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入侵电影业内容依然是行业重中之重

时间:2022-06-07 10:0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互联网大佬进入电影行业无疑会带来诸如改革渠道、创新营销模式等新气象,但互联网并不能由此取代传统的电影内容制作

互联网大佬的触角,已经深抵电影行业腹地。

阿里影业日前对外宣布,公司与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签署合作协议,阿里影业将投资对方拟拍的《碟中谍5:神秘国度》,并将成为该片的官方宣传合作伙伴。此外,阿里影业还将基于阿里巴巴平台的优质商家资源和电商销售渠道,为影片衍生品的研发和销售提供服务。

阿里影业携手电影业大鳄并非突发奇想,在刚刚过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包括阿里、腾讯在内的互联网大佬们纷纷登场,在熠熠生辉的红毯上秀了一把自己的“电影梦”。阿里让浓妆艳抹的“娱乐宝”粉丝隆重地走了一回红毯,腾讯则把穿着T恤、短裤和运动鞋的网络作家推上“高大上”的论坛。

有分析指出,互联网大佬跨界染指电影行业的背后,一场新的战役正在悄然打响。对于传统电影公司而言,互联网的入侵是福是祸都躲不过。那么,未来双方的碰撞将产生哪些火花?

争相入局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2014年拥有互联网背景影片的年度票房收入超过60亿元,占到中国内地总票房的五分之一。在电影业和互联网“眉来眼去”的背后,BAT或深或浅地渗透至这一传统文化领域。

2014年3月,阿里巴巴以62.44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60%股份。当年6月交易完成后,文化中国更名为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阿里巴巴进军文化娱乐领域的桥头堡。然而,阿里围绕着电影业的动作不止于此,先后参与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的定增,分别持股8.08%和8.8%。年底时,马云更是亲自率领一众高层前往洛杉矶,对多家美国电影巨头挨个拜访,包括迪士尼、派拉蒙、华纳兄弟、索尼、环球影业以及狮门影业等。今年4月,阿里影业又不惜以超过8亿的巨资收购广东粤科软件,后者为国内主流的30多家第三方影院电商提供接口,是国内最大的影院出票系统提供商之一。此外,入股新浪微博、优酷土豆,整合UC阅读、书旗,成立阿里文学,都从各个层面加强了自己在电影行业的布局。

相比阿里的强势出击,腾讯的优势在于介入时间更早。2012年,腾讯提出“泛娱乐”战略,称“以IP(知识产权)授权为核心,以游戏运营和网络平台为基础,展开以电影、音乐、动漫等多领域、跨平台的商业拓展”。今年4月,腾讯正式提出“电影+”战略,试图实现腾讯互动娱乐旗下游戏、文学IP的互通,进行“泛IP”开发。而在线票发行方面,腾讯旗下微影时代整合微信和QQ的电影票业务,并拆分出独立APP微票。腾讯的发行优势在于线上用户和流量方面,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社会化营销资源也是其得力补充。

相比之下,百度来得最晚,并且主要以之前收购来的爱奇艺为主要载体,与华策影视共同成立华策爱奇艺影业,大举参与电影投资。此外,百度游戏、百度文学的IP资源,未来可进行改编。总体而言,百度目前的电影业务仍处于整合阶段。

外行所图

在票房收入动辄上亿的电影行业,互联网大佬们以“外行”的身份来凑热闹,自然是想分一杯羹。

猫眼电影在去年就说,每十张电影票都有一张是从猫眼电影的系统里发售,而未来电影票的在线销售比例无疑会越来越大,这也是阿里影业不惜巨资收购粤科软件的原因。不过,网上售票与在线选座还只是“毛毛雨”,大佬们的野心自然不会止于此。

对于互联网巨头们而言,从电影上游的IP到投融资,到拍摄制作、宣传发行,这些只要花钱就能钱生钱的事情自然要试试,而从票房分成显然是最直接、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投入,有钱任性就好。除此之外,国内电影行业尚有一块巨大的空白待开发,这就是行业衍生品。

在美国,电影靠票房取得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余收入主要靠网络付费点播、周边泛娱乐衍生产品,比如玩偶、迪士尼乐园来获取收入。相比之下,中国电影70%-80%的收入来自于票房,衍生品市场还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

今年5月,腾讯、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宣布进军电影衍生品。《复仇者联盟2》热映期间,天猫联合40多个获迪士尼正版授权的品牌独家首发电影衍生品,从扫地机器人、移动数码产品,到家居生活用品、服装鞋帽等,令人眼花缭乱。此次,阿里影业与美国派拉蒙合作的一大亮点也是后续衍生品的研发和销售。

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电影行业还没有哪家互联网企业称霸,任何进入者都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重在内容

在游族影业董事长林奇看来,“互联网+”将推动影视产业快速升级,从利润结构、人才结构到业务模式,都将发生巨变。“互联网正将传统电影工业全面升级为现代化电影产业,未来六年影视行业有望从300亿元规模扩容至千亿元。”林奇对此表示相当期待。

业界对于互联网大佬进入电影行业充满了想象,但问题是,门外汉们入场之后,真的能掀起大风大浪吗?

无论是阿里巴巴,抑或是腾讯、百度,都没有孤身闯江湖,而是寻找业内的亲密小伙伴共谋发展。阿里巴巴入股华谊、光线,百度结盟爱奇艺、华策影视,无一不是如此。究其背后的原因,BAT虽然有着天然的流量、数据、资本优势,但在明星资源、制作团队等多方面,仍然无法和专业的电影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借力而为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如果说明星、制作这些“人”方面的短板还可以通过结盟予以补齐,那么整个行业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却并不是互联网大佬们利用自己的互联网属性能够解决的。

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就此指出:“内容属性是电影的黄金属性。互联网有大数据、有云计算,但互联网无法计算出人生图景中的诗意,心灵和情感才是诗意的发源地。”

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整个电影产业中最核心的内容制作部分,互联网依然无法替代传统的内容创作。”

更有业内人士忧心,在始终强调快速迭代、工业化生产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电影很容易深陷追求短期收益的浮躁环境中,而特别注重商业利益的互联网公司很可能会在电影产业刮起更强烈的“浮夸风”。如果短期逐利的小制作电影盛行,那么就没有人愿意承担高风险去潜心笃志打造优质内容,拍摄大制作的巨片,这对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

对整个电影行业而言,互联网大佬们的入场,会带来资本、渠道等方方面面的新血液,但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还是要建立在内容这块基石之上。

推荐访问:互联网 重中之重 入侵 依然 电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