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感受”

时间:2022-06-08 11:0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在外国建筑史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哈尔滨市独有的建筑资源条件,侧重其建筑风格特色和教学内容的融合,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并提出了从“理论”到“感受”的教学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影视、旅游、模型制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建筑史教学可看、可触、可议,通俗易懂,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外国建筑史;理论;感受;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10071060

引言

外国建筑史课程是城乡规划学专业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丰富建筑设计符号语言。工科里面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等专业会重视突出建筑历史的教学,这是因为这样的学科既有工科严谨的性质,又有文科艺术浪漫的要求,这种独特的双重性使得学习建筑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1]。学习外国建筑史能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与人文素质,提高学生对外国建筑形式的认识,了解国外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规律,辨析国外的基本建筑流派风格,从中学习成熟的设计手法运用到课程设计中,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史等其他课程打下基础[2]。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外国建筑史课程课堂信息量巨大,课外延伸的内容也很多,如何引导学生重视这门课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把相关知识灵活的运用到设计课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到主动的研究,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是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在学环节中尝试了针对大学生所处年龄段的身心实际状况的多样性的教学探索和改革,目的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1理论课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按照目前的课程安排,本科生大多数的课程仍然以理论课为主,很多老师也会采用多媒体等方式,然而在实践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并不感兴趣,学习缺乏热情,觉得理论课枯燥乏味,理论课成为学生们认为最无聊的课程,往往缺勤率最高的就是理论课,很多学生即便是来到了课堂上,也是心不在焉,注意力不能持续的保持着听课的状态,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质量,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比比皆是,这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顽疾,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如图1)[3],87%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度不足课堂总时间的80%,并且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课堂的进行而降低(如图2)[4]。所以,如何根据学生各时间段的注意力特点并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们上课注意力也是教师需要去思考研究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与了解国外先进的教学手法,要想提高和改善教学的质量,不单要从本专业的思维角度去思考。其实,很多学生在选择自己专业的时候并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对于教师来说研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功课,争取能够与学生们用心去交流。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在《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所讲,要想学生们真正热爱上你所讲授的课程,就要不断的调整教学的方法,隐性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们带着思考去看待课程,不断的刺激着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自主的走向研究的道路上[5]。

2外国建筑史课程的设置与概况

东北林业大学的建筑史课程分为外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两门,各32学时,与其他相关院校的课程设置类似。目前,在开设的外国建筑史课程的高校中,绝大多数使用的教材是《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6]。这两本教材的内容比较丰富,对各个历史时期除了中国以外的国家的建筑风格与流派安排比较平均,但是在城乡规划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中,规定的学时仅仅是32课时,要想在规定的课时内把如此多的流派风格形式介绍并使学生们掌握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实际授课的过程当中,要以时间为基本线索,将重点内容专题化讲授,延伸和扩展知识面。外国建筑史的课程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式,展示各种类型的建筑形式的发展和特点,除详实的文字说明与图片,还有相关的影视动画,突出刺激物的新异性,反复刺激着学生们的记忆力。课堂演示非常适合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展示的信息量巨大,一堂课的图片演示量可达到200余张,课堂的授课内容基本上是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师的解说配合传递给学生的,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和单纯的板书,提高了学生们的无意的注意力,刺激了学生们的视听感官,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各类的建筑形式及建筑的内涵,提高了审美能力与综合设计能力。

在实际课程运用之中,充分利用哈尔滨市的城市建筑资源辅助教学。哈尔滨由于其特有的发展历史,在历史上曾经非常的繁华,并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都市,拥有浓郁的欧洲城市的风格,曾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7]。中东铁路的建设给哈尔滨市带来大量的欧洲移民。这些移民在哈尔滨依旧保持着独立的生活方式习惯和宗教信仰,使得欧式风格建筑在这片土地上迅速的发展建设。一时间,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巴洛克风格等大量的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集聚于这个东北城市,城市独特的建筑魅力对国内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市建筑文化。哈尔滨市的建筑风格多样,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造型考究多变,新颖别致,具有显著的欧洲城市风貌。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在此争奇斗艳,是学习外国建筑史不可多得的切身感受的地方,是在哈尔滨学习城乡规划学专业的学生们的偏得,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感知哈尔滨历史建筑的魅力所在,增进其学习兴趣和感官上的记忆,增强其对历史建筑更为深入的立体化的理解,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建筑的魅力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厚重。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的联系哈尔滨市留存的西方建筑进行讲解,通过鼓励学生调研,参观,动手制作模型等方式,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通过“目的对记忆学习资料的影响”的实验发现一个心理学规律:学生在课前通过有目的长时间准备比再课后有更为明显的效果[8]。也就是通过这些课前的准备,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变得更强,对相关的建筑知识更加的注意,通过这些方式的引导直接让学生们的感官接受不断的刺激,增进学生们的无意的记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建筑的特征并记住,让学生们能够在直观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外国建筑风格的魅力。

3外国建筑史的教学方法探析

3.1“理论”教学

1) 扩展。在城乡规划学专业的设置中,外国建筑史的学时安排比较少,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把重点内容进行专题化讲解,结合哈尔滨市的一些相关建筑实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从而拓展了教材的内容。比如,在讲授《外国建筑史》第3篇欧洲中世纪建筑中的拜占庭建筑一章时,将土耳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与哈尔滨市的索菲亚大教堂进行对比(如图3),包括其二者的建设背景、基本建筑概况等方面,还从建筑结构角度出发了解其二者的建筑平面设计、剖面结构和立面形式。加强了对帆拱和鼓座等手法的理解,因为很多的学生都去过索菲亚大教堂,所以对这样的对比很感兴趣,这种增强刺激物的对比性的方法,利用学生们原本已经有的记忆与知识,灵活的引导出新的知识,降低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程的焦虑感,集中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课上效果的反馈说明,同学们对教堂建筑,尤其是哈尔滨市内现存的教堂建筑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拜占庭的建筑形式引发出教堂的建筑形式这一专题,具体讲授了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教堂、俄罗斯风格的帐篷顶式教堂。除介绍教材中的巴黎圣母院等教堂,教师也着重介绍了哈尔滨市呼兰区的天主教堂(如图4)、南岗区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和圣母守护教堂,这样举例的教学方式拉进了学生们与历史的距离,使他们觉得外国建筑不只存在于课本或国外,从而对重要知识掌握的更加立体深入。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们上课的心理状态,一名出色的建筑工程师未必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优秀教师要了解学生们所想,与学生们换位思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等教育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实际授课过程中,虽然很多理工科的学生不太重视理论课的学习,但是实际上他们对历史艺术这些人文的知识还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只是单独的放映幻灯片已经不足以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将一些历史建筑理论结合本地实际再添入一些人文知识学生们才会更加的感兴趣,甚至会有一些学生会联想到自己家乡的建筑、更容易的接受新鲜的知识,这有益于教学的进一步展开。教师通过正确引导,使得同学们会结合自己思考提出新问题。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方法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是值得继续开展下去的。

2) 互动。英国有句谚语:“生活是银,沉默是金”。可是,真正到课堂上,同学们都处于一种沉默的状态,甚至是昏昏欲睡的状态,这是对任课教师的一种不认可。相关调查显示,亚洲学生尤其是中国的学生在课堂上是最不乐于发言,最主要原因在于怕丢面子和老师的权威。如果课堂只是一味的单向灌输性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效率肯定会随着课堂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低。在建筑史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沉默、灌输性教学手段的一些问题,有效的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教学上的互动,在某些章节中,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的成员在课前要充分的查询相关的资料并总结知识点,上课时每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同时听者也可以进行提问,形成互动的交流平台[5]。倡导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使得课堂不再是冷冰冰的讲授,而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富有情感的交流空间,这是任何先进的多媒体设施所办不到的。比如,在讲授《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三章的现代派与代表人物中,让3~5个人成为一组,每个小组查阅一位建筑大师的生平事迹与建筑风格,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汇报中,学生们不仅介绍教材中的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等20世纪最杰出的五位建筑大师,还有课本之外的法兰克盖瑞、路易斯康等其他建筑大师,这些大师的作品都对推到现代建筑领域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每小组中的同学们的性格有所不同,所以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也不同。同学们对大师的作品的理解有了更为全面和立体的了解,从中看到了大师们在各个方面的闪光之处,扩展了视野,挖掘了课后的学习潜力,激发了学习热情,培养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思考和研究。

互动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青年人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一般在20多分钟左右,这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每一名同学的演讲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讲台上不停的变换着演讲者也无疑是对学生们注意的一种刺激,提高学生的精神状态,当然有时候也要灵活的运用互动的方法,特别是在学生的状态处于低潮的时期要多进行互动,减少学生们有效听课时间的损耗。互动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都积极的参与互动的小组讨论,同学互相交流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由教师最后总结,将其中的重点知识与关键问题再次强调,这种从无意到有意再到无意的记忆,相互的交替能够有效降低学生们听课的疲惫感,在加强学生们对建筑史的记忆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感受”教学

1) 旅游。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如今的青年人都热爱旅游,而外国建筑史教学中的大量实例均为著名的旅游资源,这种重合恰恰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笔者安排了不少课下参观不同建筑风格建筑的作业,被学生们生动的形容为“带上外国建筑史的教材去旅游”,这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使得外国建筑史课堂缺席率非常之低。

感受的教育方法就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显性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改变成隐形的引导体验性教育,在学生们在感受的过程中无意的去学习,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的经验使得学生们的记忆更加的深刻。哈尔滨市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形式,学生们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到课上所提到的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等看似距离自己很远、实际就在身边的西方建筑风格。教学方法的改进主要是要提高学生们对建筑的认识,这是外国建筑史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隐形的学习增加了学生们对西方建筑类型及空间的切身感受,这是传统的学习所做不到的,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同学们不单单的了解建筑的形式,而且要同时去感受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增强了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们就建筑环境对人的情感行为的影响的讨论,这方面的知识不能够只是通过教材就能讲的清楚的,一定要通过实际的走访去感受建筑空间的魅力,进而引导出当下人们所关注的建筑行为对情感心理方面的思考。实地走访的过程不单单使学生们对西方建筑的特征风格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其特征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们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这种能力,让学习更加的脚踏实地,反对乌托邦式的学习。在讲到《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的第一章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中时,安排学生在课下哈尔滨市寻找教材中提到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回到课堂上,同学们带回来很多建筑风格独特的实拍照片进行多媒体展示,通过学生们汇报展示,了解到学生们主要以去走访秋林公司、省美术馆、省博物馆等有浓郁的西洋风格的建筑为主,特别是在中央大街上的杰西卡、教育书店和马迭尔宾馆等一系列风格独特、特点鲜明的欧式建筑,学生们自主的搜集了各个建筑风格的艺术特点与历史沿袭,同学们或是关注这些建筑的砖瓦结构,或是立面屋顶的变化、或是高超的雕塑艺术,收获颇丰。

2) 影视。据了解,2000年美国开始流行一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简单解释为学生们在上课前认真的观看网络课堂,基本掌握了之后回到课堂和老师去研讨比较难的部分。笔者从中深受启迪,但是通过经验任务,如果只是完全的放任同学们在课前观看网络课堂,单不说有多少同学真正的去认真完成作业,就是制作网络课堂视频对于大多数的老师也决非易事,所以在“翻转课堂”的基础上,不去增加同学们课前过多的“包袱”,将课前的网络课堂视频变为去欣赏一些影视作品,外国建筑史当中的众多案例均为影视作品中的主要背景(如图5),如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巴黎圣母院,《埃及艳后》古罗马城的辉煌,《角斗士》中的古罗马斗兽场,《达芬奇密码》中的万神庙,《碟中谍3》中的圣彼得大教堂,《飓风营救2》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偷天换日》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并且每一次布置观看影视作品的作业前,笔者都会布置观看每一部电影需重点观看的地方与细节,看过电影的同学们,返回到课堂上,多多少少都会对这些知名的建筑有所感知,再通过课上的讲解,学生们会加强印象,也不会产生过多的逆反心理,这种教学和生活的交集是教学中的资源,也是学生兴奋点的来源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图5向学生们推荐电影的海报

3.3“理论”到“感受”

1) 模型制作。模型制作是建筑学的一门重要动手课程,由于城乡规划的课时有限,并没有单独设置模型制作的课程,仅仅通过基础课和设计课所做的一些自己作品的模型是远远不够的。而在外国建筑史的课程当中,同学们在接触大量外国建筑的同时也是学习大师作品的好时机,除提高了动手制作模型的能力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对大师作品的解读,大师作品的模型制作能够强化学生们对历史建筑的整体认知,跳出平面的认识,弥补图纸二维视觉的不足,以增加空间的想象能力,能够更全面的理解与展示西方建筑,通过动手、动脑来体会经典的大师作品[7]。这是不容忽视的建筑语言,通过对细节的制作和尺寸的把握,能够更为具体和完整的呈现经典建筑作品的特征,模型的制作也可以帮助同学们更为深入的了解历史建筑,从中领悟设计的方法。在课程过半的时候安排了模型制作的课下作业,学生们自主的收集材料、做出小样,再做出正式的模型,在做模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分为3~5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作品。结课时,学生们展示了自制的精彩模型,无论是灵动细致的“萨伏伊别墅”还是交融和谐的“流水别墅”,无论是设计精妙的“汉索姆住宅”还是比例严谨的“乌尔姆展示馆”,都不仅展示了大师们智慧的光辉,也展示了学生们认真的学习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型将学生们带入了大师们所营造出来的建筑世界中,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大师们设计作品的内涵。

2) 学以致用。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了大众化。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468万人,仅仅2014年一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就达到了727万,相比2000年的107万增长了近7倍之多,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在就业压力背景面前,对未来职业更好的了解与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工科的学生,掌握实际的专业本领是最为关键的,也就是能力本位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们具备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目标很具体,针对性强。而在未来实际的工作来看,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生进入设计院工作仍然占据大多数,所以在建筑史的课堂上要明确理论课重要性同时,要将理论带入到设计课当中。在城乡规划学的学习过程中,设计课始终是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它能集中体现出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培养方案中,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设计的能力处于非常重要的教学地位。仍然是这种专业的特性必须使学生们要遵循整个设计的规律,设计不能凭空想象,而是通过不断的模仿学习探讨大师的作品学习而来的。所以,外国建筑史的课程一定要联系设计课程,这样更能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与能力。在学习外国建筑史学的同时掌握优秀的建筑设计手法,从中吸取经验,并且将总结教训终化为己用,能够灵活将其方法运用到建筑设计的课程中去。无论是课上所讲授的希腊柱式的经典形式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精美的雕花艺术都能对设计中产生一定的想法与启迪[8]。事实上,在住宅设计课上,很多同学不知不觉中在住宅的立面上采用了古典建筑风格与手法,这样设计的出现不仅让学生的设计更有特色与创新,更使同学们对西方建筑的基本特征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

多年以来,能力本位的教育方法深受职业教育的重视,当本科教育走下神坛,成为大众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方法自然要向高等教育渗透[9]。一切从实际出发,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们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把设计课中的课程设计当成未来职业中接到的任务,系统结合理论课的知识,提高建筑与规划设计师的职业素质。

4结束语

从“理论”到“感受”的外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扩展教学的相关内容,联系了本地实际情况,采取多样性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与热情,针对不同的章节的独特性安排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兴趣点,针对不同的章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挖掘出学生课后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们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西方建筑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并且进行一定的比较分析,自主性的思考与感受的同时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与动手能力[10],这种立体式的学习方法会反作用于学生们对外国建筑史的知识点的掌握和对设计手法的理解,完成外国建筑史教学中学生对形式和符号等理解。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带来了一系列未完成的教改课题,为今后的教学探索过程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

[1] 刘先觉.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1):2829.

[2] 刘华钢.拓展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的探讨[J].建筑与文化,2009,(8):106107.

[3] 杨伟文.影响大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原因的调查和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4445.

[4] 江虹.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和记忆力调查分析和教学讨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21(3):1416.

[5] 郑竞发.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1):9292.

[6] 陈新.提高兴趣加深理解外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探索[J].华中建筑,2011,(11):164166.

[7] 杨丽娜.哈尔滨建筑风格的形成及特点[J].艺术教育,2009,(9):123.

[8] 张娟,宋波.外国建筑史互动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华中建筑,2011,(6):189190.

[9] 王文明.大学教师应该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022.

[10] 王渊,叶明晖.“以点带面”外国建筑史教学方法探析[J].华中建筑,2011,(4):169171.From "Theory" to "Feel"

—Research on teaching methods of Foreign Architectural History

ZHANG Jun1,2,ZHANG Shu1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40,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150040,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practice of combing the unique architectural resources and styles that Harbin city possesses with classroom instructions in history of foreign architecture, the content of courses and scope of knowledge are proved to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extended.Under such circumstances,the teaching method of from "theory" to "feel",which brings in film and television,tourism and modelling in daily life is put forward and applied to the class teaching,which elevates the accessibility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s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Furthermore,teaching quality can be visibly improved as this method makes the learning process more interesting and effective.

Key wordsforeign architectural history;theory;feel;teaching methods

推荐访问:感受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