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客家楹联,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6-05 18:5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客家楹联是客家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客家人民通过楹联,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酬答题赠,嬉笑怒骂皆文章。作为客家地区的语文教师,如何把客家楹联渗透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客家楹联 教学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37-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开掘课程资源,“语文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强调“语文课程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挖掘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真正体现当地社区和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丰厚的语文内涵彰显出来。

客家楹联是客家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客家楹联不是附庸风雅的文化妆点,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实用性,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资源。客家人民通过楹联,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酬答题赠,嬉笑怒骂皆文章。作为客家地区的语文教师,关注“客家楹联”这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寻“客家楹联”这一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把客家楹联渗透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的做法如下:

一 课前导入客家楹联,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紧张繁忙的学习看成快乐益智的享受。巧妙引用客家楹联作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了对联艺术的熏陶,无形中会唤醒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在生活里就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找寻相关联语,并品评玩味。如讲授《师说》这篇课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客家民居》中“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这副对联告诉我们什么?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有学生说,意思是继承祖辈勤俭节约的好品德,引导后代子孙好好读书务农,表达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我们客家人尊师重教的一些基本情况。通过学生的回忆、讨论、讲述,很自然地把尊师重教的民风融入学生的思想当中,同时也使学生深深地为家乡有这一浓厚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进而升华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很好地理解了《师说》这篇课文的主旨。

以介绍作家作品为导入,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但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姓氏名谁、生年卒年的介绍,势必让学生生厌,提不起学习兴趣。因而在介绍文章作者特别是客家名人时,可以插入与之有关的对联故事。如在介绍梅州客家名人丘逢甲时,我引入楹联“凭栏望韩夫子祠,如此江山,已让前贤留姓氏;把酒吊马将军墓,奈何天地,竟将残局付英雄”,让学生了解到丘逢甲的胸怀。还向学生介绍叶剑英元帅(梅州客家人)晚年回溯一生时曾多次吟咏此联。接着介绍丘逢甲的成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的讲授。运用对联故事来介绍作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颇有裨益。

适时使用客家楹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对联艺术中感受到文学的张力。这样,不仅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还开启了智慧之门,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 课内借助客家楹联,增添教学活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客家楹联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练短小、言约意丰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恰当运用客家楹联讲解手法,可使课堂教学中增添趣味,让学生乐学善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给学生介绍“欲扬先抑”写作技法时,可先出示客家地区流传的对联故事“对面老妪不是人,天上仙女下凡尘”,“生得五子俱是贼,偷得仙桃奉母娘”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对联故事写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接着向学生介绍此联的来历,同时让学生明确此联流传着各种版本。光看上联,不仅平淡无奇,而且似乎对寿星不敬。再看下联,犹如万仞高山拔地而起,对寿星评价极高。此联采用的就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由此给学生介绍写作技法——“欲扬先抑法”构思行文的好处,采用此法能使

——————————————————————————

* 广东省梅州市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专项课题“客家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挖掘、整合与运用”研究成果(编号:201303079)

构思新颖,行文不落俗套,引起读者心理上的波澜。再如,讲“一语双关”“讽刺”手法时,引入客家才子宋湘的对联“急水推沙粗在后,风车放谷没先行(注:‘没’客家话‘彭’)”,大多数学生能在欢笑声中理解此手法的妙用。

运用对联分析语法知识,既能使学生巧学语法知识,又能增添语文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我在讲析词类活用这个知识点时,引用客家对联“木匠做枷枷木匠,书生写状状书生”。联语中的第一个“枷”的意思是“木枷”,古代犯罪之人戴的刑具,词性是名词;第二个“枷”的意思是“戴”,词性是动词。联语中第一个“状”的意思是“状纸或诉状”,词性是名词;第二个“状”的意思是“告状”,词性是动词。此对联中第二个“枷”字和第二个“状”字就是词类活用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

因此,恰当运用客家楹联讲解语言手法,能把枯燥无味又抽象的知识传授化为生动有趣又具体的知识传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添教学活力。

三 课外收集客家楹联,拓宽阅读视野

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局限,跳出教材本身去收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恰当地、不失时机地运用客家楹联,对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更好地领会作品精髓起到积极的诱导效果。如学习《师说》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我拓展延伸到曾姓“三省堂”,堂联“十章传学,三省诚身”,通过“吾日三省吾身”与课文“日参省乎己”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了解一些相关的儒家思想、文化常识。这样,运用客家楹联拓展课堂能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

根植于河洛文化,肇因于移民生活,千百年来,客家人孕育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客家文化。他们不管在南方各地,或是远走闯天下,都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故历来客家人都有着“喜读书、尚礼教、崇信义、敦朴素、勤耕作”的传统美德。这种民风民情,体现在几乎所有客家居住的地方,就有包含勉励子孙勤俭、读书、端品、积善等内容的客家楹联。如有的人在厅堂牌匾上书写“耕读持家、尊师重教”。因此,为培养学生运用课本所学的知识拓展教学内容的能力,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归并,使新旧知识融合,相互渗透,从知识的单一性过渡到综合性,做到知识的串线结网。如《劝学》《师说》《伤仲永》等课文,都是劝学尊师方面的,我让学生收集如“崇范舜雩逸致,子皙童冠咏歌”“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等有关的读书、劝学方面的客家楹联。这样就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我让学生收集整理出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并且有教育意义的客家楹联,在课前三分钟展示。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思考,就能把语文学习与平时的生活充分联系起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客家楹联与文本内容对比延伸,引导学生实施归类,收集整理并在课前展示客家楹联,把语文学习向课前拓展,向课后延伸,并弘扬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美德,实现了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四 写作巧用客家楹联,展现文学才情

客家楹联中最具特色的,应该是堂联。客家的祠堂称为祖公堂,堂联的内容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铺陈本家族的血脉流源及迁徙过程,另一类是勉励子孙勤俭、读书、端品、积善等。客家堂联,凝聚着客家文化的精华,是一种让客家子孙随时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宣传标语,创造出一种立身处世的文化氛围。客家楹联一般与围屋主人的姓氏有关。姓氏对联中,一般是以先人典故入联,以缅怀祖德、标榜家声为主,希望后辈能继承祖业,光耀门楣。客家人向来具有追宗思源,不忘根本的精神,因此,包含祖宗功绩荣耀、品德成就的姓氏对联在客家群体里备受欢迎、发扬光大,几乎所有客家居住的地方,都有浓厚的姓氏对联文化。如邱姓的为“河南堂”,其祖祠的对联“源深渭北,世系河南”就能说明这一姓氏的来源。这些门第、堂号、堂联都与名人典故有关,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我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写作素材进行积累。作为与自己有渊源的历史,学生自然乐意去探究、积累。这样就解决了作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有了“下锅之米”“源头活水”,学生写作时自然能文思泉涌。

客家名人多,与之相关的楹联故事亦多。如叶剑英、丘逢甲、黄遵宪、宋湘等都是著名的客家人,我积极引导学生去收集整理他们的楹联、故事。此外,根据客家楹联的语言概括性强、言简意赅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对联来写作,以达到语言精练、文字简洁的要求。学生通过在客家楹联这潭活水中游弋,不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领域,而且训练了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和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展现了文学才情。

客家楹联,浓缩语言精华,浓缩人生精华。其美,概莫能表;其妙,概莫能述。在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背景下,重拾传统文化的瑰宝,恰当地将其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了课堂的教学活力,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展现了学生的文学才情,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注 释

①赖祥麟.客家人的对联情缘[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10(11)

参考文献

[1]张月清.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1(5)

[2]苍舒.中国对联艺术[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庞远燕〕

推荐访问:楹联 客家 语文教学 有效性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