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魂”作品看古代文学题材的相似性保

时间:2022-06-04 18:2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以明代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为起点,顺藤摸瓜,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类似的“离魂”情节,但魂的柔情恰恰反衬出人的无情,这种“离魂”题材的承袭和发展,让人联想到其他更多文学作品之间题材的相似性,它们都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以不同的体裁展现着相似的故事情节。

关键词:《牡丹亭》;离魂;题材;模仿;相似性一、故事万般,相似在“离魂”

本学期接触的第一部元代戏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也是在这个戏剧里,看到了“魂旦”这类角色的存在,直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它离奇的情节让人不禁去溯本求源,最终寻找到与《牡丹亭》相关的“离魂”系列作品,如笔记小说《法苑珠林》、《幽明录》、《列异传》,传奇《离魂记》,杂剧《萨真人夜断碧桃花》、《迷青锁倩女离魂》、《玉箫女两世姻缘》,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一)《牡丹亭》题材来源之一——《太平广记》

《牡丹亭》题记里汤显祖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在《太平广记》的《法苑珠林》里,晋代武都太守的女儿死后,鬼魂和下一任太守的儿子在梦中相会,梦里有女子前来相就,这是一个给《牡丹亭》创作以启示意义的情节。在《太平广记》的《幽明录》里,太守之女的鬼魂与下任太守之子梦中相会后,又约期开棺,起死回生且结为夫妇,这些桥段和《牡丹亭》的二十八出《幽媾》、三十二出《冥誓》、三十五出《回生》简直是如出一辙,《太平广记》的《列异传》中有睢阳王拷打谈生的场景也与《牡丹亭》五十三出《硬拷》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是新瓶装旧酒,但可以看出汤显祖《牡丹亭》的笔法更加精致,情节更加完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这也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二)《牡丹亭》题材来源之二——《迷青锁倩女离魂》

《迷青锁倩女离魂》是元代郑光祖的代表作,本是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宋代人改编为话本,元杂剧初期作家赵公辅有同名剧本,但《倩女离魂》改动了传奇小说的若干的情节①。张倩女和王文举的婚姻得不到肯定便灵魂出窍,跟随王文举进京赶考,考中后回家倩女灵魂附体,“半死佳人”才活过来。王骥德《曲论·论须识字》说:“近惟还魂、二梦之引,时有最俏而最当行者。以从元人剧中打勘出来故也。”在《牡丹亭》的《惊梦》一出中,柳梦梅和杜丽娘梦中幽会也是倩女离魂相会的重新演绎。《牡丹亭》三十六出《婚走》中柳梦梅唱“似倩女返魂到来,采芙蓉回生并载”,四十八出《遇母》中春香唱“论魂离倩女是有,知他三年外灵骸怎全”,都是和《倩女离魂》相关的情节。

(三)《牡丹亭》题材来源之三——《玉箫女两世姻缘》

元杂剧《玉箫女两世姻缘》是乔吉的作品,是选材于唐代传奇《玉箫传》。它在第二折写韦皋进京赶考后,韩玉箫日夜思念,想起他往日的各种温存体贴,不思饮食。神思恍惚之中,画了一幅自己的画像并作一首《长相思》第二折里便描述了这样一段场景:“你拿幅绢来,我待自画一个影身图儿,寄与那秀才咱。”“我再做一首词,一并将去。词名(长相思)。(词云)长相思,短相思,长短相思杨柳枝,断肠千万丝。生相思,死相思,生死相思无了时,寄君肠断词。”最终玉箫女伤情而逝。

在《牡丹亭》的十二出《寻梦》、十四出《写真》、十六出《诘病》、二十出《闹殇》可以看到杜丽娘也和韩玉箫差不多。特别是《写真》一出:“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偶成一诗,暗藏春色,题于帧首之上:‘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除了以上的几部作品,还有《萨真人夜断碧桃花》里碧桃,她一气而亡,又“借尸还魂”回归人世与陈道南夫妻团圆,与这些作品都遵循了“现实—幻境—现实”的循环。

这不禁让人感叹其实艺术的最初形式就是模仿,而作家的模仿,必须以博览群书为前提才能厚积薄发,也正是所谓的“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②。

二、书生千面,不变是无情

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中,男人最是多情,也最是无情。当然,这里只挑他们无情的一面做论证。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感受“离魂”作品中他们作为一个丈夫,甚至作为一个父亲的无情冷酷,时常会使人感到一丝心寒。

(二)冷酷无情的王文举

王文举同窦天章等许多书生一样,热衷功名,当倩女的魂魄不辞艰辛追到他身边,他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感动,而是“做怒科”,质问倩女“你今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并搬出《礼记·内则》中的“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等一翻大道理,若换做今天,一个女子为男子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却不被理解甚至被以一种嫌弃的口吻指责,那一定会心痛不已直呼遇人不淑。这里也可以看出王文举内心的冰冷。

后来戏曲第四折,王文举在看到张倩女的躯壳时,他怒斥身边的魂魄“小鬼头,你是何处妖精,若不实说,一剑挥之两段”。他急于澄清自己,自己至始至终爱的都是小姐其人,也急于在张母面前,欲以挥剑撇清自己的责任,斩断与“鬼头”的关系。我无法想象王文举毫不犹豫就相信躺着那个“半死佳人”,绝情地挥剑指着身边张倩女时的情景。就算他知道张倩女果真是一个妖孽,果真是一个“小鬼头”,凭着那三年来恩爱有加,与自己暮暮朝朝生死相随的情谊,难道就不应该有所眷恋,有所迟疑么?

(三)六亲不认的杜宝

杜宝是位固执且冷漠的父亲。《牡丹亭》十六出《诘病》:“(外)俺为官公事有期程。夫人,好看惜女儿身命,少不的人向秋风病骨轻。(外、丑下)(老旦、贴吊场介)(老旦)“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我看老相公则为往来使客,把女儿病都不瞧。好伤怀也。(泣介)”杜丽娘病入膏肓,作为父亲却只关心为官做宰的行当,忙着自己升迁的走马上任,仕途的平步青云,被功名利禄冲淡了的人性,让人不禁为杜丽娘感到悲哀。

四十六出《折寇》:“(外叹介)女坟被发,夫人遭难。正是:‘未归三尺土,难保百年身。既归三尺土,难保百年坟。’也索罢了,则可惜先生一片好心。”听到这样的噩耗,杜宝似乎也只是轻轻地叹一句“罢了”算作对妻女尽完自己最后的情分。

这一切在五十五出《圆驾》时达到高潮:“(旦哭介)我的爹呵!(外不理介)青天白日,小鬼头远些,远些!陈先生,如今连柳梦梅俺也疑将起来,则怕也是个鬼。(贴)爹爹,认了女孩儿罢。(外)离异了柳梦梅,回去认你!”就算见了杜丽娘真人,就算朝臣已使出照胆镜,就算母亲已出来作证,杜宝仍旧不肯认定这个女儿……如此种种,足以显示他的过分偏执与冷漠。

“负心多是读书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例子真的不少,但从“离魂”系列作品里这几位白面书生的言行举止就可以窥探当时整个社会风气,充满了学而优则仕的气息,这种靠科举出人头地的众多书生,在贫苦的环境下,确实可以为功名利禄放弃一些东西,比如亲情,比如爱情。这也难怪众多文学作品都可以看到书生千面,不变是无情的状况。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2]黄水霞.《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之比较》.《肇庆学院学报》.2008年1月

[3]马致远.《汉宫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5]宋佳东.《试论<倩女离魂>与<西厢记>、<牡丹亭>的传承关系》.《林区教学》2007年05期

[6]汤显祖.《牡丹亭》.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第1版

[8]肖彬夫.《灵魂观念在中国古代戏曲中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7月

注解:

①选自百度百科《迷青锁倩女离魂》作品简介

②李渔(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兼学者)在《李笠翁曲话》中说写作“不必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推荐访问:相似性 题材 古代文学 作品 离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