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推进海西绿色腹地建设

时间:2022-06-01 16:4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科学发展”是“十二五”规划的主题,联系到我们闽北,就是要充分发挥闽北独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绿色腹地建设。

关键词:南平市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是“十二五”规划的主题,联系到我们闽北,就是要充分发挥闽北独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绿色腹地建设。

一、南平市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坚持“激活经济细胞、夯实发展基础、营造创业环境、构筑起飞平台”的工作思路,围绕“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宏伟目标,全力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经济从加快发展转向跨越发展

1.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入跨越发展奠定了较强的物质基础。

从2004年我市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发展战略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五年(见表1),为海西绿色腹地跨越发展奠定了较强的物质基础。

表12004年与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1.2经济发展进入了持续稳定增长期

从30多年的经济发展轨迹来看,表现出三个不同的发展变动周期(见图1)。

图1 南平市1978年~2009年GDP增长率

第一个周期是从1978年开始到1991年为止,一共14年。这个周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起伏状态,但波动幅度不大,由波峰年份1980年的14.9%降落到波谷年份1986年的6.3%,波动幅度8.6个百分点。第二个周期从1992年到1999年一共8年。这个周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大起大落的剧烈波动,由波峰年份1993年的21.8%降落到波谷年份1998年的-4.6%,波动幅度高达26.4个百分点。从2000年始,经济发展进入了第三周期的新一轮上升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稳定性明显增强,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期。

1.3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加快,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2009年工业对全市GDP贡献率达40%,拉动GDP增长5.5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0.8:29.3:40.0调整为2009年的22.5:40.2:37.3。二是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协调性明显增强。2009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2.2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7元,增长7.9 %;农民人均纯收入6116元,比上年增长7.1%。三是县域经济增量提速,城乡统筹发展能力增强。2009年从8月份开始十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2.工业化向中期加速迈进

从农业结构来考察,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有三个重要的指标:一个是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到15%以下;第二个是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第三个是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到40%以下。把我市的指标与标准指标进行一个对比(见表2)。我市2009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52%,与实现工业化标准值15%相比,高出7.52个百分点;2008年我市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是49.53%,与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值20%以下相比,高出29.53个百分点;2008年我市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是65.28%,比40%以下的标准值高了25.28个百分点。从国际上常用的衡量工业化结构指标分析,我市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表现为农业产值比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城市化程度低下,与全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市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加速期。

表2 南平市工业化指标体系

3.瓶颈制约取得重大突破

武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40公里。能源方面,首座50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机场方面,武夷山机场扩容升级和新机场规划选址工作有序推进。

4.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城市发展框架正逐步拉开。近年来,我市对城市发展方向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一城四片串珠式”带状城市总体发展格局转变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西芹和夏道为两翼的“扇形”发展形态。政府有意识的对两片区进行政策倾斜,产业开发区开始起步,各种投资项目和基础设施也开始逐步展开,中心区人口已有往外疏散的趋势。

二是中心城区用地空间逐步优化,第三产业有较大的发展。

三是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蓬勃发展,城市居住水平有相当改善。四是道路改造力度加大,城市路网格局逐步形成体系。

二、发挥优势,调整思路,加快推进海西绿色腹地建设

1.加快开发建设武夷新区

加快建设闽北新兴发展区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和《海西纲要》的重大举措,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闽北新兴发展区域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立体交通网络。依托闽北产业集中区童游机械电子产业组团、海西林产工贸城和武夷创意产业园,大力发展旅游、生物、创意、休闲养生等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工作班子,成立闽北新兴发展区域管委会,赋予管委会相关的审批和管理权限。围绕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着手谋划以武夷山、建阳为核心区的海西绿色腹地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2.建设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以高速公路为重点,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突破硬件约束,形成闽北高速公路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加快推进新一轮海西铁路建设步伐。理顺武夷山机场管理体制,加快武夷山机场扩能升级。积极实施闽江内河航运整治工程,力争打通南平通往沿海的水上通道。

3.打好产业振兴攻坚战

一是提升做大传统产业。围绕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整合、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林产加工、精细化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引导资源加工类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提升资源本地加工转化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挥特色优势,着力培育旅游、生物、创意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武夷山为龙头,围绕建设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目标,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旅游度假接待能力的星级酒店,一批能承办国际A级体育赛事的运动场馆以及能举办国际大型展会的会展中心、具有国际水准的艺术中心和自然文化遗产博物馆;策划一批文化、观光与娱乐兼具的经典旅游项目,推动武夷山旅游产业从观光型向度假型、养生型拓展。三是加快企业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支持重点骨干企业争创品牌,加大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及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企业的奖励力度。鼓励品牌知名度比较高的企业,通过外包、建立协作配套生产体系等方式,实现市场扩张。建立品牌培育、运营、管理、保护的长效机制,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和品牌经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加速拓展工业平台。按照建设特色型、创新型、生态型园区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组团。五是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联结闽浙赣的高效便捷、功能完备、货畅其流、集散有序、布局合理,融市域物流圈、区域性物流中心、跨区域物流大通道为一体的现代物流网络。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仓储业,推行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推动物流业与重点产业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大宗物资集散,在整合物流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内陆无水港。

4.加快建设海西绿色腹地城市群

按照建设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集中各方力量,做大做强、做精做美南平中心城市。按照“上优、中调、下拓”的思路,致力于拉开城市框架,向南沿朱熹路发展江南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主导方向,统筹做好江南新区规划范围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城规划、产业布局的衔接配套,加快推进江南新城北岸区域建设;向北由中心城区沿两翼分别向西芹和大横方向带状拓展,来舟、王台和大横依托工业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

根据闽北城市普遍依山伴水、沿江布局特点,不断拓展延伸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市内涵。强化“延平—建瓯—建阳—武夷山”南北向增长轴,构建“邵武—建阳—浦城”东西向增长轴,通过城际间便捷的交通网络和顺畅的信息系统,形成功能相对集中、要素各畅其流、组团互为支撑的城市有机体系和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市群。注重空间集中度、产业集中度和行业关联度的研究,重视空间、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加速城市要素集聚,推动城市集聚发展。通过科学、高效的空间开发模式,节约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成本,保护和培育更多自然空间,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城镇的职能分工,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形成十个县(市、区)多增长极共同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节点及其之间的联系通道建设,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社会综合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布局分工协调网络化。

5.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1大力推进中心村镇建设。坚持把中心村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承载点,着力抓好全市确定先行建设的24个中心镇、313个中心村的规划建设工作,逐步培育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特色鲜明、集聚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镇、中心村。加快优化农村资源配置,鼓励农房建设逐步向中心村镇集中,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配套功能。

5.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科技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完善扶持粮食生产、储备的政策措施,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圣农实业、武夷星茶业、长富乳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开展技术研发、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油茶产业和无患子、泽泻、灵芝、厚朴等中药材以及珍稀食用菌、丹桂、花卉、特色淡水渔业、高山蔬菜等。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扩大农产品例行监测范围,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

5.3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机制,统筹推进城乡交通、电力、电信、信息、邮政、供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发展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整理、烟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旧宅基地垦复、“沃土工程”等项目。

5.4大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加大老、少、边、穷等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坚持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和救济式扶贫相结合,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和特色资源深加工水平,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抓住省政府继续扶持水口水电站库区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更加重视水口库区北岸公路网建设,畅通两岸路网,努力改善库区生产生活条件。

推荐访问:腹地 加快推进 坚持科学 建设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