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1991年中国工业技术引进及其绩效分析

时间:2022-05-28 19:1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zoޛ)j馝}}_i]4x_m5N4]4i=M}iuZ总结过去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现代化建设上的重要性,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现代化的设想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的思想。在这样的思想方针指导下,文革时期被忽视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在人才政策上,教育和人才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作用得到确认,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学校重新得到重视,各类学校开始抓普及和质量,正常的教学秩序迅速恢复。新的人才政策下,科学技术人员数量大增,1978年时,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总数为434.5万人,平均每万名职工中有科技人员593.3人,到1988年,上述的数额已分别增加到966.1万人和967.6人。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技术创新工作最为密切相关的科研人员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专门从事自然科学科研工作的人员为31万,平均每万名职工中专门从事自然科学科研工作的人员为42.3人,到1988年,上述的两个数值分别降为30.7万和30.7人。从1980年代末开始,中国派遣大批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到发达国家学习和进修,大批学成回国的人员成为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到19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和工作者已有10万左右。但此时中国20%左右的成人是文肓或半文盲,还没有达到南朝鲜1970年时的水平(10%文盲)。

所幸的是,在经历了30年使用苏联技术的时期以及采取自力更生的政策后,中国已发展了一支技术多面手队伍,积累了处理和解决有关工程方面实际问题的经验。然而,这支队伍的短处之一是趋向于成为一支“技工”队伍,因此缺乏西方技术人员所具有的理解深度和技术培训。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使技术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无论在国家科技政策和计划的制定上,还是在企业技术项目的选择和实施上都有了较多的发言权,但政府对科学家仍没有完全放手,负责管理经济和负责掌握有限投资经费的官员仍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监督科学技术活动。使得每项重点技术的选择和每个重点项目的上马都要经过详尽而复杂的研究推敲。此外,由于生产要素市场远未开放,中国有限的人力资源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得到经济、合理的配置。各单位领导层依然习惯于“政治挂帅”,不给予同科研人员的知识与能力相适应的分配权力,科技人员的调动自由受到限制。

在科研体系上,政府部门所属的科研机构数量大增,由1980年的4217个增加到1988年的7773个,有条件的企业也逐步发展起研究开发能力,到1988年底,全国10738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开办了技术开发机构,达到5525所,这些机构中80%以上有稳定的科研经费来源,平均每个机构的科研人数由1985年37人增加到49人。1982年确定了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并在1985年发起科技体制改革,要求科研机构面向生产,加强科研与经济的结合,增强科研机构的活力。为此,一是在科研拨款制度方面,国家一方面逐年增加科技经费拨款,另一方面减少对研发机构事业费的拨付,敦促其在开展社会服务中取得收益。二是开拓技术市场,加速技术成果商品化,解决长期以来技术成果无偿转让问题。三是改变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变技术职称制为技术职务聘任制,以增加科技人员工作和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到1989年底,各类科研机构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有了根本性转变,大多数技术开发机构已经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技术市场已成为科技成果向经济部门扩散转移的重要渠道。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兴办的各类科研生产联合体,有力地推动了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独立科研机构普遍实行了所长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了自主权,增强了活力和动力。由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兴办的各种技工贸相结合的科技经济实体,为科技面向经济开辟了新领域,成为后来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种和晶核。改革过程中还出现了各类民营科技机构,已成为科技工作进入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补充。

国家加强了对科技事业和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六五”期间,对科学研究的财政支出额为403.21亿元,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5.8%,比“一五”期间增长了4.73个百分点。但这些支出相比国外依然甚少,如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90年代初仅为0.6%,远低于韩国(2%)、日本(2.77%)、德国(2.89%)、美国(2.63%)等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已超过1%),只略高于巴西⑤。为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促进其推广应用。1985年开始实施专利法,并设立科学技术进步奖。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制定和推行的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基础研究计划、软科学发展计划等。调动各个层次的科技力量投入到当时的经济建设、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等事业上。19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省、市和工业部还提出科技兴省、兴市、兴农以及兴某工业的战略方针。并进行了一系列部署。

推荐访问:技术引进 年中 绩效 工业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