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战机一代魂

时间:2022-05-30 10:4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2016年3月22日,在歼10首飞18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科学研究员、歼7C飞机总设计师、歼10飞机总设计师、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原副所长兼总设计师宋文骢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3时10分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6岁。

正像中航工业董事长、党组书记林左鸣在宋总告别仪式上的致辞中所述:“八十余年风雨人生,六十多载春秋风华,宋总把全部智慧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为祖国航空工业发展披肝沥胆、鞠躬尽瘁,他用心血铸就了‘东风’113、歼8、歼7C、歼10等一个个守望共和国蓝天的倚天长剑!实现了我国战斗机从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历史跨越,开启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历史进程!他的历史功勋将永远镌刻在祖国的蓝天之上!”

为此,我们特地撷取了宋总在中国战斗机研制发展历程中的精彩片段,集中展现给读者。

公元2006年12月29日,新华社向世界宣布:“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歼10战斗机,已成建制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这对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最神秘传奇的武器歼10飞机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世界各大媒体敏锐地捕捉到了歼10飞机“成建制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的特别信息。

两年之后,歼10战斗机在珠海航展亮相。威风凛凛的歼10战斗机拔地而起呼啸长空!它再次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眼球,也震动了整个世界。许多外国军事专家专程而来,目睹中国“空中猛龙”的风采。至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宣称,在世界战斗机研制领域,我国已完成了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历史性跨越。

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歼10飞机荣获这次大会唯一的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当大会宣布歼10飞机总设计师和他的同伴们上台领奖时,一位须眉斑白的长者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无数闪光的镜头对准这位老人时,国内外的新闻记者们这才如梦初醒大吃一惊——原来,中国这些年来,设计制造这柄利剑的领军人物,是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哪!

他的名字叫宋文骢。“骢”者,毛色青白相间之马,又释为马中先锋和领军之帅也!

从仿制到自主研制

研制“东风”113的日子

《中国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纪实》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确凿的记载:

“1958年秋冬之际,‘东风’113起步,哈军工三期空军工程系一科学生宋文骢参加了‘东风’项目,分到沈阳112厂设计室,担任该型飞机总体设计组组长。当时负责‘东风’113飞机发动机设计的马明德、罗时钧两位教授也直接参与了112厂研制。”

这就是说,宋文骢其实还在大学期间,就在老师带领下,开始参加飞机设计研制工作。并且,他就曾担任过当时国内自行研发的最先进战斗机总体设计组组长!

战斗机用“东风”命名,意为“东风”压倒“西风”。“东风”113飞机,是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师生1958年设计的一种高空高速战斗机,确定飞行马赫数2.0、升限高于20千米。开始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并没有打算投入试制,后来得到陈赓、刘亚楼以致彭德怀等军队领导的支持,确定进行试制。接着,按国防科委意见,考虑到其作战对象为美国F-104、F-105及B-58超声速机,将设计指标提高到马赫数2.4、升限20千米。

9月完成初步方案论证和方案审查,10月中央军委召开会议进行审议,会后向中共中央写了报告并得到正式批准。该机由哈军工师生设计,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任务分别由112厂和410厂承担,与“东风”107飞机的试制同时进行。

1958年11月,航空局奉命下达了研制“东风”113的决定。哈军工立即行动,决定由空军工程系教研室副主任马明德教授负责学院低速风洞设计建设;院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陈伯屏教授负责“热障”攻关;同时陈教授与空气动力学罗时钧教授、航空发动机教研室副主任董绍庸教授带领一、二、三期学员,约400人下到工厂参加研制。

宋文骢这一期学员,此时正好完成了大学主要课程的学习,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宋文骢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来到国营112厂,在第二设计室(“东风”113项目设计室)参与飞机起落架设计。为解决前起落架的收放难题,他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计算尺”式方案,紧接着又让他进行机身第五框的设计(与起落架位置相关)。

宋文骢的这两项设计,尽管没有经验,但常规计算分析上手快、打样画图有一定的基础,技术上也有独到之处,领导和同志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很快就让他挑起了总体设计组组长这一重担。

在“东风”113设计研制的几年中,宋文骢主要负责总体协调、全尺寸样机协调工作。他领导的总体组完成了总体三视图绘制及全尺寸样机研制。工作中,他不时来到工作现场,拿着设计图样,对比着复杂的样机,认真协调并苦苦思索着。从飞机设计研制的体制,到飞机设计的指标,从飞机设计的结构,再到飞机的设备配置,他都一一进行着分析。

到最后,他对飞机设计逐渐入门后,对“东风”113这种先进机型的各种战术技术指标,以及当时我国所具备的工业基础条件,也进行了认真分析对比。分析对比的结果,使他认识到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是在短时间内还不可逾越的。如只是一厢情愿地不断提高飞机的战术技术指标,不抓好基础和预研工作,在短时期内要搞出这样高指标的飞机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对于宋文骢来说,整个“东风”113研制过程,使他更深入实际地学习了航空知识,更熟悉和掌握了飞机设计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他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他直接从事了总体设计,经历了飞机设计从气动布局选择、总体方案确定、各主要系统的协调,以及飞机设计全过程真刀真枪的锻炼,摸索并积累了飞机总体设计“着眼全局协调各系统,总体牵头一条龙推动”的一些宝贵经验。

推荐访问: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