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民族贫困县返贫原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10 19:15:01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贫困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云南省部分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县脱贫后又返贫。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为例,探索该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人口素质低下和传统陈旧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返贫问题比较突出。分析其返贫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引起重视,关注边境民族贫困县的返贫问题。

关键词:云南省 边境民族贫困县 返贫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87-02  消除贫困是现全世界整个人类所关注的最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驱动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部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贫困问题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在国家各种政策支持下,部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过去贫困线标准较低,一有自然灾害或社会经济方面等变化,就会使已脱贫的人口及地区重新返贫。因此,研究贫困县返贫现象,特别是云南省有许多边境民族贫困县返贫情况严重,对于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双版纳勐腊县为例研究云南边境民族贫困县返贫的原因及对策。

1 勐腊县经济发展及贫困现状

勐腊县是中国云南省最南端的一个边境县。东部和南部与老挝接壤,西与缅甸隔江相望,西北与景洪市相接,北与思茅地区江城县毗邻。边境线长740.8公里,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占总面积的95.6%,共有26个少数民族居住在这里,占总人口的72%,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交汇地区,温暖潮湿,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植物种类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自然景观为这里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勐腊县已初步形成了以粮、胶、糖、茶、畜、药、果为主的产业结构。地方工业刚开始起步,逐步改变过去设备简陋,生产方式原始的状况。交通运输、电讯发展迅速,基本满足当地居民需要。边境贸易、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善。然而经济发展的快速进行不能完全改善勐腊县的贫困状况。

在勐腊县农村,特别是在远离市中心的边远山区,面临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难题,当然导致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扶贫任务是相当繁重的。按照国家贫困线新标准,有41800人依然处于贫困线以下,占全县总人口的21.4%,占全县农村人口的33.4%,还有4800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山区,贫困程度比较深,这里的人们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经过扶贫工作,勐腊县基本解决54个贫困村7000多人的温饱问题,摆脱了“贫困线”,但是依照国家新的标准,全县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将达到41800人,占总人口的21.3%。同时部分贫困人口虽然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生产生活条件没有实现根本改变,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而返贫的现象尤其突出。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县贫困山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但要做好扶贫工作,还要确保扶贫后脱离贫困线的人口不要重新返贫。

2 当前勐腊县返贫原因分析

(1)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勐腊县位于无量山南端之尾稍,山区面积较广,占总面积的95.6%,不适合人居住,山间坝子面积狭小却是这里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地。这里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年均降雨量1540毫米,使得冬春季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夏秋季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再加上这里靠近火山地震带,容易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波及,如2011年3月24日晚缅甸发生的7.2级地震波及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勐满镇镇政府、文化站和景易、上景龙、下景龙等村寨的民居出现墙体开裂、围墙倒塌、瓦片掉落等险情。勐腊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但规模小而且分布零散不均匀,采矿、修路等经济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更加重了这里的自然灾害发生。由这里于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居民房屋质量较差,农业设施跟不上,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使得扶贫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同时,使许多脱贫人口因自然灾害再度返贫。

(2)因病返贫、因学返贫等现象依然显著。由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放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勐腊县已经开始改变这里曾是超高疟疾流行区的状况,疟疾、伤寒、霍乱、肝炎、血吸虫病、麻风病等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预防,但由于部分医院较远难以就近就医,同时医疗费用较高,一旦脱贫户得了较严重的疾病,无钱医治将很快因病返贫。勐腊县医疗保障体制不够健全,因病返贫依然普遍。因为部分家庭供子女到县城中读书,并到省会城市攻读大学,高额的教育费用,致使部分脱贫家庭重新返贫。

(3)劳动力素质低下,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形成了返贫的内因。勐腊县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远离大中型城市,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都过着“温饱即是满足”的生活,思想守旧,缺乏竞争意识,乐于纵向比较,自满自足。由于少数民族较多,保持民族风俗传统,结婚需彩礼、新建房屋等活动,使许多贫困家庭因婚返贫。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在这里实行,但遵从少数民族传统,许多家庭依然保持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造成人口负担过重,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因育返贫。因此,依靠扶贫工作脱贫的家庭缺少积蓄,极易返贫。

3 解决勐腊县返贫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1)改善勐腊县自然生态环境,使人地协调发展。主要是恢复和改善全县生态环境,防御和解决因自然环境恶化而导致的返贫问题。培养该地居民“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生态理念,不把林业简单的看成是提供木材发展经济的行业,而应看成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化山地,防治森林火灾,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区、山地陡坡退耕还林、发展畜牧业等工程的实施,使资金资源得到整合,开辟生态茶园、绿色竹林等经济项目,明确山区发挥山地牧草优势养牛育犊,因地制宜和谐统一。利用这里独特的民族风情,多姿的热带雨林植物发展旅游业,限制并消除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因素,从自然生态条件出发,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良好态势。

(2)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过去落后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状况,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对医疗服务的资金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增设乡、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点,方便各地群众就近治病,认真落实全县初级卫生保健制度,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从整体上提高全县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因病返贫的问题;建立最低保障制度,保障部分山区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解决因基本生活难以维持而返贫的问题;建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养老需求,解决因年老失去劳动能力而返贫的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轻自然灾害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安全需要,解决因自然灾害而返贫的问题。

(3)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这里文化程度低,劳动力水平平均只有小学文化,缺少行业技术培训,人才缺失严重。而教育可以促进人才培养,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教育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具有先导性。确保全县边远、民族、贫困、山区学校的中小学生都能享受“两免一补”,逐步把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制度化。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希望工程、贫困生救助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加大对勐腊县的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推广体系,增加劳动者科技培训班,鼓励当地群众学习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扶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打造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以确保减少因缺乏科技文化素质、使用传统生产技术而被社会淘汰的返贫人口。

(4)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增长。过去勐腊县经济支柱产业单一,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大部分贫困人口很难脱贫致富。制约勐腊县走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基础薄弱。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调整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要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改良品种,适应环境,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工业结构也要调整优化,在巩固发展现有的简单加工制作业基础上,围绕建设勐腊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着力发展特色食品及餐饮、民族工艺品、橡胶木业等加工工业,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以较为“清洁”的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勐腊县拥有较为原始的热带森林,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的起源地,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因此,在县内开辟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全县经济繁荣,增加群众收入,逐步带领当地居民稳定的脱贫。

(5)建设边境贸易商品基地,扩大就业率。抓住勐腊县地理位置的优势,做大做强转口贸易,积极发展边民贸易市场,增进与邻国技术交流、合作,与老挝联合开发资源,到境外投资设厂。从而加大就业岗位的开发,鼓励当地群众发展边境贸易,活跃思维,增强当地居民创新性,改变过去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避免贫困人口因懒返贫。

(6)“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县应逐步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贫困县目前的发展状况离不开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需要国家给予资金等条件帮助贫困县摆脱贫困,但完全依赖国家帮助贫困县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贫困的。一方面,贫困县要积极向国家争取财政支持,解决本地资源、环境、人口的矛盾,但不能把资金用于“治标”而要用于“治本”,只有根本解决了贫困县资源、环境等问题,使社会良性循环才能真正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另一方面,把国家经济扶持与贫困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相结合,让贫困县群众看清地区之间的差距,找出脱贫思路,燃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热情,引导贫困户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依靠自己,克服困难,积极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才能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同时注重环境生态建设,走新型的脱贫道路。只有依靠贫困县自力更生,充分发挥内在能动作用才能使外在的国家经济扶持发挥最大功效。将“输血”变为“造血”功能是边境民族贫困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唯一出路。

总之,对于云南省边境民族贫困县来说,要脱贫致富,防治和减轻返贫现象,就必须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因地制宜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道路,不能忽视贫困县主体主观能动作用,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否则将会加剧贫困或产生返贫现象。参考文献:

[1] 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2] 格桑顿珠.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初探[J].中国民族,2002(2):65.

[3] 赵廷光.云南少数民族社会跨越发展研究[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4] 赵廷光.实践与认识[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5] 盘金贵,滕成达.加快边境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调查研究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3).

[6] 苏宏华.浅析云南省返贫现象[J].科技情报与开发经济,2007,(1).

[7] 袁娜.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县扶贫与返贫问题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J].实事求是,2011,(03).

推荐访问:云南 边境 贫困县 民族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