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打造新兴工业城

时间:2022-06-10 16:5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zoޛ)j馟nu6mZ党建先进县(市)、湖北省文明城市等多种荣誉称号,正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

交通地理

洪湖市地跨东经113°07′-114°05′,北纬29°39′-30° 12′之间,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东南端。东南濒长江,与嘉鱼县、赤壁市及湖南省临湘市隔江相望;西傍洪湖与监利县接壤;北依东荆河与汉南区、仙桃市相邻。洪湖市东西最长94公里,南北最宽62公里。

洪湖是荆州市县市区中距武汉、岳阳最近的城市,正在建设的洪监高速公路、东西向穿越洪湖市全境,与武汉出城的汉洪高速相连,与随岳高速公路互通,将洪湖纳入武汉的怀抱,融入武汉一小时经济圈,同时将洪湖与长株潭城市群时间距离缩短至2小时。

洪湖拥有135公里长江岸线,正在建设的长江洪湖新堤港是湖北省十九个区域性重要港口之一,是江汉平原四湖流域进出长江的唯一出口,建成后它将成为城市发展和中转运输不可或缺的重要枢纽。

自然资源

洪湖气候宜人,属亚热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河湖众多。境内大小河渠113条,总长900公里;大小湖泊102个,面积468.7平方公里(70.29万亩)。

物产丰富。是全国的商品粮、棉、油基地,盛产各种鱼、虾、蟹、鳖、螺、莲、菱、藕等水产品;湖中水生类高等底栖动植物种类列为全国首位,底栖动植物量居全国第二位。

洪湖是全球少有的水质优良的淡水湖泊之一,国家级湿地生态保护区长江洪湖段,是国家珍稀动物白鳍豚的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洪湖市以其境内最大的湖泊——洪湖而命名。洪湖作为地名,最早始见于明朝《嘉靖·沔阳志》所载:“上洪湖,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又十里为下洪湖,受郑道、白沙、坝潭诸水,与黄蓬相通”,“夏洪湖大水,湖河不分,容纳无所,泛滥沿岸,诸垸尽没,湖垸不分”。

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洪湖的螺山、乌林和黄蓬山等地就有人类生息和居住,形成了邑居和群落。在螺山、乌林和黄蓬山的新石器遗址中,已发掘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百余件。

今洪湖市境域,夏商时代为古云梦地,属“禹贡”荆州之域;西周时期周武王(姬发)封为州国,都城在今黄蓬山;楚武王四十年(公元前701年),州国和江汉间其它小国都被楚国吞并;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后,古州国地属南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更南郡为临江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恢复南郡,设置州陵县,县治在黄蓬山;新莽代汉(公元9年,以下纪年均为公元),南郡改称南顺郡,州陵改为江夏,县治在今新滩口;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西汉郡县原名;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州陵辖属东吴江夏郡;西晋永兴二年(305年),因蜀乱割南郡的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侨置成都郡,隶属成都王颖国;南朝时州陵县先后属巴陵郡、州城郡;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裁撤州陵、惠怀二县,改置建兴县,隶属沔阳郡,县治迁到今仙桃市沔阳老城;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今洪湖市境域疆属屡更,郡县变动频繁,大多与沔阳有分有合,或升或降,其间曾名玉沙县、附廓县、文泉县等;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置县,沔阳县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除道,在新堤设市,直隶属湖北省政府。未久,撤市并入沔阳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新堤设置沔阳地区专员公署,新堤为专署直辖市。1951年5月,沔阳专区并入荆州地区专员公署;同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决定,将沔阳县东荆河以南区域,以及监利县东部、嘉鱼县长江北部、汉阳县西南部的毗邻区域划出,建立洪湖县,属湖北省荆州地区专员公署管辖。

1987年7月3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洪湖县,设立洪湖市,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洪湖市现属湖北省荆州市管辖。

经济概况

2012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洪湖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紧紧抓住“两圈一带”和“壮腰工程”的重大历史机遇,克难奋进,全市经济稳步较快增长,运行质效提高,物价总体稳定,民生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業取得了新的进步。

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据核算,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業增加值完成46.3亿元,增长4.5%;第二产業增加值完成48.57亿元,增长19.0%;第三产業增加值完成49.32亿元,增长1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4997元提高到17616元。全市三次产業结构由上年的34.3:31.6:34.1调整到32.1:33.7:34.2。第二产業和第三产業占比均有所提高,并首次超过了第一产業。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涨幅比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5.8%、2.0%。

劳动就業形势较好。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業人员7600人,城镇登记失業率4.0%。

农業

农業生产稳步发展。2012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强高产创建和板块建设,全市农業生产稳步发展,实现农業总产值89.14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業产值32.03亿元,林業产值1.19亿元,牧業产值9.83亿元,渔業产值44.9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業产值1.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27.8%、3.3%、6.8%、6.0%。

粮食产量平稳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2.64万亩,比上年增加11.15万亩,增长9.2%。全年粮食总产67万吨,比上年增加1.44万吨,增长2.2%。

棉花产量有所下降。全年棉花种植面积10.36万亩,下降25.2%。总产量1.01万吨,比上年下降12.0%。

油料生产平稳。全年油料种植面积50.2万亩,比上年增长1.7%,油料产量8.42万吨,比上年增长2.7%。

畜牧業、渔業较快增长。全年生猪出栏36.36万头,增长7.4%;家禽出笼463.16万只,增长7.3%;全年水产品产量39.81万吨,增长8.9%,水产养殖面积86.94万亩,增长6.0%。

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工業增加值41.18亿元,增长17,9%,其中规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8,68亿元,增长21,2%。

工業企業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業企業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2.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实现利税7.88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利润总额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8.3%。全部工業企業入库税金1.64亿元,增长17.1%,其中规模以上工業企業入库税金1.09亿元,增长29.0%。工業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52.30,比上年提高40.93个百分点。

建筑業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企業完成增加值7.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50亿元,增长35.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完成81.52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工業性固定资产投资37.36亿元,增长33.2%。34个亿元以上项目2012年完成投资30.61亿元,占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74亿元的比重为41.4%。

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但销售下降。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53亿元,增长24.8%,其中商品住宅投资4.89亿元,下降10.8%。商品房销售面积14.79万平方米,下降58.8%,商品房销售额3.43亿元,下降67.4%。国内外贸易

随着国家继续实施“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52亿元,增长17.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26.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外贸出口有所下降,据海关统计,全市外贸出口总额226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4%。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3.3%。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邮电業较快增长。全市交通运输和邮电業完成增加值9.64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全市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774公里,比上年增加9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724公里,比上年增加101公里。邮电業务收入3.55亿元,比上年增长6.9%。年末全市移动电话达到40.07万部,固定电话9.37万部,互联网用户达6.01万户。

旅游業快速发展。全年国内旅游人数180.82万人,比上年增长33.2%。入境旅游人数11.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2%。全年旅游業总收入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33.7%。

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质量提高。全市实现财政收入5.91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0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工商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9.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17.77亿元,比上年增长65.0%。

金融存款和贷款明显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邮储)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138.36亿元和66.3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4.43亿元和13.6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5.29亿元,比年初增加15.26亿元。

教育、体育、卫生和科技事業

教育、体育事業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分别达到3.95万人和3.49万人,小学、初中适龄少儿入学率分别达100%和99.56%。全市高考一本(不含体育艺术类)上线人数572人,比上年增加45人,两人过清华、北大录取线。投资3200万元,改扩建幼儿园总建筑面积11784平方米。举办“长江杯”中国国奥女篮VS新西兰女篮挑战赛、湘鄂边老苏区十五届“贺龙杯”篮球友谊赛等影响较大的赛事。全年争取了5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申报了50个健身路径,已完成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覆盖294个。

卫生事業不断进步。全市年末拥有医院、卫生院27家,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2150人,比上年增加103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2111张,比上年增加294张。

科技工作有新突破。全年共向国家和省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2项,争取科技项目资金850万元,位居荆州市备县、市、区之首,全省县、市前列。创建农業科技示范基地10个,培育农業科技创新示范企業6家。2012年有两家企業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業,全市高新技术企業达到8家,申报专利及其他科技成果130项。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平稳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4.14万人,其中非农業人口17.8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760人,出生率10.37%,死亡人口5320人,死亡率5.65%,人口自然增长率4.72%。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67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8440元,增长13.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由上年45.7%上升到46.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上年46.5%下降到43.7%。

居民生活环境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8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1平方米,住宅装饰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政福利事業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城镇养老保险参保12.96万人,比上年增加0.62万人;3.24万人参加了失業保险,比上年增加0.08万人;29.2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比上年下降0.14万人;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33万人和1.21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0.1万人和0.06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63.52万人,参保率99.8%;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35.93万人。全市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8万人,农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数3.46万人,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洪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但也存在加速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准确把握好这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既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潜在的风险,努力实现洪湖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发展的新机遇

“十二五”时期洪湖市所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归结起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时期,国家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将逐步形成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纵两横”经济带。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国民经济结构将开始进入以“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为主的开放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并举的时期。这将为具有显著特色生态资源且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的洪湖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和上升空间。随着沿江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推进,洪湖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望争取到更多的国内市场份额,特别是以旅游業、现代物流業为主的现代服务業将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

二是湖北省实施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战略。湖北省实施的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战略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洪湖位于国家和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主轴之上,既有利于争取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相关政策扶持,又有利于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宜荆城市群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协作,加快洪湖湖北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

三是全面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湖北省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完善湖北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的宏伟构想,其内在要求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依托洪湖特色优势资源,充分利用长江上、下游的资源和市场,这对于加快洪湖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抢占发展先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四是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国家“十二五”发展的战略取向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具体来讲,就是要树立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加快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建设转型。洪湖作为这两大战略实施的主战场,将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管理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方面迎来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面临的新挑战

受基本市情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限制,洪湖市县域经济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靠增加要素投入拉动。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洪湖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快速、健康势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调整产業结构的任务艰巨。洪湖市是传统农業大市,受传统农業观念禁锢,洪湖市第一产業发展缓慢,第二产業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科技创新能力和新兴支柱产業不足,产業规模不大,第三产業发展不怏。突出表现在整体经济实力偏弱、企業规模小、竞争力和财税贡献率不高,外向度不高等等。未来五年加快洪湖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很大。

二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镇化水平低,这些都将成为未来五年洪湖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繁重的工作任务。

三是综合经济实力提高的任务艰巨,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增长后劲不足。尽管“十一五”期间洪湖市财政收入和综合经济实力有所提高,但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不快,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财税收入来源个体偏弱、数量不多,将直接导致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四是改革创新的任务艰巨。“两圈一带一区”和城乡一体化试点战略全省唯一全覆盖,这就必然要求洪湖市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只会越跟越远、差距越来越大。未来五年的发展更需要全面的改革创新来推动,改革创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

五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任务艰巨。洪湖不仅面临着荆州各县市区发展带来的压力,而且还面临着周边仙桃、赤壁和湖南临湘等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竞争。随着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的加速推进,洪湖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围追堵截的局势在所难免。

发展目标

总目标: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现实目标: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民生更加和谐。根据《中其洪湖市委关于洪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具体指标确定为:

经济总量指标。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35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第一产業47亿元,年均增长2.5%;第二产業96亿元,年均增长23%;第三产業92亿元,年均增长17%。三次产業比重调整为20.0:40.9:39.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3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8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亿元,年均增长20%;外贸出口5033万美元,年均增长18%。

生态环境指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7%,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5%,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76吨标煤。

社会发展指标。到2015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95.7万人以内,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o以内;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岁,城镇登记失業率控制在4.0%以内,每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08人以内。

民生改善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50元,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07元,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4.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城市低保补助水平年均增长达到最低工资标准增幅的5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参保率达到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

投资环境

可以用五句话二十个字基本概括洪湖市的主要特征,著名老区、百湖之市、水产之都、旅游胜地、工業新城。

著名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洪湖境内的瞿家湾镇是当时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是长征主力红二方面军的摇篮。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电影《洪湖赤卫队》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一段红色岁月里的经典故事。为了纪念这段光辉历史,1951年6月,经省政府报国(政)务院批准,将汉阳、沔阳、监利、嘉鱼各划出一块,建立洪湖县。1987年7月撤县建市。目前,瞿家湾革命旧址群及境内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纪念园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百湖之市。市内共有大小湖泊102个。拥有水面百余万亩,其中洪湖大湖水面53万亩,是目前全球水质优良的大型淡水湖泊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湖北之肾”。2006年,在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洪湖获得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

水产之都。全市淡水养殖面积80余万亩,年淡水产品总量38万吨左右,居全国县市第一。水产業产值占大农業比重、水产業为农民提供的纯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65%,居全省首位。全市已经形成3个水产专業乡镇和8个水产养殖大镇。以洪湖清水大闸蟹、德炎小龙虾为代表的一批洪湖水产品牌享誉国内外市场。“洪湖渔家”生态鱼品牌作为全省三大水产品牌正面向海内外推介。洪湖水产品加工园是湖北唯一的省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洪湖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商品油、速生丰产林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和“人间天堂”的美誉。

旅游胜地。洪湖拥有湿地生态、红色旅游、三国文化、地热温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洪湖为全国第七、湖北第一大淡水湖泊,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洪湖蓝田风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原瞿家湾农業产業化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湖北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每年吸引众多游客。2011年,洪湖旅游区(瞿家湾镇古街、蓝田生态园、悦兮·半岛温泉)荣获“灵秀湖北十大旅游新秀”称号。境内还有著名的三国乌林古战场和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出生地黄蓬山等众多历史遗迹,有待深度开发。

工業新城。全市工業经济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三区”雏形和四大产業。“三区”即:府场经济开发区(含曹市工業园)、洪湖经济开发区和新滩新区;“四大产業”即:石化装备制造、水产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制造。其中以府场镇、曹市镇为中心的石化装备制造产業集聚企業百余家,年上交税收5000多万元,是全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業集群之一。

随着政策机遇的综合叠加和洪湖知名度、美誉度的进一步强化,随着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和区位优势的进一步凸显,随着“工業兴市”战略的强力推进和水产、旅游产業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工業园区的快速拓展和产業集群的不断壮大,洪湖市正步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推荐访问:洪湖 工业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