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讲话范本合集【完整版】

时间:2022-05-08 16:3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讲话范本合集【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讲话范本合集【完整版】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下面公文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讲话范文5篇。
 

  农稳安天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新时代亿万农民的新期待,反映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乡村振兴战略被庄严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全党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向全党全国发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动员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这次会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方向、定思路、定目标、定任务、定要求,形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意义十分重大,影响十分深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

  “三农”工作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统领,推动农业全面升级,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总抓手,是指一切工作的总依托。这个战略定位意味着,今后‘三农’工作将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统领。”韩俊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而且要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从内涵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只着眼于农村经济建设,也要促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做好“三农”工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韩俊表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要高高举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面新旗帜。他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既系统总结了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党的“三农”工作的创新成果和经验,又根据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形势,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韩俊指出:“这五句话、二十个字,与2021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个字相比,内涵不同了,要求更高了,也更具备基础和条件了。”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韩俊说,振兴乡村,必须让乡村有活力。活力来源于兴旺的产业,要让乡村呈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的新景象。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实现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异军突起。

  生态宜居,核心是绿色发展。韩俊表示,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让农村的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要让老百姓种下的常青树,能够变成摇钱树,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态饭”“旅游饭”,让保护生态不吃亏。

  乡风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发展乡村优秀农耕文明,也要培育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韩俊提出,乡风文明无法速成,要靠久久为功去养成,这就需要挖掘农村本土文化人才,鼓励引导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力量。

  治理有效,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创新乡村治理机制。韩俊认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注重现代治理理念、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

  生活富裕,目标是显著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韩俊说,要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实现乡村振兴,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价值

  短板就是潜力,差距也是机遇。补短板、减差距的过程,是挖掘“三农”潜力和后劲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韩俊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三农’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的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是“三农”发展的黄金期。“说明这五年,‘三农’工作的政策对头、思路对头,农民衷心拥护和支持。”

  喜人成就的背后仍存隐忧,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很多突出问题。韩俊介绍,农业粗放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仍然很多,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后劲仍然不足。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韩俊表示:“短板就是潜力,差距也是机遇。补短板、减差距的过程,同时是挖掘‘三农’潜力和后劲,紧抓发展机遇的过程。”

  乡村的发展面临重要契机。如今,城镇居民对农业农村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级化、个性化,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促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乡村发展的基础条件正在改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乡村的可达性明显增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迅速普及,使乡村与城市的距离显著缩短。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完善,使农村与市场连接更加方便。

  乡村的吸引力正在增强。“燕归巢”现象日益增多,看好乡村发展前景的人也越来越多,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不断增加。

  乡村正成为驱动内需的新动力源。当前农村人口还有5.8亿,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仍会有约4亿人在农村。改厕、污水处理、完善道路建设等都需要继续加大投资,这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水平提升,购买力将显著增强,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需求支撑。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强化人、地、钱要素供给

  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被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首位。

  韩俊说:“重塑城乡关系是一个崭新的提法。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重塑城乡关系,要处理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农民进城了,‘三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无论现代化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让所有农民进入城市,始终存在如何处理城乡关系的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能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只顾城市,不顾乡村,会造成农村衰败,最终会拖了现代化建设的后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关起门来发展农业农村,不能就‘农’论‘农’。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这是重塑城乡关系的题中之义。”韩俊表示。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关键是要解决钱、地、人等要素供给。长期以来,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这个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的目标难以实现。

  韩俊说,乡村振兴的标志,一是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上,乡村产业向多样化发展,乡村经济向多元化发展,乡村就业创业机会增多。二是乡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三是乡村的功能价值日益凸显,吸引力显著增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缓解。

  “乡村振兴关键看人气。”从总体看,我国仍处于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中的阶段。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人口外流放缓趋势,各种“新回乡”现象增多。韩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防止人口过度流失,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乡村振兴,既要留住绿水青山,也要留住人才青年。”

  解决人的问题,要有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要让农村想进城谋生的人,在城镇安居乐业;
也要让城里想为振兴乡村出钱出力的人,在农村有为有位,成就一番事业;
还要让那些想为家乡做贡献的各界人士,能够找到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和平台。

  解决地的问题,要破解农村建设用地自己用不了用不好的困局,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

  解决钱的问题,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要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全方位制度性供给

  已经成熟定型的制度,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
还不够健全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
尚属空白的领域,必须大胆创新制度供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韩俊说,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长远、管根本,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有制度建设的任务。“已经成熟定型的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比如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对于还不够健全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
对于尚属空白领域,必须大胆创新制度供给。”

  全方位推进制度创新。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育使用引进机制,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韩俊说,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变了,总量不足的矛盾转化成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农业发展质量不高,拼资源拼环境,过分追求增加产量的发展模式必须要改变,要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促进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指挥棒不能单单盯着增产,而是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农民跟着市场走。”

  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确保,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韩俊表示:“当前的确存在部分粮食品种多了,库存压力过大。但粮食不可能总是多,多与少之间的转换是很快的,在粮食问题上,一定要看得深远,战略导向不能含糊。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保护,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性政策不能弱化,该花的钱还得花,否则根基就会动摇。”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种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为农业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办好乡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

  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韩俊表示,把党政一把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责任人,这一要求落实到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有了坚强的组织和领导保障。

  韩俊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全党全国、为各级党委政府作出了表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夯实责任,做到认识一致、步调一致,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这些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全省2.7万多个村实现村庄整治全覆盖,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预计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6∶1。

  党的十九大首次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召开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部署。行进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以万亿现代农业产业培育、万个景区村庄创建、万家文化礼堂引领、万村善治示范、万元农民收入新增的“五万工程”为主抓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新篇章。

  第一,坚持把做强农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现在浙江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上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融合的趋势,农业和农村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越来越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和“互联网+农村物流”行动,做优做精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美丽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浙江的好山好水转化为农民的聚宝盆。要加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鼓励引导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向农业农村,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工商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努力让浙江农村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土。要积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到2021年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

  第二,坚持把推进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进一步释放农村的发展活力、改革红利。过去,浙江农村靠吃“改革饭”,把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在农村比较充分地激发出来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紧紧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蹚过“深水区”,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三农”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乡村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大平台”向村级延伸,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数据鸿沟、信息孤岛,让数据多跑路、农民群众少跑腿。要全面深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全面建成全省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推动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地,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真正使农村产权“活”起来。要深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统筹抓好农业经营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和供销社综合改革,增强农合联生产、商贸、信用、环境等服务功能,真正让农合联与农民群众坐到同一条板凳上。

  第三,坚持把办好民生实事、“关键小事”作为乡村振兴的大事来抓,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高是浙江的一大优势,更可喜的是现在已经出现了在城市创业务工的能人、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民工及其“二代”主动返乡二次创业的现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努力让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要落实全省“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滩长制、湖长制、山长制,实施创建千个乡村振兴精品村、万个美丽乡村景区村的“新千万工程”,实现全域景区化。要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加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特别是下气力办好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全面推进农村“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巩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消除劣Ⅴ类水成果,到2022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全覆盖、农户家庭水冲式厕所基本普及。深入打好城乡治危拆违攻坚战,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工程,2021年前基本完成农村危旧房治理改造。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力争2022年农民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以内。

  第四,坚持把加强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巩固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农村文明有序的良好局面。当前,浙江农民生活方式和乡村治理方式都在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村容越来越整洁,乡风越来越文明,农村越来越和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大力塑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狠刹歪风邪气、遏制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乡村,让家教家风滋润农村每一个家庭,让乡村文脉传承到下一代。要坚持发展水平和治理水平共同提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枫桥经验”“后陈经验”、小微权力清单等治理制度,积极创建民主法治村,实施乡村德治工程,切实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第五,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增强党在农村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这些年浙江通过大抓党建、大抓基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有了较大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浙江二十条”,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和政治属性,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面向帮扶重点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村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指导员派驻全覆盖。要大力实施农村“头雁工程”,培养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要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改为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要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怎样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优先发展实现“四化同步”,以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均衡,以全面发展实现利益共享,奋力推动乡村振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一是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认真落实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要求,强化科技创新应用,以新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产业融合示范园工程,带动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做强电子商务,推进全域旅游,三年内乡村旅游年综合收入达到3200亿元,带动200万农民就业。二是开展质量兴农行动。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加快推进蔬菜标准认证中心建设,制定国家蔬菜质量标准。推进“食安山东”建设,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五年内培育50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0个知名企业产品品牌。三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推动农业“走出去”“引进来”,培育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发挥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优势,确保农产品年出口保持在千亿元以上。

  改善农村环境条件,让农民生活幸福安康

  一是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聚焦农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农村道路、厕所、供暖、供电、学校、住房、饮水“七改”工程。把农村厕所改造作为民生大事,每户财政补助900元,力争年内大多数农民用上洁净厕所;
2021年基本完成道路硬化任务,实现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
坚持农村幼儿园、养老院等公共场所优先,2021年全省70%以上的村庄实现清洁供暖。巩固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二是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年底完成学校“全面改薄”任务,对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资助,将医疗商业补充保险覆盖全部贫困人口,推进医养结合,对一户一人的老年人优先提供养老服务,保证农村孩子有学上,农民看得起病,老人养老无忧。坚持一室多用,完善服务设施。三是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小农户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快于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贫困人口收入增速快于全体农民。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2021年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底线任务,坚持先难后易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投入280亿元三年完成黄河滩区60万人迁建安居,在实现脱贫基础上五年内把2000个省扶贫重点村建成美丽乡村,解决好发展最不平衡、最不充分的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

  一是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深入实施爱诚孝仁“四德工程”,注重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家风培育,推进移风易俗,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2021年全省80%的村、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二是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齐鲁优秀文化资源优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生产生活,讲好千村故事,传播农耕文化,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三是有序推进乡村治理。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发挥好群众组织作用,构建党组织领导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实施“雪亮工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建设风清气正的平安乡村。

  坚持党管农村,把“重中之重”落到实处

  一是完善领导体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五级书记靠上抓乡村振兴。调整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副组长,一名常委任专职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成立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统筹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全省各级按此体制调整。二是强化统筹协调。统筹规划,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一张蓝图抓到底。统筹资金,持续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新增财力重点向“三农”倾斜。加快涉农资金整合,把分散在31个省直部门的涉农资金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改革,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任务,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起来,统筹安排小城镇、集镇化、空心村改造,政策资金项目优先向农村、向贫困村倾斜,补齐短板和弱项,综合考评问效。三是打造过硬队伍。坚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导向,建设以基层干部和新兴力量相结合的农村工作队伍。高质量搞好村“两委”换届选举,深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对没有合适人选的散乱穷村,从党政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省委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意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10条”,让他们工作有责任、待遇有保障、出路有奔头、干好有激励。从现在开始,用一年时间把全省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轮训一遍。依托农科大讲堂、“庄户学院”,让先进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现身说法,培育现代农民。四是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正确政绩观,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像抓脱贫攻坚那样抓乡村振兴,既咬定目标不放松,又在每个阶段取得实际成果。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省级领导干部联系县乡村。坚持问题导向,经常明察暗访,强化督查问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省委巡视发现的工作作风不严不实等七个方面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每两年选树表彰一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激励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做新时代先锋模范。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了一系列生动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形成了丰富的“三农”工作理念。党的十九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大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重点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

  打好特色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要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突出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抓优势产业规模化。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精心培育起来的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七大优势产业,已有水产、林竹、水果、畜禽、蔬菜五大产业总产值均超千亿元。我们将充分发挥福建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力争到2021年七大优势农业产业总产值超过1.5万亿元。二是抓品牌农业建设。组织实施种业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发展4000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扩大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古田食用菌、平和蜜柚、福建百香果、建宁莲子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到2021年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名牌农产品150个以上,打响“清新福建 绿色农业”品牌。三是抓闽台农业合作。高水平建设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对园区内的台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设立专项资金吸引台湾青年来园区就业创业,支持台湾涉农高校学生来园区实习。加强台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推广应用,促进特色农业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四是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年来,我们具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八个体系”,全省农产品质量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居全国前列。我们将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坚持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严监管、全过程可追溯,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一企一业、一品一单,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扶好小农户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0.55亩,很多都是“斗笠田”,小农户生产将长期存在。我们围绕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突出“两手抓”:一手抓有效带动,一手抓有效服务。有效带动,就是通过“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引导小农户从分散生产转向有组织有规模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古田县将整个县作为食用菌生产“大工厂”,用工业化模式组织小农户生产经营,食用菌总产值已突破百亿元,小农户约2/3的现金收入来自食用菌产业。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发展多样化联合与合作,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搞经营、闯市场,共享规模经营效益。有效服务,就是围绕小农户需求,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强化对小农生产的多元化专业化服务保障。安溪县、武夷山市通过进市场、进基地、进平台、进课堂、进银行等“五进”服务,有效解决了小茶农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小农户60%的现金收入来自茶叶。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生产组织、设施配套、产品营销三个体系,解决农户生产问题;
加快推行多元担保、资源盘活、保险扩面三个模式,解决农户资金问题;
强化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农业生产三项服务,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保障问题,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唱好融合戏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们将立足实际,唱好三台戏:一是山海协作。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的山海协作、联动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挂钩帮扶,共建产业园区,培育支柱产业,加强人才交流,推动沿海经济发达23个县(市)对口帮扶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确保贫困人口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二是城乡统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积极引导更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建立奖励制度,大幅增加山区人才薪酬收入,使山区人才收入总体水平不低于沿海,促进山区人才多起来、活起来。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在省级财政对老区苏区县转移支付占比达55%的基础上,今年开始逐年递增5%。三是产业融合。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开发农业旅游、康养等多种功能,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一二三产比例力争从2021年的33∶40∶27调整为2021年的27∶43∶30,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组好工作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们将坚持好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的科技特派员和下派村支书制度,不断为“三农”工作注入强大活力。一是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省已有上万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第一线的基础上,每年再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科技扶贫、精准扶贫。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信息入股等形式,与农民和专业合作社、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二是深入实施下派村支书制度。在省市县三级累计选派1.8万多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党建基础“双薄弱”村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干部驻村、部门帮扶、资金捆绑、政策扶持”制度,推动驻村干部 “带好一个班子、建好一个机制、找好一条路子、打好一个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坚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21282个,贫困人口从20xx年底的750万人下降到2021年底的17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5%下降到2.7%,农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增长70%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新期盼和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李克强总理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举乡村振兴旗帜,奋力开创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是坚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到2021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基地、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依托川酒、川茶、川菜、川药、川猪等优势产品打造“川字号”品牌,到2021年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5600个以上。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21年建成全国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产值突破2万亿元。突出发展乡村新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深度融合,打造民俗风情小镇和特色美丽村庄,到2021年创建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100个以上,建成全国乡村旅游强省和森林康养大省。突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办法,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多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是坚定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指示,继续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保护传统村落、改造旧村落和新建聚居点相结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分类推进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到2021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万个。注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抓好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到2021年全面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实现农村垃圾处理率100%。

  三是坚定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三农”发展动力活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的重要指示,继续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扎实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农业农村投入保障体系,总结运用四川在脱贫攻坚中创新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的做法,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和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支持乡村发展。建立人才流向乡村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涵盖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保障政策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领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四是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坚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健全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坚持由省委常委兼任农工委主任常态化,坚持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重大政策,审议重大投入、重大项目、重大工作等职能,强化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牵头协调、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推动落实等职能。建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坚决贯彻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建立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上着力,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优先选派熟悉“三农”的干部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在向全省所有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派驻第一书记基础上,再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推荐访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讲话范本合集 合集 范本 全面推进