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分析的云南志愿者旅游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04 19:3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志愿者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云南生态环境优良、民族文化独特,已经成为众多志愿旅游者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是,目前云南志愿者旅游发展尚不规范,如何引导和规范云南志愿者旅游,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课题。本论文通过对志愿旅游者的问卷调查,了解其人口学特征和旅游动机,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云南省发展志愿者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志愿者旅游;行为分析;对策;云南省

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更倾向于选择深度体验的旅游活动,志愿者旅游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兴的专项旅游,志愿者旅游其独有的利他性能够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的需求。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志愿者旅游作为体验旅游的一个分支,对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志愿者旅游概述

(一)概念

最早提出“志愿者旅游”这一概念的是Stephen Wearing,他在《志愿者旅游:体验创造不同》一书中将“志愿者旅游”定义为:“旅游者出于各种原因,以一种被组织的方式去度假,其间涉及援助或减轻某些社会群体的物质贫困,改善某种环境或是对社会及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等的旅游活动。”[1,2]Wearing主要强调了三点:志愿旅游者出游动机的多样性、旅游活动的有组织性及志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做出一定的积极贡献。国内学者宋聪将志愿者旅游定义为:旅游者离开常驻地到外地旅行,自愿利用旅行的部分时间不计报酬地为当地社区、自然资源及社会提供能产成价值的劳动或其他行为,但不作为固定职业的行为。[3]

(二)主要类型

笔者认为,按照志愿者旅游的组织形式,可将志愿者旅游划分为五种类型:政府主导型:大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例如,我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及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节事的志愿活动;旅游中间商主导型:在西方发达国家,旅游中间商已经将志愿者旅游作为其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非营利性组织主导型: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主导型是目前国内外志愿者旅游活动的最主要的类型,它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的建设,为旅游目的地做出一定的有价值的贡献;企业参与型:企业主导或参与的活动通常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回馈社会和提高团队凝聚力;自由组织型:自由组织型是指依靠志愿者自发的组织和开展志愿旅游活动,其特点是组织规模较小,对旅游目的地的贡献相对较少——“多背一公斤”的捐赠等活动大多属于此类型。

二、云南志愿者旅游发展现状

云南省是我国民族旅游资源最多的省份之一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4]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吸引志愿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云南的志愿者旅游产品包括四种类型:教育助学型、物资捐助型、探访型和环境保护型。其中教育助学型和物资捐助型最为常见,影响力较大的活动是2008年开始推行的返乡反哺项目,倡议大学生尤其是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及相关资源,在假期等空余时间回到家乡进行支农支教等活动。截止到2013年7月30日,在多背一公斤网站上登记的全国1708所需要帮助的学校中,云南省学校就有217所,仅次于甘肃的224所,[5]并且这些学校大多集中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云南与四川、贵州、广西交界地区。在关注乡村教育这一方面,“多背一公斤”在2007年提出了“双子书项目”,该项目在2008年4月已经为乡村学生送出了近2000本图书,其中很大部分是送往云南的学校。2012年1月到5月初,“多背一公斤”的参与者进行了68项活动,其中有32项活动涉及乡村中小学教育问题。[5]

三、云南志愿旅游者行为分析

为了解云南志愿旅游者的行为偏好,设计了网络调查问卷,问卷共设计20个题目,调查对象为志愿旅游者,内容涉及人口学特征、云南志愿者旅游的感知度和感知来源、动机、目的地偏好和旅游方式的选择。本次问卷共发放82份,回收8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97.6%。

(一)人口学特征

在这次的调查中,参加志愿者旅游的男女比重分别是41.25%和58.75%;在年龄构成方面,以18~35岁的中青年为主,占70人;在受教育程度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占九成以上,这说明志愿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表1);而在职业构成中,学生、企事业管理人员和服务销售商贸人员所占的比重较大,分别是33.75%、16.25%、18.75%。学生所占比例最高,是因为相比较而言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志愿者旅游活动。

(二)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指的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心理动因。[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7]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旅游者参加志愿者旅游的主要目的依次是帮助他人、寻求不同的旅游体验、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调节精神,减轻压力和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分别占76.56%、56.25%、51.56%、32.81%。在志愿旅行的过程中,帮助他人,结识朋友,拓展社交网络,增加不同的旅游体验,体现出了志愿者的社交、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旅游行为

对志愿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的研究能了解志愿旅游者的对旅游活动以及出游方式等的偏好,有利于更好地规划旅游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本文对旅游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目的地和出行方式的选择、旅游花费、旅游收益、影响出游的因素等方面。

(1)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和方向。根据调查表明,志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首先偏向于选择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自然保护区,所占比重分别为78.75%和73.75,其次选择边远山区、历史文化圣地和大型节事举办地,所占比重分别为48.75%、41.25%、31.25%。

(2)出行方式的选择。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最受到志愿旅游者欢迎的是由非营利性组织策划和参与者自行组织策划,而只有极少数的游客愿意参与由政府和旅行社策划的活动。通过对资深志愿者的访谈,大部分志愿旅游者认为有非营利性组织和参与者自行策划活动更容易体现出志愿者旅游的利他性,活动的真实性比较高;而由政府或者旅行社来组织志愿者旅游活动往往带有政治或商业色彩。有极小部分游客认为由政府组织活动的针对性更强,帮扶效果更加显著,由旅行社组织包办可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旅游中间商来策划销售志愿者旅游路线,在国外已经普遍得到大众的认可,但是在中国,旅游中间商目前很少涉及志愿者旅游产品。

(3)旅游花费。志愿者旅游强调精神捐赠高于物质捐赠,在旅行中为目的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每次参加志愿者旅游的平均花费低于200元、200~600、600~1000的所占的比重分别是38.75%、22.5%、20%,另外有15%的志愿旅游者选择了不在乎花费多少,这类志愿旅游者主要是常年参加公益活动甚至以慈善作为主业或者工作相对轻闲的高收入人群。

(4)影响出游的因素。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影响志愿旅游者出游的因素主要是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和公益活动的吸引力。另外,对活动地区的贡献大小和目的地的可进入性也是志愿者重点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的休假制度不完善,带薪休假较少,闲暇时间少成为制约我国志愿旅游者出行的首要因素。

四、云南志愿者旅游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虽然有着丰富的志愿旅游资源,并且近些年来在政府的倡导下,以非营利性组织和志愿者自发组织的活动为主,志愿者旅游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根据对志愿旅游者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归纳出云南省志愿者旅游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家政策导向尚不明确

目前,旅游局并未出台相关政策与法规规范志愿者旅游的发展,云南省的志愿者旅游也是在摸索中发展,相关旅游管理部门也未能做到监管志愿者旅游活动,导致志愿者旅游发展与现实需求脱轨。另外,网络平台也未能在政府有效的监管下发布活动信息和组织活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较低。

(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志愿者旅游的目的地通常是远离城市的贫困山村、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目的地可进入性较差,旅游基础设施很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志愿者旅游的发展。

(三)非政府机构的力量单薄

云南省本土的志愿者旅游相关的非政府机构很少,目前仅有云南省青基会AA乐行工作组组织过相关活动,而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组织是成都“中国公益旅游网”、上海“益游天下”、“青野益行”、“多背一公斤”。这些非营利组织目前的运行困难比较多,力量比较薄弱。例如,“多背一公斤”,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基金会和部分企业的支持。据统计,国外志愿者旅游的组织者77%是非政府组织(NGO)。[8]

(四)社会公益意识发展滞后

志愿者旅游要求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意识,能够自愿地为目的地社区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而目前我国社会及个人的思想意识高度不够。最显著的例子是我国的慈善事业远远滞后于高速增长的GDP。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全国每年募集到的慈善资金不到100亿元人民币,不足全国GDP的0.1%,而美国每年的慈善资金占GDP的9%,有85%来自于国民。[9]我国国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及个人思想意识较落后,制约了志愿者旅游的发展。

五、云南志愿者旅游发展对策

与欧美的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相比,我国的志愿者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志愿旅游者的行为分析云南省志愿者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云南省发展志愿者旅游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加强监管和引导

志愿者旅游目前大多是依靠非营利性组织和参与者自由组织,旅行社较少涉及,其发展并不规范,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监管力度,并尽早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另外,相关部门也要重视对网络平台、虚拟社区以及海内外的各种志愿者旅游召集信息进行监控,防止不实信息的出现给参与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对志愿者旅游行为加以引导,更好地借助社会力量来促进社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媒体加大宣传和推介

志愿者旅游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大众对其还很陌生。相关政府部门应借助主流媒体的力量来宣传和鼓励大众参与志愿者旅游;其他非营利性组织和参与者要积极利用微博、人人小组、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来积极宣传和推广志愿者旅游这种负责任的旅游方式。另外,各类网络平台要及时提供各类信息以方便游客选择。例如,“多背一公斤”、“青野益行”、“益游天下”等,与当地的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以保证平台所提供的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非营利性组织突显主导作用

根据调查显示,志愿旅游者倾向于选择参加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要继续依靠并且壮大非营利性组织的力量。在发展方向上,非营利性组织要积极开展与知名企业和高校社团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能够增加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能够壮大组织的力量,扩大其影响力。

(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志愿者旅游的目的地通常是经济落后地区,这些地区的交通、住宿、饮食、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很滞后,并不能满足志愿者旅游的发展基本要求。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云南省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学校的可进入性很差,甚至无法为志愿旅游者提供相应的住宿和餐饮服务。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满足志愿旅游者最基本的食住行的需求,另外也要重视志愿者旅游科研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同时提升云南省志愿者旅游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五)提升大学生的公益意识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志愿者旅游发展不能忽视的力量,《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为23,085,078人,研究生在校学生数为1,645,845万人。[10]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约1/3的志愿旅游者是在校大学生,集公益性、体验性、生态环保性的志愿者旅游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大的影响。云南省的志愿者旅游发展也要依靠大学生力量,与全国各地的高校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保持密切联系,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和推广云南省的志愿者旅游,号召青年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旅游的队伍中来。

六、结论与讨论

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在调查分析志愿旅游者的行为的基础上,探讨了云南省志愿者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云南省发展志愿者旅游提出了现实可行的具体建议。虽然目前国内对志愿者旅游的理论研究较少,理论和实践活动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既能满足旅游者深度体验的需要,又能促进目的地社区发展的旅游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高科.志愿者旅游:概念、类型与动力机制[J].旅游论坛,2010(4):141-146.

[2] Wearing S.volunteer tourism:experienc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M].new York:CABI publication,2001.

[3] 宋聪.中国志愿者旅游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

[4] 国家林业局[DB/OL].http://.cn/qkpdf/jyzh/jyzh201409/jyzh20140910-2.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云南 志愿者 分析 研究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