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对抗的魔力

时间:2022-05-30 10:2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盟军对德军开始了长达5年的战略轰炸。为了对付盟军的轰炸,德军从1940年开始建立了一套由探照灯和雷达共同组成的预警系统,德国人称它为新电子设备。这套综合防空系统是由一部“弗莱亚”雷达、两部“维茨堡巨人”雷达、一个操作控制室和一个通信站组成。此外,德国还生产了一种叫“列支敦士登”的雷达,把它装在战斗机上,可以提高战斗机在夜间的攻击能力。

在通常情况下,“弗莱亚”雷达首先探测到来袭的英军飞机编队,并把探测情况通知操作控制室。此时,控制室便立即命令装有“列支敦士登”雷达的战斗机起飞。接着,一部“维茨堡巨人”雷达指示战斗机的航向,另一部“维茨堡巨人”雷达则不间断地跟踪敌机,一直把战斗机指引到攻击敌机的最佳位置时止。

德国人刚刚研制成功的非常先进的雷达,具有搜索和警戒的功能,而且还能测量目标的高度和位置,为引导歼击机拦截轰炸机和指挥高炮射击,提供了足够准确的情报,极大地打击了英美盟军的空中力量。三种雷达的互相配合,成为当时德国防空作战的“杀手锏”。

1943年7月24日,英军轰炸航空兵团司令哈里斯将军向皇家空军下达了空袭德国汉堡市的命令,791架轰炸机组成的编队浩浩荡荡地向汉堡市飞去。7月24日深夜,负责汉堡市防空任务的德军雷达站探测到对方的大型机群编队,他们向司令部报告“英机编队正以30米高度接近” 并紧张而有序地监视着英机的动向。然而,一种少见的情况出现在他们面前:标图板上指示敌机活动的光点竟长久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了。雷达站的德军立即与前方雷达站联系,对方的回答是:“ 雷达受到干扰,什么也看不清!”

这时的前方雷达站早已乱成一团。雷达荧光屏上一片迷茫,无数雷达回波信号像一大堆昆虫上下翻飞,完全遮盖了目标信号。很快,目标监视哨传来报告:“一道黄色光流从天而降,一望无垠! ”此时,英国皇家空军的编队已飞临汉堡市郊外。德军的防空部队和歼击机中队,因为没有“维茨堡巨人”雷达的引导,而无法实施拦截任务。在德军茫然失措的情况下,英军的791架轰炸机如入无人之境,从容地在汉堡市上空倾泄下230多吨炸弹。轰炸仅两个半小时,爆炸引起的猛烈大火,几乎耗尽了空气中所有的氧气,一个个冲天的炽热火柱引起可怕的大风,大风把整个城市的人和物抛起又摔落。毫无疑问,这是英国皇家空军执行空袭任务中最为成功的一次,也是历史上有名的“ 汉堡大风暴” 。

空袭过后,空中逐渐飘落下大量的金属带条——锡箔条。它很像人们吃的巧克力糖里的那层金属包装纸,只不过它比包装纸更长而已。当时,德国防空司令部的高级官员没有认识到这些锡箔条的真正作用,只是下达了“不要接近锡箔条,它们可能有毒”的警告。原来,锡箔条是用一种非常簿的锡箔片剪成的带条,它具有极强的反光性能,而飘散在空中的锡箔条还可以把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反射回来。这样,成片的锡箔条回波使雷达荧光屏上显示出数以万计的光点,完全掩盖了飞机本身的真正回波,这使得被称为“千里眼”的雷达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

英军在轰炸汉堡城的行动中所投下的大量锡箔条,给德国人留下了恐怖的记忆。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英国人利用锡箔条的干扰技术却是从德国人那里学来的。原来,首先掌握锡箔干扰技术理论和方法的是德国人自己。他们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研究雷达技术时,就发现了锡箔条的干扰、欺骗现象,并于1942年春,由工程师罗森斯泰在波罗的海沿岸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希特勒听到这个消息后,害怕被英国人知道,便下令禁止继续研究,于是所有关于“锡箔条”的文件都被锁在保险柜中……

利用锡箔条干扰雷达功能的方式,现代人把它叫作无源干扰,今天统称为反电子干扰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日异发展,反电子干扰的技术也日新月异。如今,每个军用雷达都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反电子对抗措施。对于某种对抗措施,相应地又会研制出一种新的反对抗措施,针对某种反对抗措施又会产生对抗这种反措施的措施。如此交替更换,真是无穷无尽,这也正是电子对抗的魔力所在。

编辑/王剑慧

推荐访问:魔力 对抗 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