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演义》中武将的传统解读

时间:2022-06-04 18:5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三国演义》为明朝罗贯中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本文对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进行分析,将罗贯中对武将的英勇描写结合其使用的兵器进行评述。

关键词:三国演义 文学作品 武将兵器

明代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罗贯中所塑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均是基于历史真实。而且不仅只是一种“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的真实,而是经过作者天才的想象力而加以艺术上的生发,源于历史真实而高于历史,所以才能经久不衰。尤其是作者所创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艺术化的渲染、虚构和夸张,在民间几乎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这与作者的人物塑造手法密切相关。

一、罗贯中的传奇化的人物描写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及作者写人之失:“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先生“以现代典型观评价作品得失所做的总结。”就刘备的仁德爱人、诸葛亮智慧的神妖色彩,以及关羽的勇武绝伦。这种离开现实生活中真实性较远的描写方法,不仅符合古典小说的传奇化的写法,而且也切合古代民众的审美心理。“正因其高出于现实、超越于常人而成为某一类型(如道德的、智慧的、勇武的等类型)的“完人”,才不失其历史传奇形象的特质。”因此,《三国演义》塑造道德品质上的超人,常常是把最能体现人物本质特征的言行提到首要地位而加以渲染、突出、放大和集中,从而使之成为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精神品格无与伦比的典范,即某种道德品质的化身。有关他们的言行举止,完全是遵循某种道德规范的程式化“表演”,人物的性格完全受理性观念的制约,而绝不会有笔下人物背离作者意图的情况出现。

完美超人式的人物形象,正是这种传奇化的描写手法的必然趋势。这种描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必然,自从儒家思想在中国奠基以来,民间总是期待贤明的君主,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贤相以及神威无敌,忠义两全的武将。基于这样一种文化传统,《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沾染了一种传奇化的笔法是势所必然,因为中国古典小说萌芽以来,无论是散落在历史典籍中的丛残小语,还是志怪小说的粗陈梗概,以及唐、五代的神异传奇,传奇化的笔法在文人创作传统中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而且也深受民间大众和广大下层文人的青睐。正因为这种传奇化的写法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的土壤,因此才创造出生动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二、《三国演义》人物中传统武将的分析

作者罗贯中在描写人物形象时,采取了传奇式的描写方法。用传奇手法写英雄传奇,再加上道德理念和理性主义光辉的照耀,从而创造出类型化和个性化兼有的艺术典型。这种创作手法创作出的典型人物,被深深打上了超人化和完美化的特点,很适合东方审美文化圈的心理。《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人物有四百多个,包括武将文将,其中罗贯中描写的武将居多,有些武将在文中一笔带过,有些武将则被描述得栩栩如生,如被我们所熟知的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还有叱咤风云的赵云等。他们的英勇形象被后人经过“神化”,搬上戏剧、元杂剧的舞台,且被描述得近乎完美,但最能表现他们英勇一面的当属他们手中的兵器。使用的兵器代表了他们在书中的形象,如赵云使用的枪。从他们手中使用的兵器及其名称,我们不难看出,经过朝代的更替,兵器的流变,很多兵器并不是出现在罗贯中所处的那个时代,且不论赵云、夏侯惇、程普使用的枪是否被罗贯中的笔墨加工而成,单凭作为这些武将的一种印记,就被人们广泛熟知和接受。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目中,赵子龙力斩五将,刺死韩瑛、生擒韩瑶、刺倒韩琪,又将韩德打败,在这场交战中,描写的赵子龙英勇无比,虽然年近七旬,但却宝刀未老,赵云所使用的器械是枪,在运用中不仅体现了枪的技法,更能体现枪能战百兵的功能。在这些使用枪的武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马超和赵云,两个武将都有各自的特点,从《三国演义》及文献中分析出马超的枪的技法更能显示出其威力,而赵云则更能显示这一人物的灵巧。赵云和马超都是蜀国著名的武将,罗贯中也将两个武将使用枪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一种文学艺术效果来相互依衬。《三国演义》中的武将使用的器械各不相同,其中使用枪的武将有魏国的张领、蜀国的赵云、吴国的太史慈,下而也主要以这三位武将使用枪的场景进行描写分析。

首先是魏国的张领,他是在第四十一回目中赵云截江夺阿斗中出现,“张部挺枪来刺”。张部使用的器械是枪,用了一个刺,在这里也体现了枪的最主要的技法特点,枪的种类有51种,主要用于步兵和骑兵,张部使用的枪属于长兵械类的一种,枪头上有锐利尖头,所以刺史能发挥枪的优势。

其次是蜀国的赵云,赵云是五虎上将中其中一员,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罗贯中把赵云描写得最完美,可以说,在他的一生中几乎没有打过败仗,赵云不仅是一个在战场上勇武绝伦的武将,更有一个智谋深远的头脑。从赵云出场到最后战死,他手中所持的兵器在决斗中一直使用的是枪。熟悉三国的人必定知道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故事,“离大船悬隔丈余,吴兵用枪乱刺。赵云弃枪在小船上,掣所佩青釭剑在手,分开枪搠。”《三国演义》中描写赵云的作战场景几乎都体现了一个理念,那便是赵云使用枪的技法之超群,在作战中与对手交战之快捷,熟悉对手技法特点并迅速破敌之反应。

最后是吴国的太史慈,太史慈不仅箭法熟练,弓马娴熟,并且对兵器铁枪的使用也十分精炼。第十五回“策一枪搠去,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头上的兜鍪。策把戟来刺慈,慈把兜鍪遮架。”在《三国演义》中,每个武将都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器械挂在腰侧,太史慈随身佩带的器械是短戟,这个短戟也是太史慈护身之用。

综上所述,经历时代的验证,《三国演义》中描写的经典人物几乎个个英勇无比,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所采用众多的艺术手法,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中第一次大量的多层次运用艺术手段,给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艺术经验。从一种折中的角度来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化的创作观的支配下的历史人物。作者在创作人物形象时抓住了人物性格的主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加以描摹。就像是我们最熟悉的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在寺庙的神堂上,在元杂剧中的舞台上,都表现出它非比寻常的一面。罗贯中也给了我们一个充分的证明,读者读起来会感觉到心灵上的震撼,众多英雄在当今的艺术创作舞台上展现着更加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裴锡荣.中华古今兵械图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武将 演义 解读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