语教育研究队伍,编写了配套的双语教材,这些

  对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建立相应的学术团体,培养双语教育教学和研究人员,重视双语教材编译、出版工作。1993年成立了《云南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进行双语和双语教育研究,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双语教学研究书籍,为云南省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1999年以来,云南省正式审定了11个民族的158本民族文字教材,正式出版了11个民族14种文字的60多本教材。全省实施双语单文教学的有12个州、市,46个县19个语种,9561所学校,47805个班级(1~6年级)近48万多名学生。

  7实施双语双文教学的有10个州、市,22个县11个语种,707所学校,1249个班级(1~6年级)5.8万名学生,全省共有536392名在校生接受双语教学,这对提高学生的巩固率,降低辍学率稳定边疆加强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过教育部门多年的努力,云南省的民族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01年,云南省共有民族高等学校1所,民族中专学校3所,民族师范11所,民族干部学校11所,民族中小学41所,半寄宿制高小3219所。有14个少数民族的21中文字或拼音方案进入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或民文扫盲。民族大学生数由1949年的没有一人增加到2000年的19503人,占云南省在校大学生数的21.57,,中小学民族学生人数由1952年的27.77万人上升到2000年的225.86万人,占云南省中小学生比例的34.33,。到2000年,全省78个民族自治县中,78个实现了“普六”,62个县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48个县基本实现了“普九”。

  参考文献:[1]王洪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6.[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3]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

  2006,(2)[4]蔡寿福主编,云南教育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6.[5]曾满超,杨崇龙,邱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J].[6]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6,(2).[7]德宏州民族语文教研室:《开展双语双文教学改革提高民族小学质量》,《云南民

  族语文》,1989,(2).[8]参见《云南民族语文》(白文工作专集),1989,(3).[9]艾嘎德?扬荣:《双语文教学是克服民族教育中语言障碍的有效方法》,《云南

  民族语文》,1990,(4).[10]云南省教育委员会教育志办公室编,云南民族教育发展概况[M].昆明:云南大

  学出版社.1992,5.[1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12]汉妮?费尔[加拿大]:《双语教育在大山里结出了硕果一关于丽江县巴甸完小

  双语教学实验的评析》,《云南民族语文》,1994,(2).8

篇六: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94632教育理论论文

  内蒙古蒙汉双语教育发展趋势

  一、蒙古族双语教育现状

  双语教学模式。根据自身的语言文字传统,基于当前的双语教学实践,形成的“蒙-汉-外”式的双语教育模式,是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特殊类型,也是当前内蒙古民族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核心问题之一。蒙古民族历史悠久,在发展的长河中,既酝酿了完备的语言体系,又积淀了相应的文字系统,为蒙古族的双语教育奠定了民族语言基础。而多年来,在双语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极具特色的双语教学体系。因而在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时,往往以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一类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外语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内蒙古从20世纪末便开始了“蒙-汉-外”的双语教学实验。在推进这一双语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双语师资。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在蒙古族中小学阶段培养蒙汉兼通并且懂得一门外语(以英语为主)的三语学

  生。自治区内的一些高等院校都设有培养蒙古族蒙语教师、英语教师和汉语教师的院系。在校期间,主要是使用蒙古语授课,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所有的蒙古族学生在就读期间都接受一部分汉语课程和统一的公共外语,目的在于让每个蒙古族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蒙汉兼通并且掌握一门外语。由于学生汉语和英语成绩普遍偏低,双语教师会定期在民族院校等地进行在职培训。在多年的双语教育实践中,内蒙古自治区也已经探索出双语师资培训的一些途径,比如英语教师与双语教师相结合的培训、在岗与脱产相结合的培训等等。

  双语教材。自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几十年中,蒙古语的教材已经形成了八大系列完备的教材体系。从1998年秋季开始,蒙译统编英语教材已开始供学生使用。新课标的教材目前也形成了跨省区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幼儿教材四大板块。并且于2005年,成立了内蒙古蒙汉文教材研究会。自治区还鼓励和提倡区内高等院校的教师自编教材或联合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编写教材。20xx年《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草案)》规定:自治区制定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和教学课件开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重视并支持少数民族文字各类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编译出版、教学课件及音像资料的开发建设工作。

  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已经基本上做到教辅教材同步配套。

  二、存在的问题

  教育经费不足。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处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方经济对教育的投入本来就不充足。而民族双语教学所需要的资源更多,所以财政投入往往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在现代教学中,图书资料、音响设备等教学媒介越来越重要,在蒙古族双语教学中,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不能相应配套,于是就出现了双语教育“耗时长,见效慢”的问题。

  部分人担忧加强双语教育会损失母语教育和学科教育。有少部分的民族教育工作者对民族语言感情强烈,担心民族语言受到汉语或其他语言的冲击,所以对开设汉语和外语教学非常排斥。另外,在三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上,有人认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损伤了学科教学,因为在强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同时,严重影响了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对策与建议

  完善双语教育立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必须先行。虽然在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

  和国家的多项决定中均对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关于民族教育的法律体系尚未成型。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民族教育想有突破性的发展很有难度。只有相关双语教育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使得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尽早的有法可依,飞速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教育经费也不断增加。但是仍然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校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现象:教学设备落后,教辅资料匮乏,贫困学生较多,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严重问题。建议党和政府部门继续加大双语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解决双语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困难。

  重视双语教师培训,培养蒙汉兼通的双语师资。汉语文师资力量是蒙汉双语教育的中坚力量,壮大这一师资队伍是蒙汉双语教育乃至整个民族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汉语文教师,汉语普通话水平是否达标,蒙古语是否流利,学科知识背景是否扎实等等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至关重要。多年来,民族学校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蒙汉兼通的人才,但是在师资队伍中具备这种实力的教师为数不多。而且很多教师对科研和教学所持态度不同,一味的埋头于科学研究,或者只是注重教学都是不对的。教学和科研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鉴于这种情况,建议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制定严格的双语教师的招聘制度,对双语教师

  的汉语蒙语水平进行测试,也要帮助他们提高业务和科研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篇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汉藏双语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为例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到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藏双语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不仅对汉藏双语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还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篇浅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汉藏双语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展开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少数民族地区;汉藏双语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推行双语教学,尊重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可见,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提升双语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贵德县汉藏双语教育发展现状

  (一)师资队伍水平较高

  目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汉藏双语的师资队伍整体综合素质较高,大部分的汉藏双语学科教师都是从国家民委所属院校和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其不仅继承了母语,还掌握了扎实的汉语。同时,贵德县通过定期的教师培训和外出学习等形式,不断促进汉藏双语教师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还深入挖掘教师潜力,促进教师对双语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口语能力较好

  青海省贵德县被称为“高原小江南”,这里充满高原文化气息。通过优秀的教师队伍和相应的教育资源投入,国家对于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项目的大力支撑,输送大批民族学生到内地就读,各地内高民族班在江南宝地吸收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样贵德县的藏族学生在教育大省的大城市接受双语教育的同时也能开阔更广的视野,教师也能够为民族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汉语对话情境,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汉语知识,了解了一定的汉语文化,还具备了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汉藏双语教育发展的机遇

  现代社会是知识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双言以至多语文的社会。双语制不仅少数民族地区需要,汉族地区以至世界各国都需要。交流是双向的,双语制是世界潮流。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这个趋势更加明显和突出。在传承和发扬本民族藏语文的同时,如果能掌握共同语乃至国际语,对于汉藏双语教育和贵德县地区的教育道路实在是至关重要的[1]。

  (一)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学习系统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传统的汉藏双语教育实施中,教师主要是通过书本、网络搜索素材,然后将汉语资源进行翻译、整合、加工,但是这样的数字化资源不仅量少,且质量很差。伴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到来,为教育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教师不仅能够基于原有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还可以积极整合课内外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在线学习系统,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挖掘了汉语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

  (二)尊重语言环境,完善操作体系

  汉藏双语教学信息化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实时的语言场景,随

  时随地对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听、说、交流,进一步提升双语学习质量。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尊重当地的语言环境和语用习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调查统计,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家长的意愿,从而为双语教学的质量做好铺垫。由于课堂教学语言的选择和贵德县当地的语言生活、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所以必须要采取稳定的措施,确保双语教学的顺利发展。搭建学生与学生、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切实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汉藏双语教育发展的挑战

  (一)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贵德县汉藏双语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仅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还需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要深刻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充分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明确学生学习汉语的目标和任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教学的时候,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思想上对互联网教学增加认可。并在实践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教学环节实施针对性的创新。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实施分层教学,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汉语言,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2]。

  (二)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了贯彻落实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并使得相应的多语种教育模式趋于制度化,贵德县就要积极的探索推行以语言能力培养为中心,“精化母语、强化汉语、优化外语”的三语教学模式,使得藏语、汉语和英语能够同步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多语人才。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各个要求,贵德县双语学校还要按照统一的规定开设外语、信息技术等各门课程,以开发双语产品为重点,切实推动远程教育工程的发展。学习和采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全方位的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优化和配置。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汉藏双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提升教学成效。

  (三)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挑战

  互联网对于贵德县大中小学汉藏双语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挑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来源于老师教,还来源于四面八方的信息。教师从以往的讲授者变成了知识结构的设计者和互联网教学的引导者,其必须要加强自学力度,提升自身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师问题不解决,双语教育改革和发展就可能架子大、投入多却效果差,所以,贵德县应当采取如下措施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1.统一解决教师编制;2.灵活教师聘任调配制度;3.建立牧区双语教师轮训机制;4.实行双语教师准入制度;5.加快双语教师培养;6.培养合格的藏区汉语教师;7.提高教师待遇;8.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化管理[3]。

  结语:“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汉藏双语的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教师应当积极面对“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取多样化的途径深化教育改革,为汉藏双语教育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1):1-6.[2]苏德,张良,江涛.新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机遇·挑战·策略[J].民族

  教育研究,2019,30(04):69-74.[3]完玛冷智.青海牧区双语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报告[J].西北民族研究,2012(1):14-28.

  作者简介:多杰才旦,(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教研部少数民族语言教研室助教

  本科学历

  新疆

  乌鲁木齐830049)

推荐访问: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双语 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