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预防科普展的体验型设计特点

时间:2022-06-08 10:1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着眼于科普展览设计、体验型展示设计,对体验经济模式下生成的体验型展示设计方式进行概括和举例。同时从科普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体验型设计在科普展览设计中的意义,探索了基于自然灾害预防主题下,体验型设计的发展前景和应用规律。作品中表现出的体验性、教育性、技术性、趣味性、逻辑性等特点体现出设计师在体验型设计的基础上对自然灾害预防科普展做出的创新性思考和探索性尝试。

关键词:科普展览设计;体验设计

中圖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7)07-0037-03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opular science exhibition design and experiential display design, and gives an overview and example of the experiential design and design of the experiential economy model.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r scienc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experiential design in the design of popular science exhibition,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application law of experience design based on the theme of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The experiential, educational, technical, interesting and 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reflect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exploratory attempts made by the designer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tial design of the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exhibition.

Key Words:popular science exhibition design; experiential design

近年来,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场馆的建设和国民科学知识的普及,中国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越来越重视科学文化的教育工作。科学文化的普及影响着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只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背景才会制造出更好的产品,创造更先进的技术。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科普工作。

1自然灾害预防等应急科普的发展趋势

自然灾害是一种突发的、不可预见的自然情况,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损失,是一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但又不可避免的情况。最近的几十年间,全球已经建立了多个专门研究自然灾害预防的部门机构,这些机构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自己国家的自然灾害问题进行地域性的研究分析,结合自然灾害的类型和自然灾害的特点以及灾害后应该怎样组织重建,建立了具有本土特征的、针对性的、实用的应急模式,并将应急模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民众进行科普教育。

当下应急科普教育模式,有一个统一的特征——即“体验”。无论是模拟场景还是互动装置还是网络传播,都运用到了“体验科普模式”。这一模式,是应急科普的发展趋势,是整个科普系统的前进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受众不再满足于图文展板的形式,而是更希望在观展的同时能够有多方位的感官体验,期待在艺术时空中获得美好感受。科普展览的“是否有趣”,是影响受众观展体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亲身体验参与科普展览能够让观众印象更加深刻;拥有大型体验装置的展览环节明显更能够让受众有参与和学习的兴趣。科普展览设计师通过对消费者需求、市场需求的调研和运用,将科学知识重新整理,使用更加美观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受众参与到展教体系中,与科普展本身产生交互关系,能够大大增加观众对科学知识的爱好。挖掘观众的深层需求规律和需求模式,利用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展现手法,进行一系列真实又虚拟的体验。

2自然灾害预防科普展中体验设计的类型和特征

2.1自然灾害预防科普展中的体验型设计可分为五种类型

1)娱乐式的体验是一种比较基本的体验,科普展馆的体验设计诞生于信息文明之中,凭借科技的发展,展示的手法从二维平面、三维实体到屏幕化、图像显示也体现了展示娱乐化的倾向。

2)参与型体验设计是互动体验科普展示设计中的最典型特征,观众在参观时自主参与互动并亲身体验、理解科普知识的科学性,便于提升科普的价值性和得到合理的体验反馈。几乎所有的体验型设计都含有参与型体验设计的应用,它的应用方式大到大型的实体体验装置,小到某个主题下观众的手工参与甚至是不体现于实际的展览中,只是存在于展览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上,都能看到参与型体验设计的“影子”。

3)教育型体验设计则需要观众更多的主动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的体验。科普展主要受众人群是学生,与课本知识课堂传授的方式相比,在科普场馆接受、参与教育体验活动,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趣味的、快乐的教育方式。

4)虚拟现实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AR、VR、4D、5D等虚拟装置非常普及。这种体验装置通过模拟灾害发生时的环境,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参与到从未在他们身边发生过的虚拟的自然灾害里,带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在虚拟的时空环境中进行体验,虚拟时空的展现与艺术和设计在本体上的意义是一致的,即虚拟时空和艺术设计都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的象征化,因此,虚拟时空从根本上带有审美特性。

5)设计的审美需求是贯穿科普场馆设计之中的,审美型体验设计的主旨不在于宣传某个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在渲染氛围上起到主要作用,所以审美型体验设计是一种配合型功能设计。

2.2体验型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自然灾害科普展中体验设计的娱乐化特征,2D、3D的展示手法是一种单向传输的过程,很难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体验型设计在科普展览中的应用,能够帮助观众提高获得科学知识的效率,增加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人性化特征,体验设计是在体验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人”的含义被前所未有的放大。相关的研究已经变成科普展览设计前期必要的工作了;互动性特征下“体验型科普模式”本身是一种观众与展览互相交流的过程,也是观众与科普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如果没有参与,也就难以形成真正的体验。”人们进行体验不只是参与的个体,还是参与模式中的一部分。科普展览体验设计中的体验是来自于设计师与观众双方体验的结果,而不是单一方面的结果,且这两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的,互相影响,互相补充;

3)非物质性特征是自然灾害科普展览中最典型的特征,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不能实际触摸到的实体,它不像其他产品一样可以创造出实际的、可触碰的物品。体验是人们在精神,身体,感受等一系列达到一定的标准时产生的一种非常美好的感受,当然也可能是糟糕的感受。正如信息时代的特征一样,网络、流量、带宽也是存在于计算机内部的一种“虚”的物品,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为科普展示设计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撑,随之而来的体验设计同样具有非物质性的特征。

3体验型设计在自然灾害预防科普展中的应用

襄阳科技馆自然灾害预防科普展的设计,以科技化、人性化、个性化、信息化、体验化的思想为指导,综合考虑参观者的年龄、心理特征、教育背景、地域文化、职业等多种因素,引领观众开启智慧之旅。在展示造型上力求做到简洁、大方。结合现有科技馆的建筑结构,在材质和灯光设计上,努力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走近科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光、电等现代展示技术增加馆内互动项目,用生动的人机交互方式传达新颖的科学知识;用多元的科技展示手段展现最先进的科学原理;用有趣的科学实验、探索培养参观者的创造力,促使参观者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愉快自发地参观完成馆内各个展区,各项展览,普及科普教育,深入探索体验型设计的运用。

自然灾害预防科普展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身边的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灾害救援”,以“贴近生活、惊险体验、锻炼启迪、环保理念”进行一系列的展示,引导青少年在此进行学习。通过向青少年们介绍身边的自然灾害和灾害救援知识,使他们了解大自然的神秘和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教会孩子们如何正确的应对自然灾害,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环保的生活态度。

3.1第一部分——身边的自然灾害

这里向观众介绍了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危害以及重点展示了湖北的自然灾害。由于湖北特殊的地理原因,灾害主要分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两种。形似中国地图的互动屏幕内,清晰直观地显示了中国东西南北方的自然灾害差异,南方容易受到台风、暴风雨等气象灾害侵袭。 展区在形式上采用仿山体的形态构造,力求给观众创造出更加真实的感觉。采用深色材质和低照度照明,配以射灯强调重点区域,希望营造出严肃、深沉的观览氛围,见(图1)自然灾害分布手绘效果图。

展区左手边是一个小型,大约50平米的开放式放映厅——灾害小剧场。开放式的空间设计,为了让观众能够沉浸式的观影,采用特殊的巨型“笼罩式”声环技术,能够让观众在走入特定的范围内才能够清晰听到影片的声效,不仅增加观众沉浸式的观览体验,还避免干扰其他区域的观览声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疏通了参观流线,避免拥堵,见(图2)灾害小剧场。

3.2第二部分——气象灾害

本展区主要向观众展示了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类型和预防办法。在此展区内,观众可以体验到不同风级带来的感受。风级体验装置由三个直径1.5米的圆柱形桶装物组成,观众进入其内部后,舱门关闭,操作舱内出风口会模拟真实刮风场景,从不同方向出风,可体验1到8级的风级。舱门可以完全隔离风的声音,不会对外围的观览环境造成影响。

3.3第三部分——地质灾害

本展区向观众介绍了我国受灾程度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走近展区,观众首先看到的是直径约2米的小型泥石流景观复原。运用传统的场景复原手法结合科技手段,营造出真实的泥石流灾害的场景。使用审美型体验设计的手法,将汹涌流下的泥石流景观做成动态景观,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空间形态上采用层层起伏的立面和顶面一体的设计元素,营造出汹涌危险的氛围。见(图3)泥石流景观手绘图。

在本展区中,观众还可以体验到模拟地震的体验型设计项目——地震小屋,这是一个水平振幅6cm,上下振幅3cm的地震体验装置,可以模拟一到十级的地震效果,观众走进地震模拟小屋,小屋布置成一个居民小屋被地震破坏的状况,模拟开始后,小屋发生剧烈震动,墙上挂画摇晃,观众在小屋中东倒西歪站立不住。地震小屋的后方是地震场景复原,残破倒塌的房屋,为观众提供情景代入式的体验感受。见(图4)地震小屋互动装置效果图。

3.4第四部分——灾害救援

本部分是整個展区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模块。在这里,观众可以体验灾害预报的场景—— “灾害预报模拟厅”它是一个典型的参与型体验设计,观众通过球形大屏幕获取灾害发生的信息,进行模拟预报。通过摄像机记录,可以反映在身后的大屏幕上,并录制自己的播报视频。

灾害救援部分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的教育性特征,它能提供基本的灾害救援技能训练: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灭火器等等。例如:灭火训练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发生过的火灾现场投放在屏幕上,然后观众拿着装有感应器的灭火器交互装置喷洒在屏幕上,根据喷洒的水量、方位和是否喷洒有效进行评分测试;人工呼吸项目——学习如何判断被救援人是否有呼吸、有心跳等,这些项目都是以模拟人体进行的,模拟人体中装有电脑控制的实时监控检测系统,观众需要使用正确的救援方式才可以使模拟伤员有足够的空气呼吸,模拟人体内部同时进行测算,全部动作符合救援标准才可以使模拟伤员被救治。

4结语

自然灾害预防科普展的设计中这些体验型活动项目将游戏特征和教育特征相结合,吸引观众参与体验,学到了科学知识,使观众感受到科技馆的乐趣、科技的新奇,更加享受科学普及带给人类的福音。

参考文献

[1]吴诗中.信息时代的虚拟艺术时空观.文艺研究. 2013,(8):139.

[2]关琰.交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在科普展览中的应用.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3]黄健中.空间展示设计,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4]吴诗中.展示陈列中的叙事空间设计.装饰. 2012,(7):120.

[5]吴诗中.叙情与叙理 异识与共识 博物馆艺术设计中的叙事特性研究.现代传播. 2016,(11):96.

[6]凌秋月.论展示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才智. 2008,(9).

[7]王守玉.科技馆体验设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7.

推荐访问:自然灾害 科普 预防 体验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