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的新闻形象及其诗歌中的形象

时间:2022-06-05 10:0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诗人北川2004年至2005年发表的一系列组诗,与先前出版的《村土与飞翔》、《固体的姿态》、《风尘中的麦芒》等诗文集中的意象系列,虽有开拓创新,总体格调则一致。创新之处是主体形象更加鲜明,标志着北川诗歌创作走向了新的阶段。恰好在这个阶段,北川先后成为河南省和全国有影响的新闻人物,诗歌意象描绘的客体物像与诗人主体形象在风格、气质和情绪倾向上,有着诸多吻合。北川的新闻形象意义与北川前后诗作连在一起,清晰地体现出当代文人是如何走向现实人生,走向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当下社会,是如何战胜自我困惑,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赋予诗歌生存意义上的超越和发展的。

北川诗歌中塑造的形象

北川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是“鹰”、“路”、“图腾”、“葡萄架”,这些意象有着鲜明的信仰意义。如《图腾》、《丰碑》、《一个字一只鹰》、《天鹰展翅》、《飞扬的东风渠》……①

渗透于北川这些诗作里的对“鹰之歌”的坚定信仰,对美好社会生活的憧憬,对奋飞有为人生的追求,飘逸出的青春诗人的蓬勃朝气,在当前文学语境下尤其具有可贵的诗学品格。“图腾”无疑在北川诗作中也是一种意象象征,是对“信仰”的呼唤和对失去“信仰”的焦虑与批判。《看》中:“想想真切的图腾/沙尘起飞,衣服飘洒/剩下裸体/呈现最原始的姿势/陷入最通感的火苗”。②这里,把“图腾”放置于“沙尘”、“裸体”、“姿势”的背景之下,使这种“图腾”式的心理趋向,“雄鹰”、“飞翔”的搏击姿态,构成诗人面对事业和文学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夯实的号子》:“让我一万次捡拾历史撕扯下的落羽”,“永远铭刻火把和旗帜在内心的图腾”;③《奋飞》:“最后一道光辉图腾是情感符号”,“就以一个苍鹰的姿势入睡”;④《眼睛用液体细细铺展》:“人生的驿站 情感的图腾/蒙太奇着雪 箭 雷 飞翔且歌唱”⑤……这为北川诗歌带来一种特殊的纯净、洁雅、高远、不同流俗而又不折不挠的情绪内涵和诗学律动。

北川自称是“葡萄架下人”,“葡萄架”意象在北川诗歌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与北川诗中的“图腾”意象和塑造崇高信仰的主体价值观念密切相关,甚至可以互为阐释。“葡萄架”本身积淀着人们对自然的赞美、对家园的守护、对淳朴生活的向往、对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神灵呵护人类的默默祝福和感恩等最为原始的心理认同,所以“葡萄架”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一个原始意象,包涵有很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指向。

“葡萄架”在北川诗歌中,首先指代地域上故乡的葡萄架,它凝聚着对亲人、亲情的缅怀和深挚情感,对家乡故土的天然的眷恋,这是文人思乡的传统主题,正像“故乡的榕树”、“故乡的荷塘”、“故乡的枫林”等诗文一样,所以在《葡萄架:百年沧桑唯一的风景》一诗中有“遥想起豫东那个美丽的葡萄架”⑥的沉郁思念。其次,北川“葡萄架”意象寄寓着一种对游离本土、追求功名事业的生存价值的深邃思考,非常形象地把个体昂扬奋进的生命比作“红葡萄”,那么“顺着发光的藤蔓一路滑翔/远离泥土的红葡萄/悬空的美丽又能坚守多久?”再次,北川的视域是开阔的,眼光是长远的,抒发的诗意是葱郁的,他从故乡“葡萄架”今日的荡然无存,在婉转责怨的语气中,开拓沧桑岁月逝而不返的人生悲剧性的喟叹:“那一些坚固的水泥建筑之后/常飘妈妈苍老的歌谣和童年的笑声/少年时光,那里有我徜徉的黑李河/更加在秋后,我庆幸自己的生命的健康”,“葡萄架”下,轻飘着妈妈那古老岁月留传下的“歌谣”,还有自己童年无忌的“笑声”,还有清澈的门前的“黑李河”。这里,“葡萄架”与“歌谣”、“笑声”、“黑李河”三个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古老乡村的田园风貌,淳朴、自然、亲近生命,俨然是人类美丽的家园,超然现实世界,然而它又是确实存在过;是人类自然生存的梦幻之地,然而又是诗人孕育童年和幻想的现实故土,从而,真实物象与想象中的心灵境界浑然不分,达到了意象构筑的美感领域。“生命的健康”也源于斯长于斯。令人痛惜的是,“坚固的水泥建筑”阻隔了、淹没了美丽的“葡萄架”,况且,有为的人生注定要远离家乡去飘泊,当心灵面对故乡“关虎屯的大门”,“常感到心的疼痛,身体的疼痛”,即使身后“一些财运,官运和桃花运”,耀眼炫目,“在河那边飘摇”,使众人仰慕,但“我知道我梦中的归宿是葡萄架”。面对“葡萄架”,我要“保持一个姿势,让灵魂透明”;即使“我只有了一个诗歌的情人”,缅怀“葡萄架”,我也能够在“今夜,独自面对红尘”,也能够让“心中的伤口被幸福治愈”。而这一切又是因为“葡萄架”是“百年沧桑唯一的风景”。

诗人最终完成了对“葡萄架”意象的诗性构建,“葡萄架”既是深植于泥土中的“葡萄架”,也是无限伸展生命的绿枝于诗的王国中的“葡萄架”。这个“葡萄园”是值得每一个在生活中奔波疲惫的人栖息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需要每一个对社会有所责任、对人生有所追求的人共同培土守护的心灵堤岸,无论自己灵魂的“雄鹰”展翅于何方天空!因为,“苍鹰”必定要离开大地才能飞向极峰,飞向太阳,而只有“葡萄架”的家园才是“美德”的起点和归宿。

北川说:“在这个物欲的年代,人们追逐的东西很多,汽车、房子、地位……但不管怎样,内心深处都要有理想、真理和信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⑦至此,北川做到了诗与人合一。

北川的新闻形象

从《大河报》、《河南日报》、新浪网等多家媒体我们知道,2005年3月,依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章程》,河南省青联九届五次主席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北川增补为九届省青联常委。2005年6月,河南省慈善总会等多家单位主办的“创富责任·河南省首届慈善公益论坛”,经过推荐、公示、评审,北川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慈善新闻人物”之一。2005年9月,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等多家单位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时代十佳新锐人物暨十大新闻人物”评选中,北川继任长霞之后,被评为中国时代十大新锐和十大新闻人物之一。2007年1月28日,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影响力人物》杂志社等多家单位主办的“和谐中国2006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暨十大功勋企业家”在北京评出,北川又被评为“和谐中国2006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之一,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时获奖。又据多家媒体报道,北川向贫困学生捐助,创办希望学校,北川自费订阅《东京文学》2005年全年杂志5000份,并赠给省作协协会会员、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地方图书馆……

至此,北川以自己的实绩和豪举,成为活跃在省内及全国的新闻人物,成为文人作家关注的“视点”。表面看,这一现象是作家如何成功,一个人如何成名的问题,实质是一种人文价值观的张扬。北川在走向时代潮流前端时,在实现自我追求时,他说:“怎样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将自己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社会的承认。”⑧人们都知道,此话说着简单,付诸实际却难上难。北川现在得到了社会承认和他人的尊敬,北川也确实把自己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了。

至此,北川作为新闻人又与诗人合一,新闻形象与诗歌中的主体形象合一。

其实,文如其人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在商品经济时代,在当前所谓的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念并存,人文精神逐渐丧失,激进壮烈的情绪已经成为历史,崇高、神圣被放逐,甚至价值和意义也被解构。文人是否还能保持文如其人的诚实与品格,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北川的诗歌也许带着“80年代出生”的作家共同具有的缺陷,艺术上需要进一步磨炼;北川本人也许同样有现实生活中的彷徨、苦恼、焦虑和失望,有争执、放弃、趋时和放任,但诗歌是心灵隐秘的揭示,是情感的具象显现,是深层意识的不自觉流露。北川诗歌中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是北川在人生目标上,向着一条人文精神追求的道路上艰难行进,所留给同时代诗人的启示,具有召唤追求精神价值觉醒的意义。同时,作为一位有作为的事业家,北川逐步走向全国,成为有影响的新闻人物,也同样是一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朴素道理吧,但当今能沉下心,去掉浮躁轻飘之气,十年磨一剑,下苦工夫历练自己的艺术和人生的文人,能有几何?“葡萄架”下清凉宜人,葡萄入口,甘甜肺腑,但缺少甘为农夫,为他人作嫁衣裳,辛勤劳作,费经年而培育成浓郁葱茏的“葡萄架”的人。北川就是这样一位走上全国的“葡萄架下的新闻人物”。如果说北川的新闻形象作为一种榜样的目标,具有舆论上的感召力,是时代主流声音的塑造,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新闻事件,那么,北川诗歌形象所寄寓的价值观、美学观,同样可以进入当代诗歌中的名篇,成为当代人文精神价值目标留存于当代诗歌史,特别值得“80年代出生”的青年们去阅读感受

于此,北川的新闻形象已经作为一个脱离个体存在的新闻事件,具有参与重建后现代人文价值观的导向意义。

注释:

①②《东京文学》,2004(2)。

③④⑤⑥《风尘中的麦芒》,内蒙古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3页、7页、57页、2-3页。

⑦⑧《东京文学》,2005(4)。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编校:施 宇

推荐访问:形象 诗歌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